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歷史的長河緩緩流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了便消逝了,而有一些卻讓我們難以忘懷,讓小編帶你走進歷史的長河裡遨遊吧!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周易。繫辭下》

人在死後將如何被處理,這是人盡皆知的,就是進入火葬場火葬,火葬後的骨灰被儲存在小盒子中,那是人類肉體的安息之處。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人們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火葬對環境有著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科學界的不斷研究下, 終於將一種新的環保的埋葬方式展現在了世人眼前。

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冰葬的由來

冰葬並非現代人研究出來的一種埋葬方式,它在十分古老的愛斯基摩人那裡就曾被沿用。那時冰天雪地的北極地區,冰雪常年堆積,寒冷無比,愛斯基摩人能夠發明出冰葬,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愛斯基摩人的冰葬有著專屬於他們的民族文化,在冰雪覆蓋的純淨世界中,人們的內心是澄明的,她們認為死亡是人的解脫,是美好的,值得被歌頌的。

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在愛斯基摩人的世界中,若是一位老人感受到自己命不久矣,那麼他們就會以疲倦來形容自己的狀態,並且慈愛的與孩子們告別。當老人向孩子們表示自己想要一張獸皮的時候,代表著她馬上就要離去,而孩子們都能立刻明白老人的意思。老人們不會在過世後才被安葬,而是在未逝世時就躺進被孩子們鑿好的冰洞中,然後被覆蓋的獸皮封鎖在冰洞中,然後逐漸在寒冷中睡去。晚輩們還會在冰洞上開一個孔,因為這樣老人的靈魂可以從純淨的冰孔中飛出,回到她該去的天堂。

冰葬的由來與愛斯基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脫不開的關係,並且在逐漸的發展中,也都保留著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步驟。如今,這種冰葬文化的具體依據依然在被科研人員探索研究著。

冰葬的具體操作

根據愛斯基摩人的冰葬改革,現代人在傳統的冰葬方式裡推陳出新,現代冰葬在各種方向和領域上都比愛斯基摩人的冰葬要複雜的多。冰葬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會有技術人員把人逝世後的屍體放在零下十八度的冰格里,緊接著利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浸泡屍體,人的肉體在這樣的液體中將會變得非常脆弱。取出放在震動儀中,儀器便能夠把人的屍體輕易迅速地粉碎成粉末。下一步,是採用新式儀器將人的屍體粉末中的雜質取出,剩餘部分便是人類的骨灰,它們像火葬一樣被人類放置在木盒中儲存。

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冰葬在一定意義上的優勢是,它比火葬更加的環保,且能夠適應自然狀態下的分解過程,在逐漸的自我降解後,以最自然的方式迴歸到大自然應有的迴圈系統中。這等同於所有生物的迴圈,是最自然,最本真的方式。這不僅適應了自然迴圈,還避免了火葬消耗巨大的燃氣與電力。

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不過,冰葬真的能夠完全代替火葬嗎?其實冰葬與火葬各有利弊,因為冰葬所需要的成本是很高的,它甚至高出了人們購買一塊墓地的價格,因此,不少人都不會選擇冰葬的方式來處理遺體。沒有受眾群體也代表著,冰葬難以真正地運用於人類的生活中。並且冰葬起初也是源於愛斯基摩人的文化,並不符合中國人傳統意義中的文化傳承,因此難以被大部分國人接受。

初次嘗試在武漢

即使新興的冰葬技術有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但這無疑是有它的優勢在的,有優勢就值得被嘗試,因此我國的科研人員也試行了這項技術。起初試行是在我國的湖北武漢,當武漢的科研人員在外出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聽說了這項技術後,試行的想法就已經堅定的紮根在了他們的心中了。推行了冰葬技術的武漢,成為了亞洲地區繼韓國後,第二個試行冰葬技術的國家。

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然而,對於武漢推行的冰葬技術,不少武漢市民都提出了疑問,眾人認為冰葬技術後留存下來的顯然已經不再是骨灰了,只是一些冰碴。還有其他各種言論的質疑,譬如“人死了還要沉浸在冰冷之中嗎?”“為何不延續祖上流傳的火葬法?”“高額的成本到底是誰為了賺差價?”一時間,各種猜測在網路上紛至沓來,最終還是大部分人的觀點勝利了,那就是延續老祖宗的葬法,落葉歸根,方才是最好的歸宿。說到底,大部分人沒辦法接受這項新技術,歸根結底是沒能接收到關於冰葬技術知識的具體科普,且冰葬與火葬的背景文化相差甚遠,讓一部分保守之人實在無法接受。

冰葬或代替火葬,人體在零下190度可迅速粉碎,這是要粉身碎骨嗎?

結語

一項新生的技術在推廣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人們的疑惑與不解,而相關部門在進行推行的過程中也要做到儘可能的循序漸進,地球在運轉,人們的思想在前進,若是真正能夠對人類有益的技術,往後定能夠被大眾理解,被世人接受的。

塵埃落定,歷史帶走了該走的,也留下了該留下的,今天的歷史知識就到這,讓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