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孜孜不倦地教導劉禪,希望他學會使用賢臣,漢室才得以匡復。

然而,萬事到執行和佈局遠比教導有效果。在劉備時期,他們就不注重培養下一代人才,比如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去世後,蜀國就陷入無將才可用的境地,能支撐的也只有年老無力的趙子龍。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後,也沒有注重這方面的培養,許多事他都親力親為,儘量做到事事鉅細,以至於他去世之後,蜀國居然一下子就沒了可以獨當一面的謀臣。

在離世之前,諸葛亮臣匆忙地重用幾個人來接盤,但由於沒有進行選拔和培養,他們基本上沒有能力抵抗將才芸芸和人才眾多的魏國。有人說,諸葛亮錯用4個人,才將蜀國江山白送出去的。那麼,他們是誰呢?

一、錯誤信任的馬謖

受到諸葛亮重視和進行深度培養的,只有馬謖一個人。兩人談不上師生,只能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不過,在許多大事情上,諸葛亮還是參考馬謖的意見的。

有人認為,失街亭是馬謖在戰術上出現錯誤才導致的結果,他必須要承擔主要責任。其實,任用馬謖去守這裡,本身就是諸葛亮在戰略上的一種錯誤,如果當時他重用魏延,情況也不至於變得那樣糟糕。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劉備去世前,曾緊緊地握住諸葛亮的手進行交代,馬謖才智過人,但沒有實戰經驗,不能運用到戰場中去,否則會吃大虧。出於培養馬謖,諸葛亮還是冒險一試,不過由於沒有實戰經驗,馬謖的短板很快顯露出來,直接導致整個北伐失敗。

二、立場不堅定的董厥

董厥是魏延的同鄉,但與魏延不一樣的是,他更加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在很長一段時間,諸葛亮曾經將董厥視為重要的培養物件之一,對其忠愛只略低於馬謖。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諸葛亮曾評價董厥曰:“董令史,良士也。”在諸葛亮的選才標準,“忠善者”和“貞良死節之臣”是重要的標準,所以“良士”董厥才被諸葛亮看中。

諸葛亮去世後,董厥憑藉著自身的才華和獲得諸葛亮的信任,很快就成為蜀國的尚書令,負責朝廷的政務。然而,諸葛亮也有看偏的時候,董厥並沒有樹立起好的榜樣。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諸葛亮的去世,可以說是蜀國轉向衰敗的特殊時期。董厥處在尚書令的位置,就具備了諸葛亮的某些職權,可以規範皇帝的生活和作為,給皇帝一些建議。然而,他對於劉禪的無能與寵信黃皓,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眼睜睜地看著蜀國淪喪。

公元2611年,不作為給他帶來了好處,劉禪直接升他為蜀國的輔國大將軍,讓他把握蜀國的部分軍政大權。儘管已經變得位高權重,但他依然毫無作為。

三、對兒子諸葛瞻寄希望過高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不過他還是繼承了諸葛亮的爵位,享受榮華富貴。諸葛亮雖然沒有直接教導他,但給他留下了千古名文《誡子書》,如今的教科書中依然可以看到文章的內容。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只會諸葛瞻如何去做一個忠孝仁義的人,但對於權謀和軍事兵法等隻字未提。如果學習了它,最多隻會變成一個順應時勢發展的賢人,而不是一個遙控時局的能人。也許,將兒子培養成賢人就是諸葛亮的初衷,如果不這麼做,在權力的鬥爭中諸葛瞻隨時都喪命,自己也斷了香火。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諸葛瞻因為諸葛亮的影響,在17歲時便與劉禪的一個女兒結婚,拜騎都尉。公元261年,他被任命為衛將軍,與董厥共同處理蜀國的軍政要務。但他和董厥一樣,對於黃皓干政弄權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諸葛亮的選擇還是錯誤的。

四、錯用姜維

姜維是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大弟子,也是蜀國後期唯一可用的將才。當時,他曾經謀劃一場動亂,如果成功的話,蜀國的確有可能復國。那麼,諸葛亮又怎麼會用錯他呢?

姜維在軍事方面很有天賦,懂得戰略佈局和靈活運用兵法,在戰場上很少失敗。去世之前,諸葛亮曾做一個平衡,魏蜀兩國只存其一,要想使蜀國成為贏家,就必須要培養大量的人才。然而,當想通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已經快要離世。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所以,諸葛亮認為,選擇姜維雖然不能達到消滅魏國的目的,但也可以使蜀國自保,以期將來培養力量之後,再實現消滅魏國的目的。

姜維的確可以達到諸葛亮的預期目標,但諸葛亮面對的是開創江山的劉備,而姜維輔佐的是昏庸無能的劉禪,同事諸葛瞻、董厥等又不怎麼給力,所以姜維是左右不了蜀國的大局的。

掌握蜀國軍事大權後,姜維也突破了諸葛亮的預期要求,幾次試圖北伐,以完成諸葛亮的目標。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前,就再三地強調,希望他好好地為蜀國培養人才,只要保衛蜀國不至於被魏國擊破即可。

當時的局勢變得異常複雜,魏國的司馬懿實現上位後,司馬炎開始重用鄧艾等非常能打仗的人,對蜀國進行堅連不斷的騷擾,就算是姜維有三頭六臂,也不能阻擋從多個方面圍攻而來的魏軍。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鄧艾藉助通往四川的平陰小道,直接抵達成都之下,讓劉禪不戰而降。姜維手中雖握有20萬大,但皇帝掌握在別人的手上,如果輕易動手的話,鄧艾和司馬炎極有可能會撕票,所以他只能請求投降。

而這個時候的諸葛瞻、董厥等早就服務軟,姜維一個巴掌拍不響,進行策反覆國的計劃也隨之泡湯。其實,諸葛亮用姜維雖然有一些錯誤,但並沒有前面三人的嚴重,至少姜維是一心一意為蜀國賣命,而其他三人則不同,他們只享受著榮華富貴,看著劉禪墮落也沒有從中提出建議,以至於蜀國後來淪落他人之手。

結語

總體而言,沒有為蜀國培養人才,劉備負有一部分的責任,但諸葛亮的責任要大一些。在劉備去世之後的時間裡,蜀國的軍政大權一直握在諸葛亮一人之手,而他並沒有著急地培養人才,只是什麼事都要做到親力親為和事事鉅細,以至於很多官職擺設出來沒有多大的作用。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內部的人才出現斷層,所以才有了直接衰退的現象。

其實,歷史上的衰退一般都與君王有關,與大臣沒有多大的關係,但諸葛亮對於蜀國的影響力非常大,特別是在蜀國後期,基本上除了劉禪之外,他就是蜀國權力最高的一個人。

諸葛亮一生“最大敗筆”,培養4個錯誤的人,親自葬送蜀漢江山

如果這個時候他不忙於北伐,只是一些以異地為祖國培養人才和積蓄力量,那麼蜀國還是有機會統一全國的。在他一意孤行的北伐中,共出動了7次兵力,而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其失敗的結果就是,就算是沒有和魏國直接打仗,蜀國也照樣損失人力和物力。所以,最後再來說,諸葛亮在這方面做的不對。

參考資料

《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