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在我的印象中,第1次知曉奧斯曼帝國這個概念,還是因為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其中的那篇《拜占庭的淪陷》著實讓人慨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居然源自這麼一個小事件。

1453年5月29日,索菲亞大教堂迎來了它的新主人——穆罕默德二世,帝國的隕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謝幕,“塵歸塵,土歸土”,這就是歷史。

或許是因為曾經窮兵黷武的奧斯曼帝國隨著時代的變遷日趨衰落,對於這樣一個也是領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我關注的並不多。但由於對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與文化很感興趣,自然要找一些歷史書來看看。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1】書很厚,且閱讀門檻不低

平心而論,我感覺國內簡體字圖書市場裡,關於【奧斯曼帝國】的書並不多。我之前讀過的有【理想國】的【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中的《奧斯曼帝國》,中信出版社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 土耳其帝國的興衰》這兩本。

《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 土耳其帝國的興衰》這一本的綜合質量相對更高。我認為,講談社的這套“世界史”好像沒有之前的一套“中國歷史”讀起來有感覺。

而後浪的汗青堂出的這本《奧斯曼帝國 1299~1923》,算是我目前讀過的關於奧斯曼帝國曆史的書中

最厚最全的一本

了(恐怕也是閱讀門檻最高的一本)。

全書厚達668頁(有將近100頁是參考文獻),我讀起來極為吃力。上一本又厚又難讀的書還是讀客文化出的《摩根財團》。這兩本厚書的共同特點是,牽扯到的人名太多,內容也顯得有些零散。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 1299~1923》是由鄧伯宸、徐大成、於麗三位譯共同完成,前兩位還是臺灣學者,應該稱得上是海峽兩岸的學者協作完成的鉅著了吧!

恐怕是三位譯者擔心書中頻繁出現的【穆罕穆德】會讓讀者暈頭轉向——要知道,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很多都是“穆罕穆德”,上一頁出現的“穆罕穆德”可能與本頁提及的“穆罕穆德”根本不是一個人——譯者極富創意又極為貼心地儘可能給每位“穆罕默德”的一個外號,以供讀者區分。

很遺憾,縱使如此,我的閱讀體驗依舊極為【痛苦】。

對於這種冷門佳作,我原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後來看了豆瓣讀書《奧斯曼帝國 1299~1923》的評論,好像不少人都覺得“難讀”——

好吧,至少我內心是好受了不少

。此外,就是發現了不少大咖指出的書中翻譯問題,這裡就不贅述了。

再次強調,這本《奧斯曼帝國 1299~1923》並不是一本親民的歷史學術著作,購買前需認真考慮。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2】關於帝國的思考

對於《奧斯曼帝國 1299~1923》這本書,好像我也不太可能去大談歷史,只能粗略聊聊看完的感受。

其實奧斯曼帝國起初是一個尚武的國家,其擴張的野心與實力讓人不免想到蒙古人。話說,帝國強盛的時候,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私家花園”,地中海幾乎成為整個國家的內海,連赫赫有名的哈布斯堡都一度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

但是,這個帝國如此稱霸歐洲的時間並不長,很快就由盛轉衰,開啟被歐洲趕超、欺凌的“新”歷史。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這段歷史讀起來啊,讓我總會想到中國的清朝

雖然說清軍入關後,從北打到南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但八旗軍的驍勇卻是硬實力。清朝的腐敗與清軍的腐化其實自乾隆登基就已經各種潛滋暗長了。

奧斯曼帝國也是如此(

其實,應該是所有帝國的衰亡路徑都是相似的

),帝國的巔峰期過後,就是帝國走下坡路,蘇丹的王權雖然在手,實際統治力卻旁落給了一個個大維齊爾——咱可以簡單理解為日本的天皇與幕府將軍;再後來,蘇丹就是傀儡,國內各個勢力或者國外各路列強們的提線木偶。我猜,有些孱弱的蘇丹也曾說過類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吧!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我之前看《鐵壁之圍》,就有一種感覺,其實奧斯曼帝國與奧匈帝國參加一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透過戰爭化解國內矛盾,這是當時兩個帝國內各種勢力挽救國家於頹敗的努力中,最為冒險且最有誘惑性的了——主要還是戰勝他國(尤其是英法等)之後可以享受太多的利益。

當時一戰的主要參戰國都不曾想到,這會是一場煎熬了4年的長期戰爭。戰爭拖到後期,綜合實力較弱的國家註定是要先垮掉的,所謂“牆倒眾人推”,我們自然就看到奧斯曼帝國與奧匈帝國最後都走向了分裂。

奧斯曼帝國的衰敗,用現代政治的角度看,根源也無非是制度的問題,這裡牽扯到王位的傳承製度、中央與地方的賦稅制度、禁衛軍(軍隊)制度、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級劃分制度,分別對應權力、財政、軍隊、人民。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如果你看多了歷史,就能注意到,“四大元素”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足以讓一個大帝國轟然崩塌。很不幸,奧斯曼帝國全佔了。

首先是權力。早期的蘇丹會把王權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高度的中央集權能保證帝國在宏觀結構上的穩定。然而,隨著早期的征戰時代遠離,新生的王儲不僅一輩子沒走上過沙場,可能連伊斯坦布林都沒走出過,安於享樂就給了近臣(大維爾其)奪權的機會。

其次,財政收入。奧斯曼帝國有一種極為特別(確切地說是致命)的【包稅制】!

所謂的包稅,就是國家將一個地區的稅收權賦予給【個人】(嚴格來說是一個利益集團),【個人】先把【稅賦】提前給帝國中央,自己再向地區、地方徵稅,以獲得差價——

現代還說什麼“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倒好,赤裸裸的將“中間商賺差價”合法化了

好傢伙!這勢必會導致地方憑藉權力剝削百姓、大量斂財,不僅引發民眾不滿甚至暴動,還極易促成類似“藩鎮”的出現。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更牛逼的,帝國後來還將

包稅制的三年期限改為終身制

我去,這不就是相當於建立了“封國”麼!

第三,軍隊。

偉大領袖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一個國家倘若沒有對軍隊的核心控制力,如果出現軍隊叛亂,後果不堪設想。

奧斯曼帝國的【禁衛軍】稱得上是“帝國之柱”,帝國早期,蘇丹時常親征,對軍隊擁有足夠的控制力;隨著後續的蘇丹逐漸在承平日久中喪失了祖先的血性,軍隊一旦不能被蘇丹控制,就會成為帝國的隱患。於是,就時常會出現繼任的新蘇丹會用各種賞賜來討好禁衛軍,以穩固政治。

軍隊可以不受蘇丹管控,自己有威望,有武器,還有財富,這就是軍閥了嘛_後期的軍閥甚至能像晚唐的太監一樣,能直接罷黜蘇丹,另立新君,想想都覺得可怕。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第四,人民。

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總的來說,蘇丹對人民的宗教信仰干涉的不算多,但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存在大量的“異教徒”,本身也容易引發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再加上奧斯曼帝國存在對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級劃分制度,這樣的社會秩序設計很容易造成地層民眾對上層特權階級的怨念,更容易上升為對國家的怨念。

於是,奧斯曼帝國就同時存在了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區域矛盾,地方豪強綜合實力的壯大與歐洲國家試圖煽動“帝國分裂”,讓整個帝國在後期瀰漫著“分離主義”的氛圍。

瞧瞧,一個偌大的帝國,好的東西太少,不好的東西太多,那最後就只能【掰】了唄!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3】衍生

這裡扯一點奇怪的冷知識吧。

首先,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與咱中國人類似,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後。當然,這個是不是所有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都遵循這個規則,我沒能查到最確切的資料。

第二,法語中的“h”是不發音的,所以,愛馬仕雖然對應的是【Hermès】,即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Hermes),但讀成【er-mès】。

與之相關的是,在土耳其語中,像【Mehmet】裡面的【h】是要讀出來的,所以,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穆罕默德”。然而,這【Mehmet】有時在口語中會被簡化成“Memet”,如果你對這5個字母不熟悉,那麼,【買買提】這仨字總有點印象吧?

於是,“穆罕默德”就是“買買提”。

很好,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用上的冷知識又增加了,今兒我們就到這兒吧!

1453年5月29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讀《奧斯曼帝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