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會創始人為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前段時間講香花僧的文章,提到了僧人道宗創立反清復明天地會的事,今天詳細說說。

天地會, 又名五龍會、 三合會, 其內部統稱為洪門。它是清初社會矛盾相互作用的產物, 是當時部分 “反清復明” 志士聯合下層群眾進行秘密反清的工具 , 是清朝統治者高壓政策逼迫下的一種革命組織形式, 曾廣泛活動於南方各省, 在反抗清王朝統治中起到很大作用 。

天地會創始人為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兩百多年來 , 中外學者一直注意對它進行不懈的研究, 某些方面取得了成果性進展, 然發源問題 , 尤其是天地會創始人 、 創立時間 、 地點及立會方式等問題 , 眾說紛紜, 各執己見 , 學者們爭論不休, 難以定論, 至今仍保留不同看法 。天地會的研究成為一件懸而未決的歷史公案 , 成了史學家的一個重大獨特課題 。 臺灣學者陸寶千在其 《論晚清兩廣天地會政權》一書中指出, “天地會起於何時, 源於何地, 創於何人, 皆聚訟已久。由於所傳檔案多瘦詞隱語, 且又互相歧異 , 故上述諸問題恐永遠無法解決 。” 天地會發源問題成了 “中國歷史上最難的歷史謎案之一”。

由於史料的零亂和抵悟 , 天地會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 。 以時間分,有“明代說”(1474年) “順治說” (1651年)“康熙說”(1674年)年 “雍正說”(1734年) “乾隆說”(1761年或1767年) 。同是 “乾隆說” , 蔡少卿、秦寶琦等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儲存的有關檔案, 提出天地會起源於乾隆二十六年,而臺灣學者戴玄之 、 日本學者佐佐木正哉根據清廷上諭封建大吏奏摺和天地會成員的供詞, 則認為起源於乾隆三十二年 。何正清、吳雁南在 《略論天地會的起源》一文中, 從思想淵源、 社會條件等方面探考 , 起源於明末清初 。從地理位 置上看, 有 “四川說” “甘肅說” “廣東說” “臺灣說” “福建說” , 其中 “福建說 ” 所指的主要是漳州地區, 於是又產生 “漳浦說” “雲霄說 ” “東山說 ” “詔安說” “平和說” 。另以創始人劃分, 有 “鄭成功說” “萬五道宗說 ” “五祖說” “提喜說 ” 等 。因此發源問題關鍵在於時空定位, 一旦確定, 立會創始人問題自然會水落石出。

透過近年來閩南地區新發現的一些文物碑刻, 結合筆者十餘年來所蒐集的一些地方史料和會簿抄本 , 筆者認為天地會不是一個地點的產物, 而是一個地帶相互影響作用的產物 。天地會是由萬姓集團重要成員、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於康熙十三年甲寅年端月端日寅卯時(1674年1月) , 在今平和、 詔安 、 雲霄三縣交界地帶, 主持建立的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組織 。具體立會地點平和縣大溪鎮赤安村的上仙岩爐前反清復明志地 、 五和尚結儀立會志地 、 發源志地 、 高隱寺庵坪三合會總會址 、 會員群結團圓所在地 、 分省起義點 , 前面兩巖屬平和與詔安長林巖共構成三合會 、 三結儀 。主要成員以三巖為主的和尚( 其中長林巖18名、上仙高隱巖118名、雷音巖13名) , 後由香花僧和尚傳開 。 立會方式: 佛法 。 口令:三八二十一 (“洪” 字) 。筆者就創始人萬道宗的身世及其主要行蹤略作試探。

道宗(1603年-1701年),詔安官破凹坑人, 原名張百通。明末清初 , 他作為一名高僧 ,是鄭成功麾下赫赫有名的驍將建安伯萬禮張耍又名萬禮, 平和館溪人的小功弟。早年聰穎過人, 擅長詩文, 兼習辟穀, 通曉佛教禪宗以及詩詞書法等, 拜銅山古來寺開山祖明雪禪師的法裔為師, 深得南禪臨濟正宗之妙諦, 在漳州地區的平和、雲霄、詔安、東山以及廈門萬石巖、金門等閩南地區參禪弘法, 自號“雲遊野衲” 。

關於道宗的籍貫問題, 按盧若騰 《贈達宗上人》 詩序, 稱他是 “建安伯春宇萬公之弟”《臺灣外記》作“萬禮小功弟” 。據此, 道宗當為平和館溪小溪人。“萬禮從小被官膠張子可收養, 移居官限。張子可遠祖本系雲霄 西林村張姓, 明初人贅官破廖家, 繁衍至子可, 為官破張 氏八世祖。道宗圓寂後, 骨灰曾分葬多處, 主墓在雲霄下 文林太師墓前。若按張宗族不出五報論, 道宗作為萬禮小 功弟, 也可能是官破或雲霄人。”從許儀周編著的 《中國民間故事整合 ·詔安卷 》記載“萬禮, 原名張耍, 平和小溪館溪後巷人。幼年喪母, 其父被迫帶到漳泉一帶 乞食, 後來, 官阪首富張子可往來龍巖經商, 一次路過小溪,見一小孩相貌非凡, 遂收為義子, 帶回官坡。這個小孩名叫張耍 。張子可收養張耍同時, 也收留了張耍父親 , 但不久病死了。張耍聰明好動, 格外頑皮, 族人都不喜歡, 甚至責怪張子可不該收養這個沒爹孃的孩子,子可無奈 ,待張耍稍長後, 就打發他出外謀生了。”

道宗少年出家, 虔心學佛, 師承臨濟宗。崇禎四年(1631年) 五月, 瑞安知縣吳燮山進士作檀褪主, 在雲霄白塔 山建龍漱巖, 他具體負責建廟事, 十一月十五日, 新廟落成, 後出任第一任住持 , 從此開始一生的參禪修道。1635年, 道宗東渡人銅山, 在西山岩遺址重構一堂, 日初來寺, 又名山坪院,此時, 道宗開始雲遊四方, 廣交名士。道宗居金門太文巖時, 結識後來任隆武浙江巡撫的愛國詩人、明末主事盧若騰 。盧若騰 《留庵詩文集》及江 日升 《臺灣外記》均有反映道宗與其兄關係。 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以後 , 永曆十五(1661年)年之前, 其行跡優遊於廈門諸島。今廈門萬石巖大雄寶殿右側 的巖壁上仍有其題刻 “閒樂居”三字, 落款 “長林寺僧道宗題 ”。

天地會創始人為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 “漳浦土寇盧若騰、 邱建會合平和賊萬禮等寇人縣城, 將清參將陸大勳擊斃” “順治七年(1650年)庚寅 五月, 詔安九甲 今官限鎮 萬禮從施郎招, 領眾數千來歸。按禮即張要應為 “耍”字, 漳之平和小溪人。崇禎間, 鄉紳肆虐, 百姓苦之眾謀結同心, 以萬為姓, 推要 耍 為首, 時率眾統踞二都, 五 月來降”。這時的萬禮所領導的抗清武裝, 已擁眾數千人, 且在詔安二都建立了較為鞏固的根據地, 為日後的兩 兄弟共同致力反清復明事業奠定良好基礎 。光緒版 《漳浦縣誌 ·人物傳》 蔡柞達故事 順治十五年鄭成功部人漳, 執原東昌府推官蔡而烷焚於廈門 某寺院幽室。蔡子柞達急到廈門, 救父作質,呼泣五日,水漿不入口。當時稱 “鄭之所善也”的道宗禪師,甚為可憐 ,向鄭求情 ,如所請。柞達驟喜父之所得歸, 日人水樞 中, 備受苦楚無難色。值臘冬, 鄭某將領至寺, 道宗為好語說之,“賊意解”。道宗“乃潛約水卒, 於元日薄放之歸”。可見, 道宗禪師與藩主鄭成功之間的密切關係。

1655年 9月, 道宗又到平和縣東南部南勝鎮的太極峰潛修佛學, 秘密進行反清復明活動, 今山上留有石刻 “太極峰” , 落款為 “乙末季秋吉旦開山僧道宗勒石” 。順治年間, 道宗活動轉移回漳州地區, 主要居住在銅陵九仙岩 。九仙岩摩崖石刻 , 現存有道宗等人的八首七言絕句 。這八首詩, 以 《述林文穆先生遊銅山九仙岩詩》為題,《閒韻》《步韻》為副題。其中四首詩在高隱寺保 藏主張課桃家的會簿抄本也有詳載 。順治九年(1652年)道宗和尚同恩波寺戒珍和尚共同募建觀音亭外殿, 九仙岩的《仙嬌記言》碑刻有詳載。

順治十八年(1658年)五月, 蔡祿、郭義見疑於鄭成功, 準備降清, “其兄萬五豐小功弟, 即長林寺僧道宗也 擊榻日二……不可去。”併為主盟, 插刀立誓。蔡祿擬捉 鄭將薛聯桂, 後得 “道宗衛救”,同住於九仙岩。(見 《臺灣外記 》) 清代惕齋陳振藻的 《銅山志》 有記載九仙岩 ,“石室仙岩, 即九仙岩, 其山層稜而起, 原僧道宗建庵於上 , 內祀九鯉湖仙公, 旁結石室, 曲徑迂迥探幽。高賢題詠甚富, 俱鐫於石一勝也”田。《詔安縣誌》《吳志》 按舊志載 “僧識融……與夫僧道宗所結之仙宮遺蹟尚在……”這裡可知道, 道宗還在九仙岩上建庵, 並與僧友識融志趣相投。

今銅山水寨大山有僧道宗的摩崖石刻 “悟石飛來” “仙道阪宗”“石瞪雲梯 ”“障淨光純”“視天門”“必喘 ”“燕泉 ” “閒韻 ”等十餘處碑刻遺蹟 , 均為其當時所為, 也留下了當時的思想印記。東山《香花僧秘典》 (又稱 《古來寺贊集》), 內載《源頭曲詞 》一首 , 註明 “ 錄自長林五祖曲詞” , 曲詞內容為:“天為大公, 人在其中, 三才並立, 一理皆同。地本威風,萬水朝宗,伸頭露腳,一心盡忠。會人曾僧,名山慧燈,十八口日,一處利人。”這首詞的開頭分別嵌了“天”“地”“會”,結尾分別是“同”“忠” “人”,以藏頭護尾的形式指出了天地會的來源和立會目的。然而,這首曲詞在平和高隱寺已故張課桃收藏的會簿抄本中卻是《上巖五祖曲詞》,內容一模一樣,上巖即是天地會三點地之一,今天上巖遺址附近仍尚存18個象形的“日”字。此外,這個“長林五祖”也無疑指當年曾流寓於詔安長林寺的五和尚(後稱“五祖”)才對。

天地會創始人為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萬姓集團在詔安、平和、雲霄毗鄰的山區, 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隊伍, 道宗以長林寺開山僧的身分出謀劃策, 運籌帷握。然而, 道宗作為長林寺開山僧, 其廟究竟在何 處 “有人指稱東山九仙岩, 或雲先在九仙岩附近建了長林寺 , 然後在詔安建第二座長林寺。其實, 九仙岩及其附近, 並無一個名叫長林寺的廟宇。《仙嬌記言》 已稱道宗。

萬姓集團在詔安、平和、雲霄毗鄰的山區,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隊伍,道宗以長林寺開山僧的身分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然而,道宗作為長林寺開山僧,其廟究竟在何處?“有人指稱東山九仙岩,或雲先在九仙岩附近建了長林寺,然後在詔安建第二座長林寺。其實,九仙岩及其附近,並無一個名叫長林寺的廟字。《仙嶠記言》 已稱道宗“長林開士”, 可見五年時己有長林寺開山僧的頭銜。因 此,這個長林寺無疑指詔安官破長林寺。”`巧昭安官破《長 林寺記 》 “建立精舍 , 吾雲有小隱, 銅陵有九仙, 隨地喜舍, 到處生蓮……基自長林也。”進一步證實這個長林寺屬於詔安官破的 。

道宗回到位於深山老林、“萬山深處”的長林寺, 開展秘密的反清復明活動 , 在今詔安長林村水 口山頂的望遠 亭刻有道宗的石柱斷褐 “出頭自見青天面, 口口口口佛心, 青山低處見天闊, 紅藕開時聞水香。 ——時永曆已未年孟夏開山僧道宗谷立” ,這裡與天地會詩聯中的 “出門自見青王面 , 入寺方知古佛心 ” 如出一轍 , 進一步證實了天地會發源與長林寺的特殊而密切的關係 。

1674年1月甲寅端月 , 風雲際會時刻, 道宗在平和縣大溪鎮赤安村上仙岩主持五龍會, 後轉傳三點會 長林寺、上仙岩、高隱寺 或稱三合會, 招集高隱寺及旁邊寺 廟的徒僧赴會, 共謀反清復明大業。據康熙丙申 《高隱寺石碑記》 記載 “歲在甲寅, 禪師道宗因林壑之勝, 建築付厥徒實最, 以我先大夫所舍之田屬焉 。山本高而連雲霧, 更與天際, 林本密而綴煙雨, 則接地陰……” 高隱寺比坐落 “萬山深處” 的長林寺更隱蔽偏僻 , 道宗在反清 高壓時期建高隱寺, 絕非那裡 “林壑之勝” 。聯絡當時形勢 , 顯然道宗是想建立一個更加 隱蔽的聯絡點 , “以備不虞 ” 。

天地會創始人為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康熙甲寅年道宗建高隱寺一事透露出在長林寺附近以道宗為中心,確實發生了特別的事情。”據高隱寺張課桃家藏會簿抄本記載 “萬道宗主持五祖上巖關聖 帝君前立會 ,約定暗號 ,令旗寶劍 , 後五祖在三點地上仙岩 、高隱巖 、長林巖三合會 。眾僧密拜立天地在隱巖, 後 分開各省召集起義 , 暗立會名天地會…… 。” 高隱寺後座 至今還供奉一尊萬道宗神像 。高隱寺會簿中也記載 , “棚上三身尊如來佛象像、中央十八隻手觀音娘娘、四大金光剛神象像、上座老萬師傅神象像 ……”老萬師傅 就是萬五道宗 。在高隱寺附近 , 還有多處天地會遺蹟上巖遺址, 距離高隱寺約二里路, 廟已傾紀, 尚有殘磚碎瓦 其旁還有許多巖刻 “發源 ”“洪姓 ”“三八二十一 ”“十八口日” 和一雙仙人踏跡 。上仙岩下方200米處有一處面積約2畝的練武場遺址 , 用於觀察敵情的傳燈塔 (又稱烽火臺)遺址有三處 , 一在天馬山, 一在黃麻凹, 一在塔子山 , 三處相距各數十里, 形成三角形 。上巖 、高隱、長林三寺 都在這三角地內。 天馬山頭卷勝帶還有 “長林 、上仙 、 高隱,三合會”和“合會拜天地: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 胡德帝、 李識開” 等五祖立會標誌的巖刻遺蹟 ,這一切見證了當時道宗在此主持建立天地會的眾多史實 。

從張課桃家世代藏存下來的物件有五龍會天地會會碑1通、劍2把、印3枚 (“佛法立天地會”“天地會”為篆書體, “五僧立日記”為楷隸體)、秘籍會簿抄本主要 包括《反清復明章程 》《張萬將軍立天地會》《反清復明口言程草》《康熙甲寅反清復明志記》《真言咒語全集》 等近10冊,其中《真言咒語全集》 筆者斷定為道宗張百通唯一的真跡手抄稿, 其餘的為後期抄本, 非康熙時代會內人士所為, 給後人的研究帶來困惑。不過, 會簿 抄本囊括道宗等會內人士近30幅影象, 與英國不列顛館藏 相近, 所釋放的資訊體系完整, 實屬罕見, 彌足珍貴, 不失為天地會研究難得的參考資料。

天地會創始人為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

天地會創立後, 以“隱開各省”指“高隱”分開各省形式, 按長房蔡德忠`二房方大洪、三房馬超興、四房胡德帝、五房李識開分房分省起義 ,各自為政。2002年秋季 , 筆者與張課桃先生又在天馬山山頭卷勝帶發現了 “合會拜天地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識開” 等五和尚分房分省起義的摩崖石刻。這是迄今為止, 國內唯一發現的一處有關 “五和尚”後稱 “五祖 ” 的石刻 。天地會成立後 , 道宗輾轉於反清戰場 , 在康熙十四年(1701)五月粵東新墟戰役中,“是役也, 道宗萬和尚於 戰場收屍骸 , 計三千有餘, 座蒙家者五, 尚有不能遍及者。”至此, 我們還可看到年邁的老衲還奮力在反清的戰場上。

道宗一生四處弘法, 至誠盡道。道宗既是一位不羨慕榮華富貴 、 潛心說法傳禪的僧長 , 同時又是一位胸藏良謀的運籌帷幄人物。在 “張本會簿” 中有關道宗的詩句如 “君家兩俊傑, 異地卻相謀。發源高隱志, 松柏兩相連。以爾津樑法, 為人帷幌籌。庵前迎蓮花, 心惟存選佛, 骨不羨封侯 。反清來複明, 軍旅喧聞 處, 高隱未改幽。”

詔安縣官坡鎮下官墟的萬古廟現存一塊石碑 ,其碑文有 “萬祖師豪傑人也, 棄俗歸禪, 保真養勝, 自築靜室, 在其兄本爵萬公祖祠之後, 曰“ 後樓” , 談經說法, 派衍四房。”這裡的碑文所稱 “萬祖師” , 即長林寺開山僧道宗 “其兄本爵萬公 ,即道宗之兄萬禮。

據詔安縣鳳山報國寺 “第三代師祖無智宗公普同塔” 碑看, 祖師道宗於康熙四十年辛巳圓寂側, 享年89歲。傳說骨灰分葬三處, 除了詔安報國寺外, 另一處 “祖墳在雲霄下文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