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解縉苦功名久矣!

建文四年,已經34歲的解縉才混了個從九品的小官——翰林待詔。所謂待詔就是專門給皇帝寫聖旨敕令的官,就這從九品的閒職小官還是好友董倫在建文帝面前替解縉說了不少好話,才得來的。

解縉是大明朝公認的大才子,5歲聽一遍詩文就能背,7歲可以寫文章,12歲通讀四書五經,19歲就高中了進士,可謂少年成名。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別以為大才子很了不起,只要領導不待見,也是要晾在一邊的。當時建文帝最信賴計程車林大儒是方孝孺,即使需要擬一個錦繡文采的聖旨敕令也輪不到解縉,所以解縉是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

也不怪建文帝不待見他,實在是解縉太不會做官。

解縉是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入仕之初,朱元璋很喜歡他,曾讓他就朝政問題提一些自己的看法,這個直腸子的解縉一點都沒客氣,第二天就呈上了萬言書。言辭非常犀利直接的指出:

大明建國已經二十多年了,法律幾乎每天都在變,沒有一天不給人治罪的,而且殺人的時候毫不留情,株連甚廣,卻沒見陛下您獎賞過誰。

朱元璋對待自己喜歡的後輩容忍度還是很高的,沒生氣,還稱讚解縉有才華。解縉信以為真,又寫了一篇《太平十策》呈給了朱元璋,這次朱元璋沒搭理他。

不久,解縉又指責兵部僚屬翫忽職守,這本不是解縉的職責,於是惹惱了上書沈潛,上疏誣告解縉。朱元璋覺得既然你這麼喜歡給別人挑毛病,乾脆做個御史得了,就把解縉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

當了御史的解縉更不消停,不該他管的也管。適逢胡惟庸謀逆案牽出了韓國公李善長,朱元璋要處死李善長,解縉居然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

右副都御使袁泰是解縉的直屬領導,但解縉認為領導有問題,也一樣要彈劾。他幫著御史夏長文修改補充奏疏《論袁泰奸黠狀》,裡面對袁泰很多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的罪狀進行了體無完膚的批判,致使袁泰對解縉懷恨在心。

朱元璋覺得,解縉這個孩子還是太年輕,心性修煉得不夠,在官場混容易吃虧。出於愛才之心,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行把解縉領回江西老家,並定下十年之約,讓解縉回去好好讀書,修身養性,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當初定這個十年之約時,可能也沒想過如何保證兌現的問題,但是解縉是當真了的。心性不見得有多大長進,但書卻是好好讀了。怎料天有不測風雲,解縉在老家待到第八個年頭的時候,朱元璋駕崩了。

解縉這下就擔心了,那繼任皇帝還能認十年之約這個事嗎,於是急急忙忙趕赴京城弔喪,想刷個存在感。正好被曾經得罪過的袁泰抓住了把柄,彈劾解縉母喪未葬,父親九十高齡在堂,就拋下父母遠行,是為不孝。建文帝聽了,就把解縉貶到河州做衛吏去了。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這不,直到建文四年,解縉才得以返京。

不過,解縉的機會馬上就要來了。因為建文四年,正是靖難之役接近尾聲,大明王朝的皇位寶座上即將迎來新的主人——明成祖朱棣。

對於這場皇權爭奪戰,文人士子都是站建文帝這一邊的,因為正統大義沒什麼好質疑的。燕軍攻入南京前夕,解縉與江西幾名老鄉還在慷慨激昂的陳說大義,為建文帝惋惜。

但如果說為建文帝盡忠死節,解縉覺得大可不必,畢竟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況且建文帝對解縉也沒啥恩情。相較之下,換一個皇帝,對解縉來說何嘗不是一個新的重獲聖恩的機會。如果讓他一直做一個從九品的待詔,解縉覺得一定會把他憋死。

所以當朱棣進入南京城,解縉立刻跑著去拜見了朱棣,而解縉隨即就得到了一個展現他才華的機會。

新君登基的繼位詔書一直都是由翰林院大儒起草的,朱棣的意思是想讓名滿天下方孝孺來寫,但是方孝孺抵死不從,為此還搭上了十族的性命。

這差事就被解縉接了過來,幹了這麼久的翰林待詔還是第一次寫這麼隆重的詔書,不過以解縉的文采自然不在話下。一篇洋洋灑灑的繼位詔書把朱棣謀逆造反的行為描繪成順天應人,繼承太祖法統的正義之舉,深得朱棣歡心。

朱棣登基後,封賞有功之臣。解縉以為自己在迎立新君中的表現還算不錯,應該能有所晉升。哪知朱棣出手遠比解縉想象的大方,先是晉升解縉為正六品翰林侍讀,隨後又組建內閣,召解縉、楊榮、楊士奇等7人入閣參預機務,三個月後,又升解縉為從五品的翰林侍讀學士。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就這樣,解縉由從九品升至從五品,連升八級。不僅在內閣7人中品級最高,而且當時翰林院並沒有掌院學士,那麼職位排名第二的翰林侍讀學士解縉自然也是翰林院第一人了。

職位高低倒也不是解縉最看重的,最讓解縉興奮的是進入內閣能參與機要政務,雖然只是顧問,並無決策權,但是能輔佐並影響皇帝處理國政,這不正是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嗎?

由此可見,朱棣的確很會使喚人,內閣這些人的官職多數都是七品,最高也只是從五品,拿著並不高的俸祿,操著國家最重要大事的心,當然解縉等人也甘願被使喚。

馬上皇帝朱棣確實很需要這些飽學之士,尤其是解縉與黃淮兩人,博覽群書,問他們什麼都能回答一二,簡直就是人型電腦,根本離不開。有時至深夜仍在朱棣榻前商議機密的重大政務,難怪朱棣說,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而解縉也在朱棣立儲猶疑之時,給了朱棣非常好的理由,“好聖孫!”讓本來在朱棣心裡不佔任何情感優勢的長子朱高熾,附上了朱棣對皇長孫的寵愛,朱高熾的太子位就成了定局。

解縉也在冊封太子之後,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東宮官職),成為真正的內閣首輔。

朱棣與解縉的蜜月期是很短暫的。當兩人政見不合時,解縉再一次表現出他不管不顧的性子,可惜解縉想做大明朝直言敢諫的魏徵,朱棣卻不是有容人雅量的李世民。

當時朱高熾雖被立為太子,但是漢王朱高煦並不死心,仍然在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且仗著朱棣的寵愛,平日裡的禮制標準已經超過太子了。解縉以為不妥,上疏勸諫朱棣,如此縱容漢王遲早會挑起兄弟間的鬥爭。朱棣卻認為解縉是在離間天家骨肉,很不滿。

後來朱棣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反對,隨後討伐成功,當地人請願歸附大明。這是安南國獨立五百年以來再次重新歸附中國,這份輝煌的功業無疑讓朱棣倍感興奮,立刻同意歸附,並在安南設立郡縣。

當滿朝文武大臣都在上表慶賀時,解縉卻認為安南國一向叛服不定,禮儀教化與中國也相差甚遠,未必能經營長久,難免徒勞無功。這實在是非常掃興。

儘管事實證明,解縉所說的都是對的,果然若干年後,漢王朱高煦謀反,安南也是屢次謀反,大明設定的郡縣,最終也被迫撤銷了。

但是在當時,解縉實在是很戳朱棣的肺管子。解縉當然知道這樣會惹惱朱棣,畢竟這種情況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有時候朱棣賞賜內閣時,故意沒有解縉的份,藉此提醒解縉說話小心點。

只是解縉能有什麼壞心思呢,他只是頭腦簡單了點,脾氣直接了點,對待問題只會講是非對錯,不懂其他迂迴的方案。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依然是那個年輕時的解縉,朱元璋的一番苦心是白費了,可見人的本性是不會變的。

永樂五年,已失聖心的解縉,先是被貶到廣西,後來朱棣乾脆報復性把解縉貶到安南去了。

並沒有人為解縉求情。一來,這位永樂大帝不好惹,沒人敢求情;二來,有才之人難免都有些恃才傲物,說話無所顧忌,尤其是懟人的時候輔以詩文,既不帶髒字,又讓人聽了極不舒服,解大才子的人緣可見一斑。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解縉此次被貶與幾年前被貶河州的心境大有不同。被貶河州時心裡只有苦悶,但此次被貶安南心裡卻多了一份高潔名士的讚歌,就如同當年的屈原、賈誼、李白是一樣的,他解縉只是沒有順從君主的意願而已,但士大夫這顆忠誠的心是熾熱的,即使被貶也尤未悔。

所以當然不能指望解縉透過這次被貶能吸取任何教訓。永樂八年,解縉回京述職,剛巧朱棣北巡未歸,作為東宮曾經的屬官,與太子關係一向親厚,解縉便去拜見了太子朱高熾。

君子行事固然坦蕩,但在小人眼中就有別樣的解讀。漢王朱高煦乘機向朱棣進言,說解縉趁著皇帝出行,私下拜見太子。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逮捕解縉入詔獄。

帝王最是無情,幾年後,朱棣在錦衣衛紀綱呈上的囚犯名冊上,再次看到了解縉的名字。進了錦衣衛詔獄,不死也沒半條命,這麼多年過去了,解縉居然還活著。朱棣不禁問了一句:“解縉還在呢?”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紀綱心領神會,當天就用酒將解縉灌醉,拖到雪地裡埋了。一代才子一命嗚呼,終年47歲。

解縉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它收錄了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明代以前各學科大量的古籍資料全賴《永樂大典》得以儲存下來。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想做大明的魏徵,卻碰不到李世民,最終雪埋慘死

以解縉的才學能力,朱棣任命他編撰《永樂大典》也算是人盡其才,互相成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