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解密系列之四 身為太監生無可戀

宮廷解密系列之四 身為太監生無可戀

太監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都“出產”過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最根深蒂固。“宦”,本是拱衛在天帝星西邊的一個星宿。到了漢朝 ,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官”。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才首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政。

“太監”本是個官名。

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長官才被喚作“太監”。明內廷有十二監二十四衙門 ,主官為掌印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則無太監之名最多喚作公公,宮廷中宦官同輩彼此之間都以“爺”互稱,如張爺,李爺。下級稱上級某某師父。到清朝以後太監才指代所有的大小宦官。

宮廷解密系列之四 身為太監生無可戀

太監為啥要挨這一刀。

宦官最初只負責雜役、傳令等家臣工作。隨著專政王權發展政治版圖擴張,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閹割源於祭祀,淨身即是對男子進行閹割的過程,也稱宮刑。 那麼太監為什麼要淨身呢?史載,秦始皇始設“中常侍”一職,主要任務是出入宮廷、侍奉皇帝及其家屬、傳達詔令、掌握文書等。為了防止出入宮廷的宦官們在美女如雲的後宮裡惹事生非,確保龍太子血統純正,所以朝廷規定宦官入宮之前必須進行閹割處理。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宦官人數之多空前絕後,篩選太監製度也有章可循。首先是報名就閹。據《明會典》所載,當時規定百姓之家若有四五個兒子,如果願意可報官閹割一子,並由官府造冊候選。清朝也有專門管理後宮事務內務府的“慎刑司”。也有家庭作坊式淨身的,但死亡率往往過半。所以,做太監的家庭大都貧困潦倒,走投無路才選擇這種“斷子絕孫”的。

淨身一般選在春末夏初,氣溫不高不低沒有蚊蠅,術前訂立生死文書,至少三老四少作為證人。費用自然是要收的,但淨身者多來自貧困之家,可分期付款小額信貸,待進宮發跡後再逐年交納。這些都要在文書上白紙黑字寫明,還有兩樣東西必帶,

一是送給刀子匠的禮物

,一般是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外加一瓶老酒。

二是手術所用的物品

,包括三十斤米、幾簍玉米棒、幾擔芝麻秸及半刀窗戶紙。其中,米是淨身者一個月的口糧,玉米棒燒炕保暖用,芝麻秸燒成灰後用來墊炕,窗戶紙則用來糊窗子,以免手術後受風。刀子匠會準備兩個新鮮的

豬苦膽、臭大麻湯和麥稈

。豬苦膽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術後敷在傷創處;臭大麻湯術前喝一碗,起麻醉作用,手術後再喝一碗讓術者瀉肚,以減輕小便的排洩量;至於麥稈嘛,即術後插入尿道之用。

宮廷解密系列之四 身為太監生無可戀

太監為啥還要娶妻。

無功不受祿,端茶送水伺候人當然也要拿工資。太監是官,自然也講品階,歷朝限制和待遇都不同,我們僅以清朝為例。太監會有

月例、月米、公費錢和恩加銀(按工齡算)

等薪俸。

高等太監待遇極高不計在內,

四品總管每月月銀八兩、米八斗、公費制錢一貫三百。

而無品級的太監則按照三等來發,

一等太監每月月銀三兩,米三鬥,公費制錢六百。

二等太監每月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斗五升,公費制錢六百。

三等太監每月月銀二兩,米二斗,公費制錢六百。

這是宮內的,宮外王府的太監工資更低。當然太監也會有些額外收入。成天圍繞在太后、皇帝、后妃周圍,博得主子的歡心,自然各種恩賞也多。每年所得的賞賜,往往都會超過所得的俸祿。特別是遇到生皇子和皇帝大婚時,賞賜更多。賞賜除銀錢之外,還按著季節賞賜各種綢緞、綾羅、錦紗、皮毛和珠寶、玉器以及各種名貴的書畫等物。當然太監也有自己的斂財的手段,要他們引見皇上,得看“紅包”大小。小紅包就讓你在外面等半個時辰,大紅包就立刻通報聖上。最得勢的太監和失意的太監,其賞賜收入最高可差近十倍,大部分小太監只能靠微薄的薪水勉強度日。

不少太監人住在宮廷裡,在宮外也有自己的私宅。有的太監還娶名義上的妻子,生活奢華與官宦之家一般無二。總管太監、首領太監等高階主管,除按時到宮內應差打卡外,無事時就回到宮外的家中,由小太監、奴僕、使女等伺候。史書上也多留有太監與宮女結成的“對食”關係的記載, 太監身殘志堅有娶妻需求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的中國傳統宗法觀念壓力下,透過娶妻繼而收養子女,從而實現形式上的“傳宗接代”(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漢桓帝大宦官曹騰的養子)。

其次,礙於體面,既為炫耀門庭,抬高身價,又為享受家庭之“樂趣”。長期與皇帝的夫妻生活接觸,對太監們產生了很大的感官刺激,娶妻便成了他們最大的安慰。古代以家族為單位,大太監們也有很多家務事和人際關係要處理,娶妻可以幫助他們理財,自己官場上和權貴走動不便,還可以搞一些夫人外交(如清末太監古玉秀,就是利用其秀色可餐的“名譽老婆”為其活動,從而使他爬上了御膳房大總管的寶座)。故太監有積蓄或買房置業或娶妻安家,窮苦點的太監,就幾人合租一間民房或廟房,也算是有個照應。

宮廷解密系列之四 身為太監生無可戀

生無可戀死不瞑目的結局。

太監大致有三種結局,

派至王府、歸還自家、寺廟葬身。

老太監如能在王府或公府裡當一些散差,最後老死是個非常體面的歸宿;極少數有權勢的太監可以批准出宮回自己房產去頤養天年。(太監是不被允許葬進祖墳的);去寺廟養老最為普遍,北京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原名叫“中官屯”,原來就是出宮太監居住和養老的聚集地,因太監也被稱為“中官”而得名。北京大學物理樓北,就有當年太監們祭祀用的小廟。

太監在宮裡和誰最親?答案:板子。《宮中則例》規定:“太監口角鬥毆,打六十大板;點燈時不謹慎、夜裡值班時打瞌睡、大聲喧譁、損傷宮中陳設、私自外傳宮內之事、不服上層太監管教等打四十大板;傳小道訊息、請假回來得太遲等打二十到三十大板。”挨板子太多,屁股都不夠用了。無聊、苦悶、壓抑、自卑,讓太監生無可戀,他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們是封建時代的犧牲品。生前卑微屈辱不被當人,死後被抬出宮連墓碑沒有一塊。說閹黨亂國的,你們說吧開個價碼,讓這些太監們再替主子背多少年黑鍋才行?

宮廷解密系列之四 身為太監生無可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