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軍事能力如此之強,為何不自立為王,原來是這麼回事!

韓信的軍事能力如此之強,為何不自立為王,原來是這麼回事!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是劉邦對韓信的點評。當年韓信手握重兵,是可以與劉邦、項羽鼎足的第三支力量,韓信歸於誰,誰就在力量的天秤上佔據主動。那麼,在那時候,韓信完全是有可能用一支重兵來消滅劉邦的,再而攜兩大力量攻滅項羽,自封為王。那麼,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副模樣。但是,韓信沒有那麼做。

《史記》載:“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韓國之先祖出自姬氏,而韓非又是韓國王室之後,地位顯然相當尊貴。“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韓信曾跟隨劉邦入駐漢中,此後在楚漢稱霸之中,韓信率大軍攻破魏、趙、燕、齊四國,但其間在楚漢陣營之中交叉反覆,這就給天下諸侯留下了兩面三刀的印象,因此雖是韓國王室,作戰能力強,得到天下諸侯之認同,卻難得到天下諸侯之擁戴,真正被認為有天下霸主之人選,只是項羽劉邦而已。這是韓信的政治弱點。

韓信對自我缺陷可能有所認識,韓信明白自己要在稱霸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選擇陣營。只是韓信做選擇的時間實在是太長,才會有時而歸漢,時而歸楚的情況。劉邦有沛縣子弟,有三秦降卒,還有漢中、蜀地大後方,跟當年秦國佔據巴蜀之地順江而下一樣,劉邦佔據了攻戰楚國的最佳地理位置,劉邦地盤最大,項羽呼聲最高且土地與劉邦相當,唯獨韓信雖有戰力,可不過佔據的是山東之地,人口經濟發展不穩定,軍事能力再強若無充足的後援,都將遭遇失敗。因此,韓信必須要選擇一個陣營。

韓信的軍事能力如此之強,為何不自立為王,原來是這麼回事!

在韓信跟隨劉邦攻戰之時,曾有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千古傳說,也即是說最早跟隨在劉邦身邊的韓信,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入權力核心圈層,甚至處於邊緣之地。如果韓信月夜離開劉邦,徹底投奔項羽陣營,那麼對劉邦而言絕對是致命的損失。不過一個人單槍匹馬不會成就一番大事,後來在蕭何力薦下韓信受劉邦重用成為攻戰中原之主將,劉邦對韓信可謂再造之恩,這即是韓信很難與劉邦徹底撕破臉皮的原因。

如果韓信選擇獨立發展,不與楚漢任何一方結盟,則可能需要幾個前提,一是他不再是性格懦弱、優柔寡斷;二是他要具有更長遠的政治眼光和手段;三是果敢決斷,這樣他才敢才能擁兵自立。四是懂得籠絡人才。那麼,具有這四個條件的韓信,則是第三個劉邦或是項羽,如此則歷史就要改寫了,這樣一來作為韓國王室後裔的韓信,在身份上就比項羽、劉邦更具優勢了,他應該會先滅劉邦,再滅項羽。但是韓信並沒有那麼做,因為韓信自己知道和項羽、劉邦對抗,只會兩敗俱傷,最後被另一方殲滅。正是這種猶豫之心,讓韓信左右為難。

史書載:“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在劉邦被項羽擊潰倉皇逃亡之時,尚且能夠到修武奪韓信之兵,這就說明韓信之軍隊本身並非其班底,劉邦對韓信的軍隊是有控制的,至於是透過曹參、灌嬰他們這樣的豐沛舊人還是起自沛公早期的老兵或者漢王時期的關中士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隊伍更服劉邦。所以韓信只能站在選擇一方陣營,不敢自立為王。

韓信身邊的謀士蒯徹勸韓信自立,無非是說與楚、漢三足鼎立,但我們要看到,項羽和韓信一樣是軍事強、政治弱,相似的人更容易看重對方而敵意更濃烈,劉邦為人又會來事,在玩政治上、在玩心理上,“韓信+項羽”也不能超過劉邦。一旦韓信自立,很可能楚、漢一起打韓信,他不可能立足的。韓信不懂政治,這是韓信最大的弱點,後來在漢朝的呂后之亂中,韓信命喪宮廷,就說明韓信在政治上無法與陳平等臣對抗。

韓信的軍事能力如此之強,為何不自立為王,原來是這麼回事!

透過我們對當時情況的分析,劉邦已經有了關中和蜀、漢中的根據地,韓信剛打下的齊地,沒有劉邦的人望和政治能力,鎮住齊地並整合不是一會兒的事,能否成功難說。況且當時劉邦有三傑中的另兩傑,還有曹參、周勃、灌嬰、酈食其兄弟、陳平等整個集團的優秀人才,放在哪個時代都不弱,韓信並沒有這樣的班底。

如果說韓信採取魚死網破的方式搞襲殺,還有可能。不過這是兩敗俱傷的,當時也沒有這個必要,韓信是感劉邦知遇之恩的,心理上沒這個可能性。但是韓信根本不滿足當時的情況。韓信不是沒有考慮自立為王,主要是韓信根本打不過劉邦。雖然韓信是軍事天才,但不是全才。這也不代表劉邦軍事上比不過韓信,但他會籠絡人。他有張良、陳平、蕭何這樣的天下奇才,韓信後來不就是在陳平的謀劃下束手就擒的嗎?如果韓信離開了他,他很可能又找到張信、李信……當然,如果真是這樣,劉邦得天下的時間肯定會延長,也有可能沒等得到天下就老病而死,天下不知是誰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