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陸績:懷橘孝心顯,廉石行船穩

一部《三國演義》,將東漢末年的一段亂世讓世人所熟知,裡面的一眾人物,大家都能娓娓道來,其中再複雜的事件,亦能如數家珍,可以說羅貫中對歷史的貢獻,善莫大焉。

但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陸績實在是個被忽略之人,即使是再精通三國的讀者,也難以記得此人。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崇尚的是以孝治國,所謂“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是也,而這陸績在著名的24孝中,卻是唯一位列其中的三國人物。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縣人,即今江蘇蘇州人,他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孫權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雖在軍中,不廢著作,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太玄經注》,不幸英年早逝,時年32歲。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都說三國中的周瑜是英年早逝,可週瑜逝世時年36歲,要說陸績的職務低,可他同周瑜一樣,也是拜為偏將軍,不同的是,周瑜加的是南安太守,而陸績加的鬱林太守,就重要度來說,顯然周瑜職守的重要度要遠高於陸績,僅此而已。

陸績算是“官N代”了,他的父親名叫陸康,官拜廬江太守,是漢末時期吳國大臣,與當時雄霸一方的諸侯袁術交好。

陸績自幼聰明過人,知禮節,懂孝悌,尊重長輩,孝敬父母,六歲時,隨父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暗中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告辭、躬身施禮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這便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典故“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後人有詩云: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陸績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傳,但僅區區四百餘言,除這個故事外,還有一則頗能說明他的思想境界。

當孫策佔領江東後,陸績為其賓客,當時小霸王孫策張昭等一幫心腹元老們討論時下局勢,商討如何用武力征伐四方之時,陸績亦在座,因他年輕,座位安在最後,當聽見這些人提出意見時,馬上站出大聲說道:

“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

他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要以德服人,你們現在不以德為事,而一味地崇尚武功,我雖年幼無知,但也覺得你們的想法是不對的。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一語即出,四座皆驚,但是說實話,當此亂世之際,群雄並立,王室衰微,四海之內認的是拳頭硬,有槍便是草頭王,而在此情況下,侈談道德王道,無異於夏蟲語冰,也是很不切合實際的。

這隻能說陸績在道德文章中沉浸日久,滿腦子都還被正統觀念佔據,及至後來將逝之時,還念念不忘大一統的理想的實現,他感嘆說:“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

從陸績上述的兩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江東士族,其實心中還是有著他們心中的大漢王庭的,也就是說,對軍閥割據並不是很認同,如曹操的謀士荀彧一般,效忠的是漢王朝而非曹姓家族。

這就可以解釋為何當年曹操滅劉表又下江南時,以張昭為首計程車家大族紛紛建議迎降,因為,在他們心中,投降的是大漢,而非曹操;或者這根本就不叫投降,而叫回歸,儘管這很有些阿Q的意味。

然而詭異的是,後來局勢的發展還真如陸績所預言,六十年後,“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西晉一統天下。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史載陸績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他同“鳳雛”龐統友善,當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承事業後,任命為陸績為奏曹掾,掌廷尉奏事,因他專注於正道,因此頗受時人敬畏。

繼東吳平定交州以後,陸績轉任鬱林太守,加偏將軍,在今貴港統轄廣西幾乎全境之地,但那個時候的廣西那真是叫作窮鄉僻壤的不毛之地。

同三國之時的激烈征戰不同,這鬱林一地遠離戰陣,估計最多也就是些山賊,我很長時期都認為東吳也就侷促於江南,沒想到其地域還一直伸延至華南,不過,這些地方想必也不太可能為中央提供多少賦稅吧。

陸績學養深厚,並不熱衷於為官,他在擔任太守期間,除了搞好本職工作外,一直是堅持著述,他為易經作注,又作渾天圖,從中可以看出,這陸績其實是個學者型的儒將。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陸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僅有一次露臉,出場於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作為和諸葛亮舌戰的群儒之一,他是主張歸降的東吳文臣中的一員,和周瑜魯肅等抵抗派意見爭鋒相左,羅貫中為襯托諸葛亮口才能力,而將陸績以半個丑角形象一筆帶過。

小說中描述陸績當時問諸葛亮說:“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蓆販履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

羅貫中一直是以黑東吳的筆法來寫這小說的,東吳幾無一人在後世能同劉備那幫人相比,在這舌戰群儒的連臺好戲中,陸績是作為諸葛亮的陪襯登場的,他被孔明先生好一頓地修理,直接斥為小兒之見,弄得陸績的表情很是尷尬。

在羅貫中的眼中,“蜀漢為漢室正統”,所以,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陣營,統統屬於分裂勢力,而作為東吳文臣謀士代表人物的陸績,在《三國演義》裡形象不佳也就是很自然之事了。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歷史上真實的陸績,並不像《三國演義》描寫的這麼不堪,《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其評價頗高,“績,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陸績之於揚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聃之嚴周矣;以瑚璉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賊夫人歟!”

江東有顧,陸,朱,張四大家族,而陸績正是這其中之陸姓一族,自漢以延,世代高官,簪纓傳家,他本人雖然在三國一堆地名人中,聲名不是太顯赫,但他卻有一個侄兒,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大人物,那便是打得劉備跑到白帝城吐血而亡的東吳大都督陸遜,儘管陸遜還比他年長几歲。

雖然在《三國志》中對陸績的介紹很少,但多年以後,在《新唐書·陸龜蒙傳》中卻記載有一事,說明這陸績不但是儒將,而且還是一位廉臣。

“陸氏在姑蘇,其門有巨石。遠祖績嘗事吳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取石為重,人稱其廉,號‘鬱林石’,世保其居雲。”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此事在明朝人侯甸《西樵野記》之“鬱林太守石”,清朝人朱象賢《聞見偶錄》之“廉石”,均有所記述,此石現存於江蘇省蘇州市文廟的庭院中,上鑿有“廉石”二字。

陸績在嶺南任職期間,為官兩袖清風,廉明清正,肅貪拒賄,輕徭薄賦,愛惜民力,深受民眾愛戴,及任期將滿之時,便向孫權請求辭官歸鄉,孝養父母,離任之時,行李蕭然,身無長物,只幾箱書而已,以至於船輕不穩。

鬱林雖說地處蠻荒,民風未化,但卻是奇珍異寶的出產之地,珍珠、翡翠、琉璃、玳瑁、犀角、象牙、香料等等,每年都是要向孫權進貢的,而陸績的前任回鄉時,哪個不是滿載而歸,唯有這陸績,清正廉潔,素絲無染。

為增加船的重量,陸績買來兩大甕鹹菜和一擔筍乾,但還吃水還是太淺,而此時他已無錢再置貨物,遂找來這塊幾百斤重的大石來壓船。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回鄉後,里人敬其賢良,將此石一直儲存至今;而陸氏子孫也將這“官無長物唯求石”作為家訓,代代相傳,並把那塊石頭取名為“廉石”,此石被後人視作為官清正廉潔的象徵。

“廉石歸鄉”一事,也成為千載以來清官廉吏典範,為各朝各代官員所推崇,他們將“廉石”立於蘇州府學之前,文廟之中,直至今日,千百年來,永為世人懷念瞻仰。

太守清廉囊自空,任滿辭官,只能買一擔幹竹筍,兩甕醃鹹菜。雖說行李蕭然,卻遠勝衣錦還鄉;

破浪航行船須重,為保平安,急尋來八百斤巨石,千里壓艙底。莫道富貴無緣,偏贏得世代流芳。

這是時人為讚歎陸績的廉潔而寫下的一副對聯,至今讀來仍讓人感慨萬千,陸績,一位名傳千古的清官;廉石,一塊流芳百世的石頭。廉石精神,一種崇尚“廉儉、厚德、正義、民善”的力量。

一塊再普通不過的“鬱林石”,經陸績的點化,變為“廉石”,它寄託的是陸績那顆一心為民的“廉心”明示了陸績廉潔的操守。

如今的廉石就這樣年復一年地屹立在那裡,敘述著陸績不朽的人格魅力及無瑕操守,也演繹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廉政文化。

陸績:三國時期唯一入選24孝之人,是一心為民和清正廉潔的楷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