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一提起印度,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奇葩,不過拋開這種印象,印度怎麼說也是一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現在也是一個地區強國,還是有著自己的長處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印度的南北文化,看看它們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國存在南北差異人盡皆知,有差別,各有特色又凝聚在一起,其實印度也差不多,不過不一樣的是我們是依靠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印度是依靠宗教認同來維繫。那麼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

在這裡要先說一下,一旦涉及到文化和文明的歷史,往往可能不和現在的邊界完全一致,比如說起印度文化,就難擴音到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包括斯里蘭卡和尼泊爾,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比如提到德國曆史和文化不能不提奧地利,就是這個事情。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印度南北以溫迪亞山脈為界,北印度平原較多,南部為德干高原

印度南北大致以溫迪亞山脈為界,以北為北印度,以南為南印度。

那麼在古印度這個範圍來說,北印度文化的特徵是,恆河和印度河兩大流域文明。其中恆河流域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印度河位於上游,與印度文明的早期來歷息息相關。

打個比方,恆河流域就相當於我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中原地區,在印度的歷史上,完全統一起整個次大陸的王朝不多,但是北印度以恆河流域為中心,還是經常統一的,比如玄奘西行時候的戒日帝國,而且,所有的印度大型王朝,都是在北印度以恆河流域為中心和基本盤,然後逐漸向南開拓,王朝疆域的大小往往取決於開拓的力度,但是基本盤都在恆河流域。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北印度是印度歷史的核心,圖為古印度各王國,基本分佈於北印度

而印度河流域則是北印度王朝的屏障,這塊地方不是很好控制,往往會遭受入侵。想象一下宋朝時期沒有河西走廊的情形,印度的王朝有很多就是這麼尷尬,很多人都調侃說印度歷史上被入侵這麼多次,都成了人種博物館了,不就是一個開博爾山口嗎?怎麼不修一道關卡?我原來也覺得不太合理,但是後來發現了問題的原因。

因為開博爾山口不只是一個山口,它和阿富汗的喀布林山谷相連,想控制開博爾山口,最起碼得把整個喀布林山谷拿下,在山谷兩頭都修其關卡,但是印度王朝都沒有這個實力,因為它的西北方向一直要經受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強國或者強大的遊牧部族的侵擾,像莫臥兒王朝,就與波斯薩法維王朝長期爭奪阿富汗,但是無奈爭不過人家,在地理態勢上就不利於印度人,這一點無論是古印度本地人還是外來的各王朝都無法改變,所以印度人後來就改了一下思維,要麼拿宗教同化別人,要麼就直接往南遷徙,跑到南印度去,至於北邊哪個民族要來,隨它去吧。

所以我們看到,印度文化的整體基調都是比較寬鬆而懶散的,寬鬆是它的優點,懶散則是它相對應的缺點。雖然可能有點兒刻板印象,但是整體基調確實如此。那麼南北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

北印度人整體上雖然看著比較懶散,但是還是有一定的統一基礎的,北印度人有著較為統一的語言印地語,這一語言基本上覆蓋整個恆河流域的上游和中游,以及西北部邊境的絕大部分地方,說這一語言的人都是印度斯坦族,印度斯坦人,意思就是印度的人。是印度的主體民族,有很多時候說印度人其實是說他們,這些人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後裔,印度教,種姓制度,整個印度文明代表性的好的和壞的東西都是他們的原創,印度斯坦族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46。3%,也就是6。5億餘人,折算一下,在整個南亞,他們也可以佔到三分之一強,也就是34%以上,主體民族人口占比和以前的俄羅斯帝國差不多,沙俄當年佔44%,都是相對多數,多民族中最大的一個。不過印度人的宗教對內影響力比沙俄厲害。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北印度人膚色較淺,多為雅利安人後裔,南印度人膚色較深,多為達羅毗荼人後裔

因此說起北印度人,基本上你提起印度人來是個什麼印象也差不多,不過有一點,關於印度人長得黑這一印象,不適用於北印度,北印度人雖屬暗白人種,但是還沒有到長得像黑人的地步,那是南印度人。

北印度人相對更喜歡政治和軍事,北印度的旁遮普邦居住著為數不少的錫克人,這是一個宗教民族,全民信奉錫克教,相當尚武,印度軍隊中那些包著大頭巾的就是他們。你可以看到在印度最西北部的旁遮普邦,都已經有某種中亞的味道了。而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的最大民族,這個地方的人膚色相對白皙,身材相對更高大一些。

北印度地形以平原為主,這和德國以及我國都比較像,不過印度被印度河和恆河兩條河流分成了兩個平原,西邊的印度河平原歷史上不斷受到外來力量影響,最終脫離了印度本土。這是印度歷史上一個很特殊的現象。

巴基斯坦所處的印度河流域在歷史上一直受到外來影響,大月氏人、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以及中亞人等等,這些影響使得巴基斯坦脫離了印度本土,但又因為南亞的地理限制而與印度緊緊交織在一起,現在你很難說清巴基斯坦人到底是更接近印度人呢?還是更接近伊朗人呢?還是更接近阿拉伯人呢?巴基斯坦人的面板在南亞應該是最淺的,文化上也是最偏重於軍政而不是經濟的。

而南印度人則比較分散,與一般印象不同,南印度各邦比北印度富裕一些,教育基礎也更好一些。貧困發生率低於北印度,識字率則高於北印度,因此也比北印度更加出產人才。沒想到吧?這些南印度人就是一般網友刻板印象中的“印度黑人”,比如泰米爾人。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和一般印象不同,南印度經濟更好,圖為南印度泰米爾語電影巴霍巴利王

南印度是達羅毗荼語族的地盤,這些人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後與本地棕色土著混血的後裔,其實人口沒有印象中這麼多,雅利安人佔46%,還有其他膚色較淺的人也一併分佈在北部,比如那些突厥、波斯、阿拉伯和希臘後裔,整體類雅利安人種達72%,語言多,民族多,但是其實人種上沒那麼誇張,宗教上雖然各大宗教都能找到信徒,但是印度教也佔據80%的大多數。所以這才是印度這麼奇葩為什麼還沒有分裂的原因。

而達羅毗荼人佔25%,主要分佈在南方,這個民族的典型特徵就是長著一張高加索人種的臉但是膚色很深,混血兒,他們的航海能力很強,比如南印度歷史上的朱羅王朝,在印度尼西亞有很大勢力,相比北印度,他們更喜歡航海、經商,其實內在和現代文明反倒更接近,那種以膚色劃分優劣的行為在這裡明顯遭到了有力的駁斥。

南印度人往往是低種姓人,但是歷史上的獨立性也比較強,因為印度往往只能統一北部。這是因為南印度半島像一把匕首一樣楔入印度洋,南北跨度較大,而且南部主要為德干高原,山地較多,統一不易,印度歷史上又缺乏大一統的傳統,所以往往留下一個南部海角或者半島無法納入直接統治,這也導致了泰米爾人不大認同北部,而印度民族主義者往往也不帶泰米爾人玩,挺尷尬的。

當然,南印度人在經濟上翻身時間也不是很長,和南德意志人差不多,話說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南北差異其實都很類似,北部易於統一,也比較保守,南部則較為破碎,但也更為開放,當然義大利人的南北可能反過來。若二者結合得好,比如我國,那麼民族復興指日可待,若結合得有問題,比如普魯士和奧地利,則會很尷尬。那麼印度人結合得怎麼樣呢?

印度屬於那種搞得不怎麼好,也不怎麼壞的型別。其實印度歷史上一直都差不多,在南亞次大陸上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存在著。也不大向外擴張,雖然近幾十年印度野心很大,但也沒有那個實力。別人呢,也不好吃掉它,於是就形成了現在全世界沒人能看懂的南亞次大陸奇葩。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而北印度人更擅長政治和軍事,圖為印度錫克人的步兵團,以善戰著稱

北印度人更熱衷於大國夢想,強調全印度團結,甚至試圖強調全南亞都應該歸於印度文化之下,在印度民族主義者宣稱的領土中,阿富汗都是自己的一個邦,從西北部的接近中西亞甚至近東文化到東北部的接近緬甸的黃種人,再到南部的達羅毗荼人,北印度人的胃口不算小。

而南印度人則更熱衷於財富、家庭和生活方面的事情,更喜歡移民,也更開放一些,海外的移民和矽谷中高尖端的印度人才往往都是南印度人,說實話其實印度流失了不少人才,北印度有些過於保守了。

在宗教方面,北印度人喜歡強調印度教,並且受外來宗教影響也更大,甚至已經開始往一神教的方向轉變,強調主神溼婆或毗溼奴的信奉,並把印度教作為印度民族的精神之源。很多北印度高種姓人仍然在強調種姓制度,即使現在的印度教中也有很多流派開始不承認種姓制度。而南印度人則更多地崇拜各種地方神靈,更為分散化,也更隨意,可能比較迷信但也可能更適合世俗化的生活。另外,佛教在南部保留得也比北部多。在北印度,佛教只是個宗教,而在南印度,佛法往往意味著正確。

在飲食方面,北印度現在漸漸開始使用刀叉等餐具,食用的肉類也多一些,穆斯林和基督徒食用牛肉,而錫克教也允許食肉,雖然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但是相比南印度人,雞肉、魚肉等相對也吃得多一些,麵食也多,而且還吃頗有中亞特色的饢餅,而南印度人還保留著手抓飯的習慣,只吃米飯,不使用餐具,往往就是葉子包裹著一些食物,而且以素食為主,口味較為清淡。總體上北印度開葷多一些,南印度更素食主義,不過整體上印度人食肉量都不多。他們內部有差異,但肯定還是比其他國家的差異小。

總結一下,北印度是平原地形,膚色較淺,統一性較強,經濟相對保守,更熱衷於大國夢想,戰鬥力高些,主要信奉單一主神,飲食口味較濃重,吃麵食,主要從事農耕,而南印度是高原地形,膚色較深,分散性較強,經濟相對發達,更喜歡個人家庭生活,較為和平主義,信奉各種多元化的地方神靈,飲食較為清淡,吃大米,更加喜歡航海經商,但是差異是相對的,他們南北之間的共同性要大於與其他國家的共同性,這是印度還能保持統一的一個原因。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麼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南北印度主要以印度教為凝聚力,並由北印度的雅利安人在政治上主導,南部則更開放

其實根本上發沒發現?印度是有一個主體民族的,雖然這個主體民族很弱化,它是依靠主體宗教來維繫,然後輔助以相對主體的民族和語言,同時在人種上也沒有這麼誇張,七成以上仍然是印度地中海人種,只有不到三成的深膚色人種,在雅利安系和達羅毗荼系之外,只有南部海島邊緣地帶存在數量極為有限的前達羅毗荼棕色人種和安達曼矮黑人,東北部存在少數黃色人種,所謂的五大人種其實另外三個都很少,這樣,它有主體的宗教、主體的種族和相對主體的民族和語言,其實比沙俄那種依靠一個相對少數的主體民族來維持,同時弱化宗教、語言認同的國家的凝聚力還要高,所以印度存在到了現在。當然要統一全部的古印度範圍就實力不夠了。

北印度各邦交流更緊密,是印度統一的基石所在,同時也較為保守和排外。而南印度各邦相對獨立性高一些,是對外交往的一大渠道,這就是南北印度的差別所在,因此,以後再說起印度人,可不要一概而論哦。而且,印度畢竟還是一個地區大國,其潛在實力,還是不可小覷的,對於這個鄰國,我們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才是正確的態度。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我是@藍海動能A,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歷史知識,歡迎 關注 並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