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01

大明嘉靖四十二年(1536年)春天,倭寇佔領了興化府(莆田)海上要塞平海衛,並以此為根據地,連連進攻福建各地。

平海衛離興化府縣城九十里,是明初建設的一個重要國防衛城,對扼守東南沿海非常重要,被倭寇佔領,一時成為明軍心腹之患。

前幾年,在戚繼光打擊下,浙、閩各地倭寇剿滅了很多。

東南海岸線長,倭寇就和戚繼光玩起貓鼠遊戲。

戚將軍在浙江,所以他們就流竄到了福建,興風作浪。

朝廷啟用戚繼光、俞大猷的老上司、大臣譚綸為福建巡撫,要堅決把倭寇消滅乾淨。

譚綸在浙江和倭寇交手多年,對付倭寇是個“老油條”了。

上任後,譚綸並沒急著進攻,而是把倭寇逼在平海衛,並設立柵欄,斷了倭寇的退路。

他在等一個人。。。

戚繼光。

一個月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趕到,會齊了俞大猷、劉顯等將領。

譚綸即以俞為左翼,劉為右翼,戚繼光統領中軍,直取倭寇心臟。

三路並進。

僅三個時辰,便攻克平海衛,結束戰鬥,斬殺倭寇3400多人,解救百姓3000多人。

這次勝利,是嘉靖朝明軍清剿倭寇的典型戰役。

訊息傳到北京,嘉靖帝大喜歡,親自到太廟祭祀,慶賀平海衛大戰的勝利。

平海衛之戰大勝,也標誌著對倭作戰勝利已成定局。

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02

嘉靖、隆慶四大名將:譚綸、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

戚繼光,軍人世家;

俞大猷,是武舉人;

李成梁,武將世家;

只有譚綸是地地道道的讀書人,正經進士出身。

調任浙江台州知府,就碰上了為患東南的倭寇,開始長達十來年的抗倭鬥爭。

倭患初起,多年沒打戰的明軍與倭寇交戰,基本一觸即潰,這讓譚綸非常頭痛。

戚繼光當時是他手下的一員參將,向譚綸提出:給我三年時間,我要訓練出一支精兵,一定能剿滅倭寇。

譚綸也自己動手,訓練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隊伍,申明紀律,訓練武藝,成為一支精兵。

接下來在臺州柵浦,拉出去和倭寇硬碰硬。

譚綸衝鋒在前,砍人不輸武士,打完仗手腕上的血跡,老半天才洗乾淨。

三戰三捷,名聲大振。

在臺州與倭寇苦苦爭戰,終於等到戚繼光練兵有成,率領“戚家軍”,開始掃蕩倭寇的偉大進軍。

當時相當一段長時間,因為父母喪事,譚綸不得不脫離戰場,回家守孝。

浙東、福建對倭作戰,戚家軍便成了絕對的主力。

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03

將士們在前線打仗,最怕被朝中的明爭暗鬥牽連。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首輔嚴嵩倒臺,賞識戚繼光的浙江巡撫胡宗憲入獄。

戚繼光也受到言官彈劾,說他和嚴家有聯絡。

因而打起仗來處處襯肘,十分不利。

多虧譚綸挺身而出,上表舉薦戚繼光具“統一閩浙之責”,排程兩省軍隊財政,得到朝廷同意。

戚繼光提任福建總兵官,有了獨當一面的決策權。

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全面清除東南沿海的倭患。

戚繼光實現了自己“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偉大理想。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喲!

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04

同年冬天,譚綸調任陝西巡撫,還沒上任,四川大足民變,殺官攻城。

蜀中告急文書,雪片般飛來。

譚綸立刻改任四川。

馬不停蹄趕到時,民變已被平定。

接著到雲南去平定鳳繼祖之亂,再到廣西收降了江月造的叛兵。

名符其實的大明救火隊長,任官沒有滿一年的。

嘉靖、隆慶年間的邊患,叫南倭北虜。

平了南倭,還有北虜。

北方,蒙古俺達汗崛起,請求開放市場,大明不許。

就時不時有侵擾邊界的戰事發生。

當時是張居正當國,譚綸被調到京城,任薊遼總督,問他對付北方邊疆有何良策。

譚綸分析:薊鎮一帶,十萬大軍,分屬不同將領,分佈在二千多里的防區上,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打擊力量。每每是敵人集中兵力,而我軍分散防守,被動挨打。

他提出練兵:

一是保證每年五十四萬兩軍餉;

二是由戚繼光總理練兵,調浙江兵一萬二千,混雜在北方兵裡一起訓練,提振北方兵計程車氣,克服北方兵的驕橫;

三是由譚綸、戚繼光專門負責,其他地方大員不得干涉練兵一事。

總之一句話,要錢,要專權,講團結。

張居正全部答應,將軍務全部交代給譚綸、戚繼光,地方長官不得阻撓。

譚綸戰略上明確指出:

南方打戰,是秣馬厲兵,決勝負於瞬間;

北方打戰,是堅壁清野,鉗制敵人於長久。

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分十二個防區,並分左、中、右三營,各負責一段防守。

互相之間聲援、統一由主將指揮,形成有效快速的防禦體系。

從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了三千多個屯兵臺。

其中戚繼光於薊縣獨創包磚長城,加厚城牆,還建了空心敵臺,可以存放兵器火藥,更加增加了邊界的防禦力量。

邊防軍戰鬥力大為增加。

同時經張居正、王崇古等的努力,與俺達達成和議,開通邊界互市,北方邊疆安定和平。

譚綸調回北京,任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

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05

譚綸長年和戚繼光合作,世人並稱兩個名將為:譚、戚。

明史上評價他: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

就是他的部隊斬首達到二萬一千五!

號稱大明朝的長城。

安邦定國之才。

譚綸卻沒有官僚那種臭臭的嘴臉。

很接地氣。

他還有個小癖好——聽戲唱戲。

用現代人的話來說,是一個超級票友。

為了方便聽戲,還在部隊裡搞了個文工團,跟著轉戰四方。

工作閒暇之時,擺酒慶功之時,朋友相聚之時,必定召戲班子來唱戲,自己也搖頭擺腦地跟著唱。

大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浙江地區形成了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等所謂“南戲四大腔”。

譚綸最喜歡的,是海鹽腔。

他是江西宜黃人,回家守喪期間,把戲班子帶回家鄉,教會了老家人唱戲。

後,結合弋陽腔,形成了獨特的江西戲曲“宜黃腔”。

直到現代,還是江西東部的重要地方戲曲。

牛人就是牛人,即使不靠打倭寇,打躂子這些軍功,單憑唱戲,至少在地方誌裡,也有他的一段記載。

文官出身的抗倭名將:名氣沒戚繼光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06

萬曆初年,譚綸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給事中雒遵彈劾譚綸不稱職。

譚綸多次上奏請求罷職,萬曆帝下優詔挽留他。

直到萬曆五年(1577年)四月,在任上去世。時,五十七歲。

萬曆十年(1582年)首相張居正去世;

萬曆十三年(1585年),戚繼光遭彈劾回鄉去世。

大明朝,就再也沒有煥發出勃勃生機的精氣神了。

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