中國古代貴族階層的興亡

貴族階層的存在,有賴於兩方面的保障,一是知識的壟斷性;二是制度的保障。兩者缺一不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瓦解了知識的壟斷,制度的保障就成為貴族階層賴以存在的關鍵環節。

知識是先於文字的。在古時還沒有文字之時,知識的傳播只能依靠口口相傳。那你說,知識都被傳給誰了?肯定是傳給自己的繼承人了嘛!就他家知道怎麼弄到足夠的食物,他家就是當然的部落首領,而且世代相傳。直到獲取食物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新科技的創始人憑藉此革命性的科技進步而崛起,取代舊的部落首領。這也就是《尚書·蔡仲之命》中所說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至此,舊的時代也就結束了,舊的家族也就沒落了。以此類推,那時主持各項政務的官員,也都是世代傳襲的。這就是古代中國最早的貴族階層。

中國古代貴族階層的興亡

河洛 攝

後來文字雖然發明了,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真理是人人都懂得的,所以中國古代直至先秦時期,貴族對於權力的壟斷,其實憑藉的是知識的壟斷,並憑藉對於知識的壟斷形成了貴族階層,進而在制度上保障了貴族階層的固化。這個制度就是世官制,家族世代為官,官職全部世襲。普通人既沒有機會接觸管理一個部門所需的知識,也沒有制度上的上升通道。所以那時對於普通人來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吃飽飯,在知識壟斷和制度保障兩座大山重壓之下,說什麼個人理想啥的都不切實際。於是大家也就都這麼著過日子。

不過平地一聲春雷!大秦打斷了貴族階層賴以存在的制度保障,發明了軍功爵祿制度,簡單說就是拿著敵軍的人頭換爵位。這一下可了不得,戰場上人人奮勇殺敵,為啥呢?和自己的榮辱密切相關嘛!識不識字的無所謂,反正有了爵位、田地和僕從,就可以一步登天了。這個制度對於大秦的貴族階層是個重大打擊,但是大秦卻憑此統一了六國,並開始實行官僚政治,而不是貴族政治。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沒仗打了,上升通道相對窄了,階層相對固定下來。這時貴族階層是有機會再度形成的。但秦朝統一了文字,有利於知識的傳播,並以法家思想為指導進行統治。法律嘛,本來就是要廣而告之,讓大家都知道,對法律問題有啥疑問由官吏負責解釋,他也必須做出解釋。不像求教老師,說不說看老師的心情。更要命的是誰也沒想到秦二世而亡,啥貴族都沒來得及形成。

秦朝沒來得及形成的,漢朝形成了。大漢享國祚四百多年,啥事都來得及,包括貴族階層的形成也來得及。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的話,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術,是個特別複雜的知識體系,那時也沒有百度,你想學點啥必須找老師。紙還剛剛出現,大量書籍都是刻在竹簡上的,窮人想學點啥基本不現實。其實學了也沒用,為啥呢?因為那時的官僚制度實行察舉制,由地方長官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試用考核後任命官職。那你說地方長官都推薦誰呢?肯定是世家子弟嘛!慢慢漢朝就開始內捲了,越到漢朝後期,普通人越沒啥指望,機會越來越集中於豪門士族。儘管漢代紙的發明已經大大加速了文化和知識的傳播和擴散,但是在制度的加持下,四百年的大漢時期慢慢卷出了士族階層。後來曹丕搞了個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縣設大小中正官,將當地人按照九個品級進行評核,逐級交付吏部選用。問題的關鍵在於中正官大多是由高門士族世家出身的人擔任,這一下,把這事算是徹底制度化了。到了晉朝,社會已經割裂到別說通婚了,高門士族的人和寒門庶族的人已經不能有正常社交活動了,否則就會被視為人品不夠方正。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這些士族一直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對於土地、財富、官職、權力的壟斷,甚至皇帝有時也不得不讓他們三分。隋文帝楊堅為了打破士族對於政治權力的壟斷,首創了科舉制度,但是隋朝的科舉制度很有問題,報名資格需要官員推薦,所以沒啥成效。再者,隋朝本身也太短了,啥也來不及做。唐朝近三百年,又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惜唐朝的科舉制度也不完善,考生的姓名並不密封,考官在給誰打分心裡一清二楚,所以整個唐朝,科舉制度上來的寒門子弟非常有限。

只有到了宋朝,較為公平的科舉制度才真正形成。考官在給誰打分基本靠猜。比如蘇軾做主考官那一年,就沒認出他的愛徒李廌的字和文章,導致李廌落第,訊息傳來,李廌的保姆認為他命中不可再中進士,情急之下自殺了。從此,貴族階層才真正從制度上消失,人人生而平等才有了可能。

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並非只是一句口號而已。因為智商的不穩定遺傳,貴族階層的存在等於讓一群平庸的人終生、長期並世襲地佔據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而大量優質的人力資源被白白浪費。所以為了整個社會的利益,人員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是至關重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