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連載歷史事件的百科,資料來源除了是各種百科,還有網上的一些好文章,感謝網友的編輯,還特地做了語音版,之後會發表到喜馬拉雅,敬請期待,到時候收聽。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一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

華夏民族

的共主。

五帝

之首[1-2]

。被尊為中華“

人文初祖

”。據說他是

少典

附寶

之子,本姓

公孫

,後改

姬姓

,故稱

姬軒轅

。居軒轅之丘,號

軒轅

氏,建都於

有熊

[1]

,亦稱

有熊

氏。也有人稱之為“

帝鴻氏

”。[3]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

東夷

九黎族

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早年經歷

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

二月二

,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

中華民族

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

首領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黃帝初期形式地圖

少典

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

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

徇齊

,長而

敦敏

,成而

聰明

。軒轅之時,

神農氏

世衰。諸侯相

侵伐

,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

干戈

,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

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

熊羆

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

阪泉之野

。三戰,然後得其志。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軒轅黃帝

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

農曆

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7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

神靈

。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

氏族

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

向東

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

軒冕

,故稱之為軒轅。

乘龍昇天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黃帝乘龍昇天圖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

。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擁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帶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昇天的地方叫做"

鼎湖

"。龍去鼎湖後因以“

龍去鼎湖

”謂帝王去世。[18]

為政舉措

文化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黃帝畫像(19張)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

皋陶

伯益

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

炎帝

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

曆法

;教導百姓播種

五穀

;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

十天干

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週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

九州

;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

四輔

四史

、六相、

九德

(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

后土

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15]

·數學:

隸首

作數,定

度量衡

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

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

五音十二律

,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醫藥:與

岐伯

討論病理,作《

黃帝內經

》。

·文字:

倉頡

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

荊山

(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19]

[20]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21]

物質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黃帝居住地——姬水[22]

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

公畝

”,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

私田

”,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

杵臼

,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

帳幄

、氈、袞衣、裘、

華蓋

、盔甲、旗、胄。

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

銅鏡

、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

明堂

、觀、閣、城堡、樓、門、階、

蠶室

、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兵械方面,製造刀、長矛、弓矢、弩、

六纛

、旗幟、

五方旗

、號角、鼙、

兵符

、雲梯、

樓櫓

、劍、

射御

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

蹴踘

等。[19]

二顓頊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國

上古部落

聯盟首領,“

五帝

”之一,姬姓,號高陽氏,

黃帝

之孫,

昌意

之子[1]

。顓頊生子虞幕是

虞舜

的五世祖。後來的

夏國

楚國

都是他的子孫。

顓頊生於

若水

之野(蜀地)[2]

,實處

空桑

。[3]

因佐

少昊

有功,被封於

高陽

(今河南開封

杞縣

高陽鎮

)[4]

。少昊死後,

共工氏

與顓頊爭奪帝位[5]

,顓頊打敗共工,繼

少昊

主政[6]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

窮桑

,又遷都於

商丘

(今河南商丘)[7-8]

,後居於

帝丘

(今河南

濮陽

)。[9]

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10]

,葬於東郡濮陽

頓丘

城門外廣陽裡中。[11-12]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

玄囂(少昊)

之孫

高辛

(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

帝嚳

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

北方

的天帝。《

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13]

人物生平

出世

黃帝次子

昌意

,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昌意被封到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

昌僕

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2]

《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均記載,昌意的正妃昌僕又名

女樞

,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  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

韓流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為帝

顓頊雖然生於若水,但實際上生活在窮桑。[3]因輔佐

少昊

有功,被

封於

高陽

(今

河南開封

杞縣

高陽鎮

)。[4]少昊死後,

共工氏

與顓頊爭奪帝位[5],顓頊打敗共工,繼

少昊

主政[6],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

窮桑

,又遷都於

商丘

(今河南

商丘

)[7-8],後居於

帝丘

(今河南

濮陽

)。[9]

五德始終說成型於

戰國時代

,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

顓頊

帝丘

(今河南

濮陽

)為都城,以

句芒

為木正、

祝融

為火正、

句龍

為土正。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存在的年代與

五德始終說

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歷史極度缺乏文字記載,就這一點上來說,水德、玄帝之類的說法,值得懷疑。

制曆法

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

以來的

顓頊歷

。顓頊歷是一種古

四分曆

,以365

1/4日為

迴歸年

長度,29 499/950日為

朔望月

長度,十九年七閏。

漢武帝

時,

公孫卿

壺遂

司馬遷

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

鄧平

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

太初曆

。太初曆以365 385/1539日為迴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

劉歆

修訂太初曆而更名為

三統曆

創制九州

據《

乾隆

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制於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

蚩尤

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14]

作曲《承雲》

據《

呂氏春秋

·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15]

逝世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10],葬於東郡

濮陽

頓丘

城門外廣陽裡中。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三帝嚳

帝嚳(kù),

高辛氏

,名俊(一作夋,

),出生於

高辛

[1]

(今

河南

商丘市

睢陽區

高辛鎮

),據說是

黃帝

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

山海經

》裡天帝

帝俊

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

嫘祖

的長子,父親名叫

蟜極

。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

顓頊

,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2]

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

帝嚳陵

春秋戰國

後,被列為“

三皇五帝

”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

,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帝摯、棄、契、帝堯之父。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傳說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選為助手[2]

,因有功被封於辛。

[5]

即位亳都

顓頊死後,侄子

高辛

即位,是為帝嚳,時年三

十歲。[2]因他出生並興起於高辛[1],故史稱高辛氏。[3]

帝嚳即位(

部落首領

)後,以木德為帝,以亳為都城。帝嚳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深受百姓愛戴。[2][6-7]

為政舉措

遷都於亳

遷都於亳,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

共工氏

餘部。共工氏餘部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

長江

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擊退外敵

遊牧民族

——

犬戎

之後,並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8-9]

訂立節氣

傳說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10-11]

知人善任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

羿

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鹹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

九招

》之樂和

鼙鼓

等新樂器。[12]

締造盛世

帝嚳的部落,《

春秋緯

》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傳10世,400年,《

易緯

》中的《稽覽圖》說是350年。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歷代帝王所推崇,到了現代,仍有積極意義。[13-14]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四堯

堯是古唐國人(今

山西

臨汾

堯都區

),堯都

平陽

[1]

。育於母家伊侯之國,後徙祁(今山西祁縣),故姓

伊祁

,號

放勳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

五帝

”之一。堯為

帝嚳

之子,母為堯母慶都。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號為

陶唐氏

。二十歲,堯代摯為

天子

,定都

平陽

。[2]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

山東省

鄄城縣

)[3-4]

。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

帝位

,並禪讓於舜。

他命

羲和

測定推求曆法,制定

四時

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堯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為祁姓劉氏遠古一世祖。

帝堯出世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清人所繪的帝堯

傳說古帝

帝嚳

的第三個妻子名叫

慶都

,她是伊耆侯(《

史記

》作“陳鋒氏女”)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孃家,某年春正月末,慶都與父母坐上小船於三河之上游覽,正午時出現了一條飛舞的赤龍。第二天又出現了形體小些的赤龍,晚上,慶都睡不著,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採眉,長頭髮,畫上寫著:亦受天佑。之後,她就懷孕了。

過了十四個月,她生下一個兒子,竟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孝子帝嚳的母親卻在這時候去世了,帝嚳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之後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完全顧不上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孃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禪位虞舜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

娥皇女英

嫁給

,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除了禪讓和治理洪水外,堯還有很多貢獻。最為著名的便是在路口設立“誹謗木”,這也是今天華表的一個來源。所謂的“誹謗木”就是在交通要道上立一根木柱,旁邊有人看守,民眾有什麼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有人想要親面唐堯,看守人也會向他指路,併為其導引。此外,堯還在宮門外設立了“欲建之鼓”,誰要是對國家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都可以敲響這面鼓。只要聽到有敲鼓的聲音,堯便會在第一時間接見敲鼓之人,以聽取民間疾苦。

我們都自詡為龍的傳人,據學者考證,龍圖騰確實是中華民族在上古時期的部落圖騰。那麼,這一圖騰究竟確立於何時呢?就在唐堯時期。我們知道,龍並非一種獨立存在的動物,而是由幾種動物融合而成,這進一步也可以反映出當時民族融合的歷史資訊。由於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各個部落經過戰爭、聯姻等方式最終走在一起,成為一個新的、更大的部落,這時候便需要一個新的圖騰來作為部落的象徵,以凝聚族人,於是經過融合後的龍的形象便被確立下來。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什麼是他們五個?

五舜

舜,姚姓,有虞氏,名

重華

,字都君,諡曰“舜”,軒轅黃帝九世孫,是中國上古時代

父系氏族

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生於姚墟。一說出生於諸馮[1]

,治都

蒲阪

(今山西

永濟市

)[2]

,被後世尊為帝,列入“

五帝

”,史稱帝舜、

虞舜

舜帝

,故後世以“舜”稱之。舜帝三十三世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在陳地建立陳國。[3]

虞舜的王位是

唐堯

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

允執厥中

;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

十六字心傳

,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

竹書記年

》和《

韓非子

》中並不記載為禪讓。[1-4]

三皇五帝

之一。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

禪讓

”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

有虞氏

帝舜”,後世以“舜”簡稱,

中華民族

的共同始祖。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

華夏文明

重要奠基人。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

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釋出命令,收集意見。

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透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