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反元復宋”並非不存在,崖山海戰之後南宋滅亡,大大小小的起義運動也因此興起,例如林桂芳在廣東興起的義兵,一度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最終被元軍萬戶王守信鎮壓,從而殘酷犧牲,到了1284年,新會人黎德組織了7000艘艦船,號稱20萬之眾,“陷城邑,殺官紳”,恢復宋的國號,結果很快被元軍鎮壓。

至於元末的紅巾軍起義,1655年,劉福通在率軍攻陷亳州之後,立韓林兒作為“小明王”,國號“大宋”,裡面多少也有些緬懷古人的意思。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但可以肯定的是,“反元復宋”無論是在次數規模,又或者是影響力知名度上,都遠遠不及“反清復明”,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現實。

首先是時代性,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末民初期間,可謂是反清復明小說迅速發展的一段時期,不少故事,例如國姓爺鄭成功的事蹟,也因此深入人心,同樣受到了抗清者的擁躉。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其次,元世祖忽必烈發動元滅宋之戰,從1268年再到1278年,中途使用十年時間,南宋的力量,被徹底推翻,再也不能掀起任何風雨。

相比之下,明朝在1644年被闖王李自成所滅,清軍趁勢入關,然而此時的國內,依然還有著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諸多宗室等割據勢力,這一場清軍統一中原的戰爭,花費了18年時間,在此期間,譬如李定國等人,不少農民起義軍也紛紛調轉槍口,以保明的旗號進行抗清,其中緬甸、朝鮮和臺灣等國家地區,依然堅持奉明作為正朔,使用明朝旗號,使得這場抵抗有著固定的根據地。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而第三點,莫過於兩朝百姓生活的對比了,眾所周知,元末時期,無論是將各個民族區分為三六九等的等級制度,或者又是官僚士紳的橫徵暴斂,最終都導致了元朝的滅亡。但是在朱元璋看來,他卻認為,“元以寬仁失天下。”為何會怎麼說呢?

首先,元朝的階層劃分比較明確,但至少沒有限制各族人的生活方式,鼓勵商業貿易,在這一點上,清朝統治者在全國強行推崇剃髮易服,激起不少人的不滿。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當然,元朝的寬容,大多是對上層貴族的寬容,然而穩定住這一部分人心,就已經能控制住局面,早在元侵宋期間,率領部隊的大多數統帥官,基本是由北方漢人組成,而到了元末農民起義,參與鎮壓起義軍的,依然有著不少地主。

讓人感到吃驚的是,元朝初期的刑罰和稅收,也是歷朝歷代最為寬鬆的,以刑獄作為例子,“人命關天”的理念被推崇到了極致。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天下死囚,審讞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於囹圄。自後惟秦王伯顏出天下死囚,始一加刑,故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覩斬戮,及見一死人頭,輒相驚駭”。這是對元當時社會的評價,根據《元史·刑法志》記載,元代官員審案,應當“正其心,和其氣,感之以誠,殘酷之刑,悉禁止之”。這也導致元朝的死囚數急劇下降,不少犯下彌天大罪的犯人,都是在監獄終老一生,這也就是朱元璋認為元太過仁慈的理由。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除此之外,元初期稅收甚至還不足宋朝一半,也遠遠低於明朝:“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自明初沒入張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徵之,畝至八斗··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國榷》甚至認為,“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於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

元到中後期,隨著體制日益僵化,兼併土地現象嚴重,這才造成了百姓負擔過重。

歷史上常出現“反清復明”,為何卻少有“反元復宋”?原因很現實

除此之外,在文化方面,元也沒有像清朝那樣大加文字獄,基本上做到任由文化自由發展,這才有了元曲等系列作品,其繁榮在明清時期,也是十分少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