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大蒙古國隨著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汗位鬥爭分裂,逐漸分解成元朝和四大汗國。朮赤及其後裔建立欽察汗國,察合臺、窩闊臺分別建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旭烈兀由於戰功赫赫,在1258年攻破黑衣大食後,當時的元朝君主忽必烈封他為伊爾汗,他建立了伊爾汗國。雖然,他們和元朝的關係密不可分,看起來也是個整體,但是實際上他們幾乎是各自為政,所以他們也經常因為各自的利益關係相互征戰。

標題裡提到的“河中之地”就是他們人人都想咬上一口的肥肉。那“河中之地”究竟是一個什麼地方,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上圖_ 中亞河中地區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

“河中之地”其實指的是“中亞河中地區”,這裡的河可不是指的我們熟悉的河南河北里的黃河,而是以澤拉夫善河分流的錫爾河、阿姆河。在這兩條分流中間的區域,便是今天講的“河中之地”。具體位置在今天的烏茲別克全境和哈薩克西南部。

該地位於呼羅珊、欽察、畏兀兒之間,是陸上絲路交通的咽喉地帶。絲綢之路橫貫歐亞北方草原地帶,是一條重要的古代進出口貿易路線。

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隨著各個朝代的發展逐漸成熟,但由於宋代偏安一隅,無法掌控北部,絲綢之路逐漸走向衰落。但是隨著蒙古的三次西征,其版圖不斷擴大,又因為欽察汗國的建立和有效統治,使歐亞草原絲路的歷史變得清晰起來,草原絲路也因此進入了它的繁榮時期。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上圖_ 張騫出使西域

河中地區的交通線往東過帕米爾高原後與西域中、南兩道連線,往北與錫爾河中游的交通線交匯,往西過鹹海可至欽察,往南則可到達呼羅珊地區。由於13至14世紀時期造船技藝還不發達,所以蒙古和外界的溝通主要透過陸路,和歐洲的貿易更是如此。

蒙古人還建立了許多驛站,方便了和外界的聯絡。河中地區的交通線路密集,以撒麻耳幹、不花刺為交通中心,和其他地區來往親密頻繁。可以說“河中之地”是一處交通要塞,得到它就能對外貿易更容易實現。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上圖_ 在討論中的蒙古人

河中的人文與經濟

由於地理原因,古代的亞歐大陸被分成了兩大部分,在興安嶺、燕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脈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量偏少,適合牧草生長,生活在那裡的多是遊牧民族。

而在此以南的地區由於較為風調雨順,逐漸形成以農耕為主的小農經濟。由於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耕地,在能自給自足下,生活就較為穩定。而北面的遊牧人民,由於是逐水草而生,需要經常變換牧場,所飼養的牛羊馬匹增長較農耕就緩慢了一些,社會在整體上來看就有些欠發達。

平時所需要的生活物品,經常會採用互市貿易的形式進行補給。但是如果到了災荒年月,天氣大旱,牲畜減少又沒有餘糧的情況下,就可能採用極端的方式——透過掠奪進行補給。所以長此以往,遊牧民族就更加熱衷於戰爭掠奪,也越發驍勇善戰。但是歸根結底,他們所訴求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和貿易,河中就是一個能讓元朝四大汗國實現這個重要目標的地方。

居住河中地區的古代百姓很早就掌握了灌溉技術,身處兩河流域,土地肥沃,農業因此十分發達。考古發掘出的灌溉渠網遺蹟縱橫交錯,有的長達幾十甚至幾百公里,多為公元前8世紀—公元7世紀間修建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成為當時經濟水平的一個標誌。有水渠,代表糧食收成比較穩定。這對四大汗國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上圖_ 元朝(又稱大汗汗國)與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

除此之外,河中位於多國交界地帶,而且在兩河流中間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都很方便,所以聚集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來自各國的商品雲集在此,江南等地生產的絲綢、布匹更是隨處可見。而且還有很多的元朝工匠都在此定居,購買起來更是十分方便。商人們可以利用水路陸路將這些商品送往各個地方。

人流逐漸聚彙集形成一個個城鎮,在河中各大交通要道上城鎮非常多,人口也很密集。蒙古由於是遊牧民族組成的帝國,他們非常看重商業貿易,又因為自己沒有定居之所,商旅就沒法聚集,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商人也不願意跟他們進行交易。黃時鑑先生也曾指出:“遊牧社會的商品交換比較發達,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企圖享有世界,在戰時透過掠奪財富,在平時透過徵收賦稅,而在任何時候都有賴於商業活動。”這也是為什麼元朝和四大汗國都非常重視河中之地的重要原因。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上圖_ 成吉思汗西征圖

河中的政治軍事地位

“河中之地”不僅在經濟和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它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同樣有著特殊意義。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地方便是“河中之地”,雖然有很多歷史動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中亞的地理位置,身處亞歐大陸的中心,水、陸都十分便宜。得到此地,既方便觀察四周還未佔領的土地,又能透過此地輸送兵力,達到征服亞歐大陸的軍事政治目的。

中亞的“河中之地”自古以來就是軍事戰略要地,從公元前三世紀到19世紀,經歷了無數的戰火。同樣在13-14世紀,也讓蒙古人垂涎欲滴。由遊牧民族組成的蒙古帝國,天性好戰,喜好掠奪,在成吉思汗一統蒙古,吞併中原建立後,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的更大更多的領土,中亞地區也被當時的蒙古帝國看成囊中之物。

“河中之地”究竟在哪,為什麼元朝四大汗國都想爭奪此地

上圖_ 蒙古重騎兵

綜上所述,“河中之地”在當時真的可以算是一塊寶地。元朝四大汗國之所以爭奪“河中之地”,目的無非是經濟軍事上的需要。自古而今這些爭奪的緣由都間雜著利益二字,而戰爭是很直接獲得利益的手段之一。

作者:三清妙音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蒙古帝國史》 格魯塞

【2】《絲綢之路》 劉迎勝

【3】《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子孫》 楊納

【4】《蒙古貴由汗時期對外戰爭簡析》 李一新

【5】《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傑克 威澤弗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