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這篇文章純聊歷史。對於歐洲近代史十分感興趣的朋友,咱們看看今天被認為“圖騰一般無比正確”的一些觀念,是怎樣在不到300年前被製造出來的。

“芬里爾”是北歐神話中的一頭巨狼,他爹是咱們的熟人《復仇者聯盟》裡的火與惡作劇之神、謊言之神洛基。這頭叫芬里爾的巨狼厲害到,在諸神的黃昏時一口將主神奧丁吞下。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用“芬里爾”這個名字,來形容法王路易十五放出來的東西太貼切了。因為和芬里爾一樣,那東西也吞噬了“他的主神”。不同的是巨狼被消滅了,路易王放出來的怪物,用了200多年,到今天成了“主神”。

先從一場不那麼重要的戰爭說起。

七年戰爭的副產品

這是一場開始於1756年5月17日,終結於1763年的戰爭。交戰雙方是英國-普魯士聯盟與法國-奧地利聯盟。

要是看雙方的主要指揮官,一定嚇一跳:喬治二世、喬治三世、腓特烈二世、路易十五、瑪麗婭·特蕾莎、伊麗莎白一世。咱也別細說誰是誰了,單聽這一堆“世”就知道都是大人物。起因嘛,就和咱家當初春秋戰國時候一個樣子,無非就是土地、人口、資源什麼的。

打了七年,損失了一百幾十萬條人命,簽了一堆條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國皇上的一個決定“請天兵”。有點封神榜的意思啦,打不過就找神仙。

戰爭打到一半,路易十五感覺兵力、財力都有點跟不上了。咋辦?找貴族們出力唄。那看那些什麼“諾曼底公爵”、“香檳伯爵”、“普羅旺斯伯爵”軍營內兵強馬壯、府庫中財寶如山,不找他們找誰。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留著口水的國王打一個電話給那些爵們:出點兵和我一起打仗唄,實在不行出點錢也行唄。

對方那位什麼“爵爺”爵直接回一句:什麼……聽不清……你那邊訊號不好……嘟、嘟、嘟。再撥過去就是“無法接通”了。

十五大哥有辦法嗎?如果國王力量足夠大就有辦法,否則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就算沒讀過中國史書《新五代史·安重榮傳》也懂得“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道理。

惹急了貴族,沒自己的好處。那咋辦呢?急得滿屋子亂轉的國王強烈需要一種“超越封建貴族制”的東西,來號令全國人民為國王來當兵。

王路易十五想要的是:站在巴黎王宮陽臺上大喊一聲“法蘭西民族的老少爺兒們!為了民族給我上啊!削英國人去啊!”然後就點燃了“民族熱情”。

然後,路易十五就發明了“法蘭西民族”這個概念,倒是成功地動員了“法蘭西人民”,兵源穩定了,戰爭慘敗了。為啥?全都是一些農民,為了“人民”這個剛剛發明出來的身份跑來捧“人場”,沒誰捧“錢場”唄。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貴族們樂呵呵地看著國王在戰場上出醜。倒不是說他們“不愛法蘭西”,因為當時就沒有那個概念,貴族們的效忠物件僅僅是“波旁家族”本身。

而國王犯的錯是“脫離精英群體”。那些貴族很“精英”嗎?用今天眼觀看肯定不是,但是在當時戰爭狀態下,只有那些貴族“會打仗”。農民可以被武裝起來,但是上了戰場聽見炮聲都尿褲子了,連逃跑都想不起來,你說這還打什麼。

戰敗的路易十五看出這些“人民”並沒有太實際的用處,就想讓他們哪來的回哪去。

他想多了。

路易王的理智叫停了“人民”,也終結了國家

戰敗的路易十五明智地叫停了愛國主義運動和民族主義思潮。因為他知道:這只是有意識地第一次把建構民族概念,作為一項政治手段來大規模使用。

平常時期,愛國不應該被鼓勵,甚至不能被允許。就像同時代啟蒙運動領軍人物孟德斯鳩說的:對於君主制國家的存在而言,愛國熱情是個多餘的東西。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但是作為一個“瓶子裡放出的魔鬼”,“民族主義”再也收不回去了。就像今天,網際網路給了所有人平等的“表達權”,但是整天在到處“表達”的都是沒文化、低素質的群體。

而且根本無法禁止他們的“表達”,甚至不得不去迎合。

當年的路易王天真地認為收回“人民”這個概念就好了。“人民”可不這麼想,他們想的是:原來我們是“人民”,我們這麼強大。我們背後是“法蘭西民族”,那是個比貴族老爺還偉大的存在。呃,那麼也應該比貴族階層的老大“國王”還要偉大嘍。那麼,為了這個“法蘭西民族”的利益,做什麼都是對的。誰代表“民族”呢?我們“人民”唄。

就這樣,七年戰爭結束僅僅30年後的1793年,被路易十五親手製造出來的“人民”,為了路易十五親手製造出來的“民族”,將路易十五的繼承人送上斷頭臺。

同時還有40萬“非人民”。

法國大革命之後第一階段的“收穫”是:人民為了民族消滅了國王。

那國王沒有了,法國這個國家歸誰呢?那就只能歸於全體人民。這就是人民主權概念的由來。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那麼,人民又是誰呢?總不能說你是個人,所以法國你就有份吧?於是,就又得再造個“法國人”的概念,來和其他人區分開來。什麼人才演算法國人呢?法蘭西民族的成員才算法國人。於是,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就瓜熟蒂落了。

正所謂“路易王的毒藥,波拿巴的蜜糖”。波旁家族在“玩貴族制”時屬於高手,玩“民族主義”時屬於飯桶,丟了江山和腦袋。

新時代就看誰能把“人民”這個概念理解透徹,誰就是老大。那麼,年輕的拿破崙就登上了舞臺。

新時代的玩法

現在大家一說起拿破崙,都覺得他是個軍事天才。35歲當法蘭西皇帝,36歲征服歐洲大陸。其實拿破崙能征服整個歐洲,個人的軍事才華只佔很小的比重。他戰勝對手的決定性力量,就是民族主義。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因為他的對手,英國、俄國、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都是傳統的帝國,這是一種肉食者謀之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軍隊的主體是貴族。遇到打仗,平頭百姓只管交稅,並不上戰場。

而法國搞出民族主義之後,法國是屬於全體法國人民的,那麼,兩方的戰爭動員能力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一個是貴族精英階層為君主而戰,一個是全體人民為祖國而戰。這才是拿破崙所向披靡的真正原因。

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了保持戰爭動員的能力,民族主義這一套說辭就不能放棄。同時,作為一個帝國,前面咱們說過,它總是有擴張的傾向,而且,它也一定要對外輸出一種價值觀,也就是要體現精神上的超越性。

那麼,法蘭西帝國對外輸出的價值觀是什麼呢?就是民族主義。拿破崙聲稱自己是“民族解放者”,主張每個民族都有權擁有屬於自己的國王。

那麼,這時候拿破崙就遇到了和路易十五一樣的問題“人民沒經驗”。拿破崙的創新玩法是大力提拔貧民軍官,甚至從士兵提拔到元帥,最後封為新貴族。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看一下這些名字:

沃利公爵、埃斯林親王 安德烈·馬塞納元帥,孤兒出身;

芒泰貝洛公爵、西爾韋斯親王 讓·拉納元帥,馬廄管理員之子,染布工坊學徒出身;

埃爾欣根公爵、德·拉·莫斯科瓦親王 米歇爾·內伊元帥,啤酒桶修理廠主之子,礦石和冶金工廠工人出身;

克里費及貝爾格公爵、那不勒斯國王 約阿希姆·繆拉元帥,旅店主之子,天主教修士出身;

布律納伯爵 安內·布律納元帥,律師之子,印刷工人出身;

馬德里總督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元帥,啤酒商之子,商人出身;

以前的貴族時代,一個家族不經過幾代人、上百年的戰爭積累,哪裡會出現什麼“元帥”、“爵爺”。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拿破崙的想法是:這些人可以從貧民到士兵成功轉型,他們就懂得把其他貧民訓練成士兵。當貧民看到自己的前同事、前鄰居小子現在是“元帥、公爵”,肯定會心動,然後拼命跟著我幹。

就這樣,一批一批的“法蘭西人民”跟隨者拿破崙的戰馬踏遍了馬倫哥、奧斯特里茨、耶拿、弗裡德蘭,最終走進了莫斯科,而這一切又終止於萊比錫和滑鐵盧。

有沒有想過,“反法同盟”五次組織起來對抗拿破崙,怎麼前幾次都輸了,最後在滑鐵盧就贏了?雙方指揮官還是那批人,區別在哪呢?

區別在“法蘭西人民”不一樣了。

不能滿足“人民”的幻覺,就不是好皇帝

1812年以前,法蘭西人民認為“法蘭西民族,是不可戰勝的”,犯我強法蘭西者,雖遠必誅。

(雖然這個“民族”是1789年才被“人民”理解的)

每次招惹我們的都有俄國人,別的國家都被打服了(人民就是這麼認為的),俄國人還不服?!削他!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從巴黎到莫斯科,2800多公里,相當於上海到拉薩。一群步兵,名副其實的步兵,走過去還要作戰,最重要的是一路上都是別人的國家。

這重要嗎?對於“人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他們要的是每天報紙上都要有“勝利”的訊息。

拿破崙也知道這一點,因為這是他皇位合法性的來源。

多說一句,按照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 韋伯的說法,政治權威通常就是三種。傳統型權威、法理型權威、卡里斯瑪型權威。

所謂傳統型權威:就像路易十六為什麼是國王?因為他是“十六”,上面還有十幾個“路易王”。

所謂法理型權威:按照一個社會契約,透過民選或者是憲法的制度產生的領導者。

所謂卡里斯瑪型權威:就是“人格魅力”。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拿破崙就是“卡里斯瑪型權威”,最初臨時受命,土倫戰役、王黨叛亂出名,而後政變上臺。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勝仗讓人民相信“跟著這個律師兒子乾沒錯”。(拿破崙他爹是個律師)

但是1812年12月的莫斯科潰敗,60萬“人民兵”被你帶走,3萬人回來,你拿破崙的“人格魅力”已經沒有了。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所以拿破崙需要一次“新勝利”恢復自己在“人民”眼中的“人格魅力”,後面1813年10月的一場萊比錫會戰必須打贏。

而和遠征俄羅斯輕鬆集結60萬大軍不同的是,牽頭草、隨風倒的“人民”已經沒有那麼大的熱情了。這次只召集了19萬軍隊,而對方反法同盟的兵力卻是33萬。

這場失敗使拿破崙的“人格魅力”徹底消失,最終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這時的法國政權回到波旁王朝手中,但是國王路易十八卻選擇“溫和政治”方針。從一個成熟政治家角度看這個問題,法國已經亂了25年,必須休養生息萬萬不可再折騰了。

全地球政治家都會認可這個想法,連劉邦都懂得“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法國“人民”不可能懂,今天打敗普魯士,明天擊潰奧地利多爽啊!和這些比起來,休養生息太無聊,“人民想念拿破崙皇帝”。

身在流放地的拿破崙當然明白,“人民”想念的不是他本人,而是“勝利”。所以1815年3月跑回巴黎的拿破崙比誰都需要新的勝利。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3月1日拿破崙登陸法國,3月20日回到巴黎,3月25日反法聯盟軍隊集結完畢開赴法國。

這次歐洲聯軍總兵力70萬。

拿破崙只有12萬。看來,還沉浸在“法蘭西民族偉大,不可戰勝”幻覺中的也就還有這麼人多。

結果眾所周知了。

擴散,無法控制

1815年,表面上一切恢復平靜,拿破崙的民族主義革命偃旗息鼓。但是在德意志社會各階層,民族主義的思想卻暗流湧動。與法國不同的是,法國的民族主義是趾高氣揚的,是居高臨下以解放者自居的。而德國的民族主義,卻是在失敗的屈辱中滋生出來的

拿破崙以民族解放者自居,在歐洲大陸到處輸出民族主義。畢竟是他執政和法性的來源,如果不對外輸出“人民”也不答應,畢竟是“好東西”嘛。

拿破崙戰敗後,歐洲的君主們用上了吃奶的勁,總算壓制住了民族主義浪潮,歐洲暫時恢復了以往的平靜。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但是表面的平靜下,卻是暗流湧動。法國大革命的理念“自由、平等、博愛”,以及人民主權概念,也就是“法國是法國人的法國”“西西里是西西里人的西西里”“德意志是德意志人的德意志”,這些新的思想,讓傳統君主制下的不平等,變得令人格外難以忍受。

所以,拿破崙戰敗後短短30幾年,到了1848年,歐洲就普遍爆發了革命,反抗君主專制,要求分享政治權利。在這種壓力下,連普魯士這種鐵桿君主國,也頒佈憲法和選舉法,成立政黨,成立議會,與社會各階層分享政治權力

這段時間法國在忙什麼呢?波旁家族當然是嘗試將路易十五製造出來的“怪物”收回籠子。

從路易十八到查理十世再到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用了33年時間清理“激情滿滿的人民官員”。

大約有70000名官員被開除。拿破崙軍隊的殘餘部隊在滑鐵盧戰役後被解散,高階官員也被革職。內伊元帥以叛國罪被處決,安內·布律納元帥被做掉。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有用嗎?沒用。

1848年國王又一次被推翻,“人民”建立起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國人民出於對拿破崙的懷念,僅僅是因為懷念拿破崙的勝利給自己帶來的“民族強大的幻覺”,人民選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了總統。

1852年的11月20日至21日,路易-拿破崙在法國全國就是否恢復帝制這一問題舉行全民表決。結果顯示,有782。4萬票贊成,25。3萬票反對,另有200萬棄權,投票的人中有97%的人都支援路易-拿破崙稱帝。

隨即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改國號為“法蘭西第二帝國”,路易·波拿巴總統成為了皇帝,就是拿破崙三世。

馬克思說路易·波拿巴“竊取了革命果實”,指的就是這個。馬克思還說他是“歷史特定時期孕育出的一個成功的小丑”,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總之馬克思對路易·波拿巴的評價非常低。

這老馬整天嘴裡掛著“人民”,在罵路易·波拿巴時,他可能忘了正是法國的“人民”出於幻覺才讓路易·波拿巴繼承了其叔叔的卡里斯瑪型權威。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拿破崙三世皇帝

但是平心而論,路易·波拿巴在臺上的20多年,從市政建設到國家經濟還是搞得不錯的,他的問題出在“法統正當性”上。

路易·波拿巴當選總統、當選皇帝,原因只有一個:叔叔是拿破崙。所以,為了把“幻覺”還給人民,路易·波拿巴就必須為他叔叔一雪前恥。

滿足幻覺&幻覺破滅

當年聯手打敗拿破崙的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就都成了路易·波拿巴的敵人。

支援義大利的獨立運動,得罪了奧地利;

和英國一起發動克里米亞戰爭,得罪了俄國;

在中東和英國人搶地盤,得罪了英國;

透過“馬神甫事件”、“天津教案”,得罪了大清……

總之就是全地球沒朋友。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為了在滿足國內人民的幻覺,外交上不顧後果地硬懟所有人,這給法國惹下了一堆麻煩。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著名的“普法戰爭”,就是上學時學的都德《最後一課》說的那場戰爭。

普法戰爭的由頭,竟然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西班牙。法國“人民”可不認為八竿子打不著:我們強大的法蘭西民族在克里米亞打敗了宿敵俄國;在耶路撒冷成為了“聖墓的管理者”;在大清爭得了許多宗教權利……地球上還有我們控制不了的事嗎?

如她們所願,事來了。

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完全是法國一手挑起來的。這其中,除了拿破崙三世急於替叔叔找回面子之外,另一個原因是,自從1867年,拿破崙三世失去了對議會的控制。所以他急於要發動一場對外戰爭,重新奪回實權。

1870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那麼內閣就要為西班牙找個新國王。選來選去,選了個利奧波德親王。

這個親王,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遠房親戚。這事兒法國有啥關係呢?法國竟然就怒不可遏了?理由是普魯士派個親戚去西班牙當國王,讓我腹背受敵。你想幹什麼?!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普魯士 威廉一世國王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只好出面去勸利奧波德親王,說算了,你放棄吧。利奧波德也聽話,就發了個宣告,說“本人無意於西班牙王位”。

這夠給面子了吧?不行!法國人要求威廉一世必須寫個保證,答應“永遠不染指西班牙王位”。這個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威廉一世也沒撕破臉,只是婉言謝絕了。

軍國主義的普魯士,能有這麼好的態度,也是見了鬼了。當時威廉一世給首相俾斯麥發了一封電報,讓他回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

俾斯麥接到電報時,正在和參謀總長毛奇吃飯。他就問毛奇:“如果我們跟法國打,有全勝的把握嗎?”毛奇說:“沒問題。”

於是,俾斯麥就拿起筆來,修改了電文。原文裡有“還可在柏林從長計議”一句,被俾斯麥刪掉了。而且俾斯麥還在結尾部分加了一句刺激法國的話,說:

“國王陛下以後拒絕接見法國大使,並命令值日副官轉告法國大使,陛下再也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普魯士首相 奧托·馮·俾斯麥

最狠的是,俾斯麥並沒有透過外交渠道送給拿破崙三世皇帝,而是把這份電報直接發給了法國的報社,印到報紙上發表了。

這麼一來,就徹底激怒了法國人民:敢和法蘭西這麼說話,皇帝,你不是“拿破崙”嗎!拿破崙是戰無不勝的,削他!

面對“人民”的群情激昂,拿破崙三世皇帝又能怎麼樣呢?你敢拒絕嗎?這可是“人民的意思”,不能滿足人民的幻覺,自己皇帝的合法性就動搖了。你看,和他叔叔的境地一模一樣。

而改電報這件事,史稱“埃姆斯密電事件”。

1870年7月19日,法國因此向普魯士宣戰。幾天後連騎馬都已困難的拿破崙三世帶領一批廚師、僕役、侍從以及14 歲的皇太子親臨菜茵前線。

結果呢,法國對普魯士宣戰後的第45天,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寫信給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願意將佩劍交到陛下手中”。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騎馬C位 威廉一世,站立者 拿破崙三世(左二)

色當慘敗兩天後的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

幻覺破滅的“法蘭西人民”一如既往的不會反思自己做事邏輯是否有問題,而是將所有責任都推到了“帝國”身上。

永不結束的錯

不懂歷史的“人民”認為“強大”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終結。

不懂經濟的“人民”認為“資本”是一切壞事的原因。

到今天法國還經常被“人民”搞得焦頭爛額。

路易十五放出了“芬里爾”

柏拉圖有這麼句話:“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這個世界已經處在在網際網路時代,正在經歷劇烈的“分層”,而且這次只分兩層:精英及其他。

自己選邊站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