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堅持北伐,諸葛亮的謀略讓人敬佩

我們知道三國後期形成了魏、蜀、吳三家相互牽制的局面,而其中又以曹魏的實力最為強大,東吳次之,而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明知道蜀漢的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然堅持北伐呢?

公元221年,繼位不久的劉備不顧諸葛亮等大臣的一致反對,堅持為死去的關羽報仇,奪回荊州,於是發兵進攻東吳,但結果卻是大敗而歸,蜀漢的軍事力量受到沉重打擊,而次年四月,劉備就病死於永安宮,臨死之前將國事重擔交於諸葛亮之手,而此時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利達到最高。

蜀漢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堅持北伐,諸葛亮的謀略讓人敬佩

其實從表面來看,當時天下有三大政治集團共治並且相互牽制,但實際上在劉備征伐東吳失敗之後,蜀漢面臨的形勢遠比曹魏和東吳更為嚴峻。原本各方面綜合實力,蜀漢都無法與曹魏相比,比如說人口,據記載,當時曹魏有人口440餘萬,而蜀漢只有94萬人口,人數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兵力多寡。

此外,從勢力範圍方面來看,曹魏佔據了中原大部分肥沃的土地,而蜀漢僅有益州,雖然其是天府之國,盛產糧食,但卻仍然無法與佔據中原之地的曹魏相比擬。所以從資源、人口方面來講,蜀漢是處於弱勢的一方。而諸葛亮明知實力差距懸殊卻仍然選擇北伐,筆者認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蜀漢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堅持北伐,諸葛亮的謀略讓人敬佩

其一,地理環境所致,蜀漢根本等不起。按照當時魏、蜀、吳三方誰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吞滅對方的情況下,休養生息就成了三個國家的主流態勢,如果強行發動戰爭,無疑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但諸葛亮又不得不進行北伐來騷擾曹魏,不讓曹魏舒舒服服的休養生息。

諸葛亮明白蜀漢實力最為弱小,並且所屬地區也不及曹魏廣袤富饒,因此一味的休養生息,對蜀國而言並不是持久之計,這樣下去與魏國之間的差距會更大,到最後蜀漢就根本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了,於是與其等著魏國強大之後來吞併自己,不如先下手為強,主動討伐曹魏。

蜀漢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堅持北伐,諸葛亮的謀略讓人敬佩

其二,蜀漢內憂也很嚴重,諸葛亮需要北伐來鞏固政權。劉備軍事集團原本並不屬於傳統的益州集團,而是透過強大的武力強行佔據了屬於劉璋的領地,所以劉備集團在益州的根基很淺,再加上劉備討伐東吳一役,蜀漢精銳損失近半,國內人心更加不穩,這對蜀漢而言是致命的。

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諸葛亮想出的辦法就是為蜀漢立一個強大的敵人,然後去攻打他,一直以來蜀漢都將曹魏定為篡漢的國賊,因此這就是在先天性上為北伐定下了正義的基調,同時以戰養戰也能起到轉移國內矛盾,從而凝聚人心的目的。

蜀漢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堅持北伐,諸葛亮的謀略讓人敬佩

這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諸葛亮逝世之後,蜀漢國內的北伐一度停滯,因此益州本地集團投降之風盛行,這讓筆者不得不敬佩諸葛亮北伐之謀的高明。

其三,諸葛亮始終沒有忘記劉備的知遇之恩,希望透過北伐完成先帝夙願,完成統一大業。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前往漢中,並向後主劉禪獻上了《出師表》,表中的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諸葛亮對劉備知遇之恩所表達的感激之情。

“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劉禪能擁有這樣忠君愛國的忠臣,真可謂是天大的福氣,然而他卻不懂得珍惜,以至於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很快落入曹魏手中,並留下了“樂不思蜀”的故事,遺笑萬年。

蜀漢實力遠不及曹魏,卻仍堅持北伐,諸葛亮的謀略讓人敬佩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北伐有著諸多方面的考慮,雖然數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其也為處於弱勢的蜀漢續上了幾分氣運,可以說是諸葛亮以一己之力硬抬著整個蜀漢前進,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謀略的確舉世無雙,讓人敬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