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社會秩序,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的身影,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更是出盡了風頭。那麼德國為何要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德國的表現如何?戰爭後期,德國明明有700萬大軍為何卻選擇了投降呢?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希特勒

德國挑起二戰的原因

近代德國的統一是在1870年完成的,統一之後的德國發展速度很快,到20世紀初就已經超越英法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強國。然而當時的全世界已經被美英法俄等國家瓜分完畢,德國沒有了想要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資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德國必須要發動一場戰爭來攫取屬於自己的利益,因此德國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是由於德國後院起火,在德國還沒有打輸的情況下被迫投降敗了。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迫接受了《凡爾賽和約》,但是其中的條款對德國來說太苛刻,加上戰後德國國內經濟崩潰,國民大量失業,導致德國人對周邊的國家懷恨在心。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二戰德國軍隊

1929年,一場經濟危機席捲了全球,當時德國有近400萬人失業,面臨著被活活餓死的可能,還有近600萬的臨時工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恰逢這個時候,希特勒上臺了,他聲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

為此,希特勒告訴德國民眾:“我們要撕毀那將我們推向地獄的“凡爾賽條約”,我們要重新站回世界的舞臺,我們要讓那些欺壓我們、分割我們國家的強盜們後悔,我們德國人民是最優秀的……”

於是一場舉全國之力的復仇計劃,在希特勒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開始了。希特勒先是打破了《凡爾賽和約》中對於德國軍備限制的規定,開始秘密瘋狂地擴編軍隊並加緊訓練,以學校和醫院作為掩護秘密建立軍工廠。此舉一出使得當時大量的失業人員很快被充分地利用起來。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凡爾賽和約》主要內容

1935年,希特勒見時機成熟後,公開聲稱德國國防軍已經從“凡爾賽條約”中規定的不得超過10萬擴充到了30萬,這瞬間引起了周邊國家的重視,英、法、意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達成共同防禦協定。但是這份協定只不過是空口白話,他們根本沒有付出任何行動。這就更加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

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英、法兩國不但沒有制止,反而做了納粹德國的幫兇。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蘇聯竟然還派出軍隊幫助入侵併一同瓜分了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國開始閃擊波蘭代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在二戰中的表現

二戰爆發後,德國在歐洲戰場上一路勢如破竹,大有無敵於天下的態勢,但是隨著蘇聯的參戰,德國的進攻態勢在不斷地下降,到戰爭後期德國已經無力主動發動進攻甚至到1945年時德軍明明有700萬大軍卻不得不選擇投降。我們可以簡單地來看一下德軍在戰場上的表現。

1939年,德國閃電進攻波蘭,波蘭淪陷;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德軍鋼鐵洪流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又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迅速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儲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但是在丘吉爾的帶領下,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這是德國發動二戰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失敗。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二戰中的德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開始進攻蘇聯,此戰德軍出動500萬兵力,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分三路進攻蘇聯。由於德軍的突然襲擊,蘇聯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大片的國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遭到重大損失。

同年9月30日,德軍進攻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軍奮起反抗,挫敗了德軍的進攻,德軍有5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德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被停職、博克元帥被取消中央集團軍總司令的頭銜,還有35名高階將領被免職。此外德軍損失坦克3000輛,火炮2000門,汽車2000輛以及其他各種技術裝備。

莫斯科保衛戰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同時德軍無力再發動大規模全面攻勢,因此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

然而此戰德軍的損失更加嚴重,德軍第六集團軍群全軍覆沒,兵力損失近70萬人,外加1000餘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莫斯科保衛戰一隅

而後在1944年,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從此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1945年,蘇軍攻入柏林,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身亡。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攻克柏林

然而德國雖然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但是此時的德軍還有700萬人,但從人數上看還是有能力繼續將戰爭進行下去的,可是為何卻選擇了投降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戰略資源的枯竭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並不是嘴上說說的事,打得是資源、是後勤保障、是消耗。雖然戰爭之前德國進行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德國面積並不大,戰略縱深很小,以一國的力量去對抗全世界,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樹——自不量力。雖然戰爭初期德軍一路勢如破竹,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的短板越來越明顯,到戰爭後期各種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據記載,德軍的武器倉庫中,很多嶄新的戰機因為缺乏石油不能使用。

所以,戰略資源的缺乏是德國投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二)最高領導人的自殺

德國之所以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當初就是他將德國人凝聚在一起發動戰爭的,但是在蘇軍攻入柏林後,希特勒或許是無法接受戰爭的失敗或許是知道大勢已去,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德國人失去了他們的最高統帥,剩下的人無法領導戰爭繼續下去,這跟當初袁世凱去世後,沒有人能壓制那些北洋將領造成北洋軍閥混戰性質類似。

所以,希特勒的自殺也是德國選擇投降的一個因素。

(三)軍隊兵員的素質不如戰爭初期

德軍在戰爭初期,上戰場的兵員都是經過嚴格的訓練的,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德軍的精銳已經損失得差不多了,新補充的兵員不能馬上形成有效的戰鬥力,戰爭進行下去只能徒增傷亡。

(四)德軍兵力分散

英美同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兩面作戰,西線戰場面對的是280萬的美英同盟軍,東線戰場上面對的是強大的蘇軍,兩線作戰必然會顧此失彼。

(五)中高階指揮官的缺失

當時許多優秀的高層將領都被希特勒調離戰場,甚至還有被處死的。再有就是當初和蘇聯拼得太厲害,導致大批的中下層軍官損失慘重,所以沒有了強有力的中層指戰員,如果再打下去德軍損失更加嚴重。

所以儘管當時德軍仍然還有700萬大軍,但是選擇投降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困獸猶鬥只能使德國損失得更加嚴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