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考取的各功名,放在現代社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古代時候,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國家,也會從百姓中挑選卓越的人才。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當時國家任用官員選擇的是推薦制度,由朝中官員尋找卓越人才,然後將其舉薦到朝中做官。

古代讀書人考取的各功名,放在現代社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雖然是推薦的方式,但是也要經過一定的考核。到了隋唐之後,科舉制度正式產生,科舉是我國獨創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甚至還有人稱他為我們國家的第五大發明,明清時期更是發展壯大。

參加科舉被選拔出來的卓越人才,他們就會擁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在明清時期,秀才舉人進士放到如今大概是什麼水平?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呢?

封建時期能夠讀得起書的人並不是很多,只有一些家境不錯的才會送孩子去讀書認字。學生上學的地方被稱為私塾,大部分都是在老師自己家裡。當然也有一些家境優越有錢有勢的人,會直接把老師請入家中教授孩子。

古代讀書人考取的各功名,放在現代社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私塾裡的老師大部分都是由科舉落榜的秀才擔任的,古代學生在六七歲的時候進入私塾讀書,入學之後先要對著孔子畫像叩頭行拜師禮。

在古代老師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入學之後先開始學習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基礎書籍作為啟蒙,也可以讓這些六七歲的學生們更快的認字,當把三百千全部學完之後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了。這些才是他們參加科舉真正要考到的東西。

古代讀書人想要真正站到皇帝的面前進入朝堂,封侯拜相過程是非常艱難的,時間也比較久。在讀書之後,他們需要參加層層選拔。

當這些學生把四書五經學習的差不多了,就需要去參加縣試還有府試,透過之後成為童生,雖然童生裡邊有一個童字,但是有很多五六十歲的人依然只是童生,沒能再進一步。

考中童生之後讀書人才有資格去參加院試,院試是由各省主持的考試,在這一考試中考中的人被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秀才。雖然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的秀才都是一些酸儒書生,經常被譏諷,但是秀才絕對都是很有才華的。

古代讀書人考取的各功名,放在現代社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不過我們對比一下資料,會發現秀才的含金量更高一些,比如在清代後期每年錄取的秀才大概有2萬多人,整個國家大概有40多萬的秀才。

換算一下,相當於是每15,000人參加考試,只有一人能夠考中秀才。而隨著我們國家這兩年的擴招,與秀才的錄取比例最接近的是博士生,差不多每2萬人才有一個人能夠成為博士,所以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成為秀才之後,科舉之路算得上是走上正軌了。成為秀才之後,他們也享受了諸多的政治權利,比如見到官員可以不下跪,甚至可以免除徭役,不用再交公糧,家中也可以使用奴婢,在府衙中可以不被上刑。也是因為這些政治上的優待導致越來越多人想要改換門楣,踏上讀書之路。

成為秀才之後,他們就可以從私塾離開,有資格進入州府設定的學院,跟隨更加卓越的人學習。甚至還有資格進入都城中的國子監讀書。

在國子監中,除了各地卓越的讀書人之外,還有很多的權勢子弟,也算是提前踏上了官場,開始結交屬於自己的勢力。

經過三年學習之後就要去參加鄉試了。鄉試是由朝廷派官員親自主持的。每一年鄉試大概都是在八月份舉行的,所以又被稱為秋闈。考中的人被稱為舉人。

鄉試中各地錄取的舉人一共也就只有一千多人。每個省份數量各不相同,比如文教不發達地區。錄取的人數可能還不到50人,而文化發達的地區可能就達到100人了。

古代讀書人考取的各功名,放在現代社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所以在明代還曾出現過南北榜的事件,就是因為南北地區文教基礎不同導致朝中官員南方人越來越多,北方人越來越少,事情還曾捅到了皇帝面前。

對照一下這樣的成績,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舉人相當於我們如今各省的文理狀元了,可以直接進入北大清華學習。考中舉人之後,如果不願繼續讀書都可以去做官了,但是能夠選擇的都是一些縣令這樣的小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別。

鄉試結束之後,考中的舉人們就要到京城參加全國性的考試了,基本上都是在第二年春天舉行的。這次考試是由禮部一統組織的,考中的人被稱為貢士。然後這些新進貢士會進入宮廷參加殿試,這次殿試也是他們距離皇帝最近的一次了,由皇帝作主考官親自出題目。

能夠參加殿試就不存在落榜的情況了,他們都能夠成為進士,差別只是在這次考試後會挑選出前三名,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進士因為參加過天子舉辦的考試,所以也被稱為天子門生。這些進士也有資格在京城中獲取官職。雖然起初這些進士得到的官職都不是很高,但是有了這樣的出身,將來的升遷會更加的輕鬆,甚至將來還有機會入閣拜相成為朝廷大員。

全國的進士每次錄取大概只有300人。再加上這種考試是三年一次,平均每年錄取的進士只有100人左右。有人認為進士的學歷相當於如今的博士生導師。而在殿試中考中前三名的已經相當於我們中科院的院士了。

作者:國學那點事。每日一讀,貴在堅持,你若喜歡,歡迎支援。

國學那點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