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氣候改變世界》

讀書 | 《氣候改變世界》

全球變暖是當今世界最核心的議題之一,但有的同學可能會有疑問:氣候變暖和一點不是挺好嗎,能有多大的影響呢?這本書正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氣候變化是怎麼觀測到的

這本書的作者布萊恩-費根是一位考古學家,他有著跨學科研究的視野,將氣候變化的規律與人類文明的變遷加以比對,發現兩者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氣候是某些文明崛起的幕後推手,也是某些文明衰落的罪魁禍因,但歷史的經驗表明,正視氣候變化並及時應對,仍能獲得積極的效果。

氣候變化的規律是如何得出的呢?氣候學家自有其辦法,比如在樹齡極長的古木上鑽孔,取出一段木芯,看年輪分佈(看年輪不用把樹砍倒),溫度低的年份樹生長慢,年輪就密,反之則疏。再比如從南極的冰蓋向下鑽孔取冰芯,還有透過珊瑚礁也能得知長時段的氣候變化,方法很多。

透過研究,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有一定的週期,溫暖期、寒冷期交替,但每一期至少是幾百年的時間段。公元800年至公元1300年這500年間,地球經歷了一次溫暖期,這本《氣候改變世界》說的就是這段時期的歷史。

氣候變暖的影響主要並不在於溫度提高了幾度,而是這種溫度的提高帶來的極端天氣變化。極端天氣是如何形成的,書裡做了一些解釋,挺複雜,我也沒完全看懂,但總得說與地球的複雜構成有關,遼闊的海洋受溫度升高的影響,洋流會發生變化,而升高的溫度對大洋不同區域以及陸地不同區域的大氣狀況、氣壓也有不同影響,在這些複雜因素共同作用下,有些地方降雨增多,有的地方降雨減少,有的地方風調雨順,有些地方則遭到乾旱、洪澇、颶風等極端天氣的折磨。

歐洲是上一個變暖期的受益者

作者發現在這500年的變暖期裡,歐洲得到了好處。不僅氣候變得溫暖,而且風調雨順,農業、漁業都是靠天吃飯的,結果歐洲不管是農業還是漁業都出現長時期的豐收。糧食多了人口就增加,公元1000年今天法國這個區域只有500萬人居住,到1350年增加為1900萬人。義大利人口從500萬增加到1000萬,英格蘭從200萬增加到500萬。

食物有了富餘,交換就活躍起來。人口多了,遷徙也更加頻繁,交換加上遷徙,城鎮數量也多起來。據統計,僅在中歐,從公元1000年至1250年間就出現了1500座新市鎮。城鎮增加進一步繁榮了貿易,也促進了手工業、藝術、科技的發展。歐洲從整體上越來越繁榮。

農業發展、積累增加、居住集中,這些因素又帶來王權的興起,政治更加複雜,政府的集權力量更大,戰爭也無可避免的增加了。但財富的積累、文化的發展、政治的成熟,都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所以氣候變化對歐洲文明崛起是起到了促進作用的。

當然,所謂禍福相依,居住密集加上交流增加,傳染病就不可避免,14世紀之後,歐洲的瘟疫連續爆發。同時,14世紀之後溫暖期過去了,地球進入了著名的小冰河期,歐洲這次沒躲過,農業歉收導致了饑荒,饑荒又令戰爭增加。瘟疫、饑荒、戰爭、死亡,天啟四騎士又令歐洲人口下降。這個就是後話了。

其他地區基本上都是受害者

在這500年的變暖期裡,除了歐洲收益,其他地方都比較慘。主要的問題是乾旱,當時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大規模長期的乾旱,這種長週期的旱災給各個文明的歷史都留下了深刻烙印。

其中對世界歷史最大的衝擊應該是蒙古帝國的崛起。歐亞大草原經歷了嚴重的旱災,蒙古人從牧民變成了戰士,像怒濤一樣席捲歐亞大陸。很多歷史學家分析過,風調雨順的時候遊牧民族的威脅不大,因為遊牧民族的分散性導致難以形成強大的集權,各部落平時各過各的,歲月靜好。可一旦氣候變化導致草原枯萎,生存出現問題,遊牧部落就會在爭鬥中迅速出現一個戰爭領袖,統一各部落的力量。牧民強壯、會騎射,全民皆兵,轉瞬之間,大草原上就出現了一支恐怖的軍隊,歐亞大陸的噩耗就來到了。

再看中國,唐朝前中期的氣候是比較好的,但唐末就趕上了這次變暖期,北方乾旱,饑荒蔓延,動亂蜂起,北方遊牧民族也發動起來了,最終進入五代十國這個亂世。後來宋朝立國,我們一直說弱宋,它始終面臨北方遊牧政權的逼迫,放在氣候變化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就更能對宋朝面臨的形勢多一些理解。

蒙古帝國幾乎席捲了整個歐亞大陸,在中國他們建立了元朝。但蒙古人的日子也不好過,變暖期之後又是小冰河期,還是大規模乾旱,所以元朝的社會動盪是很嚴重的,他們調劑資源賑災的能力又不強,所以元朝不到百年就滅亡了。明朝和清朝其實都處在小冰河期,明朝的時候廣州下雪,南方河流冬天都是結冰的,你想得多冷。但明清中央集權的能力比元朝強,不管是賑災還是鎮壓,效率都更高。尤其是清朝時南美洲的玉米、紅薯、土豆這些抗旱高產的作物引入了,就讓社會更容易穩定。

再看其他地方,北美南美都是超級大旱災,美洲文明本身就比歐亞文明的進度慢一些,受到的打擊就更為嚴重。雖然作者沒有總結,但從書中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到一個殘酷的規律,面對重大而持續的外部衝擊,大而複雜的文明比小而簡單的文明更能扛得住。類似的情況,我們還能看到被氣候變化逼著在廣袤的南太平洋上不斷遷徙的波利尼西亞人(這確實練就了這個民族無與倫比的航海本能),而埋沒於荒煙蔓草中的吳哥窟,也記錄了一個曾繁華一時的文明的消逝。

對今天的啟示

作者總結的一個經驗是:統一認識、及時應對非常重要。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有的文明及時認識到這是一個危及全域性的問題,並努力集中力量去應對,比如尋找其他的食物來源,或是主動遷徙。而有的文明在生存空間不斷變小的形勢下,不是共同應對,而是陷入了無休止的內亂,統治者更加殘酷的剝削人民,導致普遍的反抗,最終兩敗俱傷。

可喜的是,關於氣候問題的共識在今天是越來越統一了。歐洲在這個問題上認識比較早,環保在歐洲已是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中國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環境的破壞,這是事實,但近年來中國在環保方面其實做了很多,比如持續綠化已經顯現效果,毛烏素沙漠已然變成了綠洲,全球森林覆蓋面積近年來顯著增加,增量基本上都是在中國。但中國在這方面說得不多,畢竟人口和經濟規模放在這,排放總量第一這個事實短時間內是改變不了的。去年中國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環保話題上難得的高調起來,這對於全球環境保護是大利好。

作為實力第一大國和排放第二大國,美國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特朗普這屆政府否認全球變暖,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對全球一致行動是極大的打擊。好在特朗普沒有連任,拜登已經明確表示要儘快重回巴黎協定。

今天的人類世界與一千年前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我們的科技手段更豐富,應對危機的辦法更多、效率更高,只要世界各國能夠達成一致共同應對,一定能渡過這次氣候危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