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奧本海默—一原子彈之父

既是著名的猶太裔美國物理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也是“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已被載入人類史冊。他在原子能的控制與利用方面所進行的廣泛的政治活動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

1904年4月22日,羅伯特·奧本海默生於美國紐約羅伯特•奧本海默—一原子彈之父市。他的父親朱利葉斯•奧本海默年輕時從德國移居美國,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親埃拉•弗裡德曼是一位畫家。家境富裕,奧本海默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奧本海默是一位少有的天才,公認的神童。他在5歲時即能夠收集地質標本,曾在紐約德育學校學習。1922年進入哈佛大學,3年時間就讀完大學4年的課程,192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奧本海默興趣廣泛,但只有物理學才是他真正志向所在。當時美國的物理學尚不發達,畢業後他隻身前往歐洲學習物理學。

當時正值理論物理學發展的黃金時代。經典物理學理論的弱點在人們對原子內部結構的探索中暴露了出來。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等人

的偉大思想已經為新物理學的誕生提供了基礎,物理學界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原子理論的研究中。1925年前後,一大群二十幾歲的小夥子如雨後春筍般,成為物理學舞臺上引人注目的明星。一大批嶄新的理論和思想接連誕生,一個個令人費解的難題在新理論中得到解決,一個個革命性的突破相繼實現。當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剛剛公佈。人們往往還沒來得及領悟它的含義,就又有一個偉大的發現誕生了。似乎在短短一瞬間,原子的大門向人們大大地敞開了。

在物理學革命的大潮中,奧本海默如魚得水,他憑藉敏捷的頭腦迅速領悟到新理論的核心,並加入到理論研究的前沿。1925年奧本海默來到英國劍橋大學,1926年5月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當時距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關於新量子力學的第一篇論文發表還不到一年,奧本海默已充分掌握了海森堡的新方法,用以解決分子帶狀光譜的頻率和強度問題。同年7月,他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討論了氫原子,提出了連續光譜問題,並且討論瞭如何用公式表示連續光譜波函式歸一化的問題。

奧本海默在科學界嶄露頭角,受到了麥克斯•玻恩的賞識。1926年,他應玻恩之邀來到哥廷根。當時玻恩已經是舉世聞名的大物理學家,哥廷根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學術帶頭人,而當時的哥廷根是能與哥本哈根相匹敵的最重要的理論物理學術中心之一。奧本海默開始在玻恩的指導下從事研究,二人合作研究出處理分子的電子自由度、振動自由度和轉動自由度的方法,現在此方法已成為量子理論的重要內容,被稱為“玻恩一奧本海默法。”1927年春,他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又在萊頓和蘇黎世從事研究。

1929年,奧本海默接受了在伯克利的加里福尼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學術職位,回到美國。他繼續從事了大量的尖端性研究,幾乎涉及到當時物理學中全部重點科研課題,取得多項成果。在加里福尼亞期間,他成為一名重要的的物理學權威和學術帶頭人。

奧本海默其貌不揚,據査姆•伯曼特描述,“他頭部狹窄,個子瘦瘦,耳朵尖尖,長得獐頭鼠目”,但他崇高的聲望、淵博的學識、精湛的造詣吸引很多人前來求教;他敏捷的思維、謙虛坦率的作風、鋒芒畢露的個性和對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人們對他仰慕不已。後來,他的許多

學生都成了一流的學者。

起初,奧本海默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科研和教學上,沒時間看報紙,閒暇時則學習梵文。但到了30年代中期,他開始關心政治,有一段時間捲入了左翼集團的思潮。這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1953年的不幸事件埋下了禍端。

1940年,奧本海默與凱瑟林•哈里森結婚。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物理學已相當發達,1933年至1941年期間,有100多名難民物理學家為逃避納粹的迫害來到美國,極大地充實了美國的科研力量。在歐洲學術衰落之際,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學術中心,完全具備了製造原子彈的科研實力。1939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接受愛因斯坦的建議,著手發展原子彈的研製工作。1941年12月,美國政府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擁有強大科研能力和戰爭資源的德國完全可能造出第一枚原子彈。美國政府終於痛下決心,撥出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原子武器的研製。

“曼哈頓工程”的規模和難度是空前的。前後共耗資20億美元,有15萬人參加工作,僅在洛斯阿拉莫斯就有4000名研究人員,設有理論物理、化學及冶金、軍事研究、實驗核物理、炸藥、炸藥物理、規劃等7個研究所。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管理、協調和統籌方面的工作是極為重要和艱辛的。在1943年到1945年之間,奧本海默出色地完成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的組建和管理工作,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科研和科研管理方面的傑出才能。他的中心工作是集中全部專家的智慧,協調各部門的關係,集思廣益,協同攻關。在技術方面他的突出貢獻是解決核彈“臨界質量”問題。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人們也贈與他“原子彈之父”的殊榮。

原子彈問世時,二戰大局已定,然而美國從其利益出發仍決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彈。在轟炸日本前,美國政府向奧本海默等4名科學家組成的諮詢委員會徵求意見。考慮到使用原子彈可以減少美國的損失,提前結束戰爭,奧本海默、費米、勞倫斯、康普頓4人委員會做出了支援轟炸日本的決定。這是奧本海默第一次參與政治決策,也是他為自己一生帶來遺憾的一個決定。起初他估計襲擊廣島將殺死2萬人,實際上卻有將近13萬人喪生。另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彈在長崎殺死了6~7萬人!

後來,奧本海默為自已的決定痛苦地懺悔,不作為原子彈的主要設計者也擁有了極高的聲望。1946年,美國政府設立原子能顧問委員會,任命奧本海默為主席。這個委員會的職責是為原子能發展計劃提供科學、技術指導,然而奧本海默本人最關心的是原子能的國際控制問題。在原子能顧問委員會成立之前,他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及國際控制問題,但這一思想受到了政府要員們的壓制。後來,原子能國際控制的思想日趨成熟。才終於得到政府內外的廣泛支援。

1946年3月,由奧本海默策劃並參與起的《艾奇遜一一利連撒爾報告》問世,這一檔案充分體現了奧本海默的主張,其核心是:主張和平利用原子能,在任何情況下原子武器不被用於戰爭;關於原子能的研究應置於聯合國的絕對控制之下。當然,原子能控制問題遠非奧本海默力所能及,甚至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核武器的控制仍使各界人士力不從心。

奧本海默利用其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展開了廣泛的政治活動,在政府和科學界推行他的核控制思想。1949年末至1950年初,他強烈反對美國發展氫彈計劃,但這一思想沒有得到政府的採納。1952年,艾森豪威爾任美國總統,奧本海默受到新政府的重用,他的思想極大地影響

了美國的核戰略。他認識到,在核戰爭中沒有勝利者,“我們唯一的敵人就是核彈本身”;兩個軍事集團將在相互威懾中達成恐怖的、極不穩定的平衡,保證原子武器不被使用。由於保密措施的限制,美國和其他層家的人民甚至沒有真正瞭解到原子武器的可怕。艾森豪威爾接受了奧本海默的思想,在核控制問題上採取主動,並且支援了他的“光明行動”,即讓大眾瞭解核武器的可怕威力。

1953年12月,突然有人控告他是蘇聯間諜。這就是著名的“奧本海默案”。奧本海默曾在30年代捲入左翼思潮,並與“危險人物”有過長期交往,但這些早已經過安全審查並且證明了奧本海默的清白。之所以會有人控告他,是因為他鋒芒畢露的性格得罪了許多人,引起了一些

重要人物的敵視。所謂控告,只是誹謗。美國政府設立專門的委員會對奧本海默進行調查和審訊。當時正值蘇美冷戰的高峰,又值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另外,奧本海默反對發展核彈的思想已成為核戰略的障礙,最終在調查中原告佔了上風。委員會裁定奧本海默不是間諜,但由於他“性格上的缺陷”,決定不允許他接觸機密。這是一個荒唐的結論,也是一個令人遺憾的錯誤。他的遭遇在民間贏得了廣泛同情。但這起案件也標誌了他政治牛涯的結束。多年以後。“奧本海默案”仍是人們攻擊美國民主體制的一柄利劍,成為美國政治史上的一個汙點。事隔10年之後的1963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授予他恩里科•費米獎,約翰遜總統親自授獎給他。

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因喉癌難治而病逝於美國。但他光輝的思想和豐碩的學術成果,以及為國際社會在核控制研究方面的巨大影響已永載人類科學發展史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