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在古代社會,戰爭是一種常態,從立國的戰爭到內亂的征伐,其過程總是迴圈往復,並且所有的歷史發展,似乎都建立在戰爭的基礎上。

因此想要聊古代的歷史,就不得不聊戰爭。但戰爭方面的講究可多,不僅僅包括諸多精彩的戰役,而且還包括戰爭的要素。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但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古代戰爭特別講究名正言順,而且特別是記錄每次戰爭的時候,都會特別強調徵和伐的區別。

例如在諸多紀錄,我們可以看到,東征,西征以及南征,但怪異的是,提到伐的時候,卻往往喜歡用北伐。那麼,徵和伐到底有哪些區別呢?其實透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戰爭的另一大特色。

想要弄清楚徵和伐的區別,就需要弄清楚彼此之間各自代表的含義,首先來看徵的含義。

一、什麼叫做徵

據《孟子》記載:“徵者,上伐下也。”其意為,上級對於下級的戰爭。因此對於這個字的含義,可以基本理解為,是統治者對於反叛的下屬的戰爭。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那麼,這一戰爭的性質到底正義與否?

其實對於這一類戰爭的理解,我們不能以單純的正義與否來認知,必須要從中國的文化上來理解。根據中國文化的傳統,有著所謂的天地君親師的說法,因此君主是僅次於天地的存在,其地位具有遠高於現實的意義。

而且,根據君主集權制度的特色,君主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不論其行為對與錯,都具有神聖的權威。因此君主對於下屬進行討伐,無論其行為是否過分,都具有天然的正義性,下屬沒有任何的理由反抗。

特別是在封建制度及儒家思想結合的時候,甚至產生了一種說法,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凡是利用到徵的時候,那麼就意味著戰爭具有無與倫比的權威性,被討伐的物件,天生在口號上弱了一等。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因此,所有的君王在進行戰爭的時候,往往會利用到這個詞,這是權威性的代表,也暗示了這場戰爭的碾壓性和勝利性。

二、什麼叫做伐

相比較徵來說,伐缺少天然的正義性和權威性,而且就字面意義來說,代表著絕對的殺戮和擊打,所以客觀來說,這個詞更加帶有血腥性,在名號之上缺乏一些立足點。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古代戰爭雖然交戰雙方必有一方邪惡一方正義,但為了確保戰爭的凝聚力,所以雙方都必須要強調自己的正義性。因此,古代戰爭特別強調口號,例如下屬面對上級的戰略,他們可以提出清君側的口號,壞人也可以找到安心的理由。

至於說正義的戰爭,但是缺乏上級對下級的這種天然的權威性,其實也需要強烈的口號,凝聚軍隊的戰鬥力。例如,“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又例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些強烈的口號,給予了伐一個正義的名義,但是其殺伐性更加強烈。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所以,兩個詞的含義不同,代表的戰爭的天然性也不同,客觀來說,徵比伐的含義要更好。

那麼,為什麼只有北伐,而沒有西伐,東伐呢?其實這背後也大有講究。

三、北伐的真相

之所以在歷史上大規模的使用北伐這些字眼,其實也並非是一位古人的習慣,而是因為大部分的戰爭威脅其實都來自於北方,那麼為何會這麼說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第一個方面從內部鬥爭來說。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一般北方都是政治軍事中心,所以決定天下命運的戰爭往往從北方開始,而南方往往是休養生息的一方,或者不太重要的一方。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所以,一旦歷史上爆發戰爭,從北方朝南方的,往往都代表著絕對的實力,以及絕對的權威,接近於上級對下級的戰爭,所以,戰爭也就變成了以徵的戰役。

但是,面對北方強大的統一壓力,南方自然也不會就此墮落,因此也會奮起反抗。甚至在某些關鍵節點上,南方佔據了絕大的優勢,因為南方長期休養生息沒有戰略,所以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和發展。但是北方長期戰亂,甚至一度因為政權的顛覆而出現中空區域,因此,南方就有了進攻的機會,於是就有了北伐。

在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就大名鼎鼎,當然了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沒有所謂的6次北伐,只有5次北伐戰爭。客觀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戰爭基本上符合這一規律,他是為了避免統一的壓力,以及為了解決不可避免的危機,所以才發動了以弱克強的戰爭。

而且為了保證自己戰爭的真相,他還提出了“興復中原,光復漢室”的口號,希望透過口號來凝聚戰鬥力,來化解來自於北方的壓力。但可惜的是,終究是以弱克強,而且也有點類似於以下級對抗上級(曹魏政權得到了漢的禪讓),所以最終失敗。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除了內部鬥爭以外,其實還有外部鬥爭。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敵人都來自於北方。從最早的匈奴,再到五胡亂華,但直到後來的遼國和金國蒙古,以至於到最後的滿清,這些敵人都誕生於北方的草原。

而且此後的戰爭,都是從北方朝南方攻擊,然後就是北方地區的淪喪,甚至是王朝的偏安南方。

所以面對這樣的危機,北方中原政權必須要從南方予以反擊,所以戰爭的方向也就變成了北方。而且,由於雙方的戰爭不是上下級的戰爭,而是國與國的戰爭,所以就不能使用徵,就只能用北伐了。

不過為了確保戰爭的正義性,基本上每一次進行作戰的時候都會喊出口號,要麼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要麼就是北定中原恢復江山。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例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岳飛北伐戰爭,其實就是典型的案例。由於北宋王朝失去了北方疆土,所以宋朝必須予以反擊,其戰爭的目的也以恢復北方疆土為主,因此戰爭也就變成了北伐。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岳飛充分調動了民族情緒以及復國的情緒,所以士兵的戰鬥力極強,而且鬥志昂揚。最終創造了直搗黃龍的奇蹟,並且差點收復了北方區域,不過可惜,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太大,而且北伐始終難得得心應手,除了朱元璋以外,其他人都很少有成功的,岳飛也只能無奈嘆息。

小結

以上就是關於古代戰爭徵和伐的區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爭的另一面,那就是關於戰爭口號的重要性。只要口號喊的好,那麼戰爭就天然的立場上佔優勢,並且能夠凝聚戰鬥力,在氣勢上就將對方擊垮。

當然了,如果是上級對下級進行戰爭,很多時候更是佔有天生的優勢,若非實力相差太過於懸殊,很多時候也是在氣勢上就已經丟盔卸甲,士兵都不願意戰鬥。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所以想要了解古代戰爭,就必須要了解中國的文化,與西方世界的野蠻的屠殺不同,中國的戰爭更加講究一種倫理性。雖然壞人也講究倫理,但他們的行為都證實了,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當然了,我們也必須要從另一方面來理解,戰爭終究是一種比較粗暴的行為,不論正義性與否,最終都是血流成河,勝利者和失敗者都無比痛苦,而且最痛苦的就是百姓。所以,戰爭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一場戰爭想要運轉起來,要講究的東西太多太多。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