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祥獨一無二的親王儀仗由何而來?

怡親王胤祥(雍正帝繼位後改名允祥,為方便讀者,以下都稱胤祥),是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實際上是第二十二子,序齒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母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雍正帝即位後追尊為敬敏皇貴妃)。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十四歲的胤祥遭遇人生中第一個挫折——生母章佳氏薨逝。胤祥在悲傷的同時,也從此將撫養自己長大的德妃烏雅氏視為親生母親。因此,他與比自己大八歲的四哥胤禛(烏雅氏長子)關係相對其他異母兄弟來說更加密切、兄弟情誼猶為深厚,手足情深。

年輕時候的胤祥,極得皇父康熙帝喜愛,在歷次隨扈出巡中,不到二十歲的胤祥完美地展現了自己文武騎射各方面的才能,康熙帝對這個庶子讚不絕口,異常欣賞。同行的外藩使臣及朝廷百官也都知道皇十三子前途無量,深受皇帝器重,將來必定要承擔大任。

允祥獨一無二的親王儀仗由何而來?

但就在胤祥前途一片光明之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皇太子胤礽儲君之位,不知因為何故,皇十三子胤祥也被牽扯進來,和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一起被圈禁,其中緣故至今不解。半年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祥又莫名其妙地被釋放,也沒有說明原因。

自此後,胤祥再也沒有恢復之前的特殊待遇,康熙帝不再另眼看待他,視同其為普通皇子一般,關係雖不說惡劣,但是可以用淡漠形容。之後康熙帝歷次出巡,胤祥都按照隨扈制度輪番參與同行,那不過表面光鮮而已,皇父之前的鐘愛和重視都已經是過眼煙雲。

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胤祥開始患病,很有可能是“骨結核”——腿起惡瘡、遍起白泡,破後成瘡,時流稀膿水(聖祖實錄)。因為這種疾病導致胤祥身體羸弱,行動不便,更加不能侍奉皇父左右,失寵已是必然。胤祥此時的境遇,基本上已經遠離了康熙帝的關注範圍,父子之間,冷漠如此,實在讓人嘆息。

胤祥自成年至康熙帝去世,一直沒有被封爵,而康熙帝成年諸子中,除胤祥外,其餘的皇子都有爵位,這更加證實了胤祥的失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年六十九。臨終前康熙帝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 、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胤祥覲見,同時宣步軍統領隆科多一同陛見。

康熙帝在最後時刻當著眾皇子的面命隆科多宣佈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樣,皇四子胤禛在舅舅隆科多(其實是表叔)的有力支援下,加上自己殫精竭慮十多年的策劃計算,終於獲得了康熙末年諸皇子“九龍奪嫡”爭鬥的最後勝利。

康熙帝當夜去世後,胤禛立即在隆科多的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暢春園內外,並同時安排人手掌握京師九門,一切安排停當後胤禛宣佈自己承襲大統,波瀾不驚地成為清朝第五代皇帝、清世宗雍正帝。

而在康熙帝臨終前,原本已經失寵的皇十三子胤祥卻出人意料地進入了覲見的皇子名單內,這不能不說是個迷,到底是康熙帝臨終前的意思,還是皇四子胤禛特意讓隆科多安排好的,這些都不再有人知曉。更令人費解的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康熙帝剛剛去世,雍正帝承襲大統的第二天、還沒來得及登基,他就立即封之前一直沒有爵位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同時擔任總理事務大臣、兼戶部三庫大臣。而無論之前或者之後的史書中,胤祥在康熙末年的記載基本是空白,讓人不得不想象這其中的曲直空間。

這幾乎可以表明:很大機率上,康熙帝去世前的十年中,身為失寵皇子的胤祥,不顧自身得失,竭盡所能地幫助四哥胤禛奪嫡,其中建立過巨大的貢獻、立下過莫大的功勞。但因為雍正帝奪嫡中的隱私事,不便對胤祥公開表彰,所以即位後雍正帝一面立即冊封胤祥為親王,一面乾脆把當年的記載全部刪除,所以史書中胤祥這十年之間的經歷才會是一片空白。

允祥獨一無二的親王儀仗由何而來?

就這樣,在康熙末年失寵的胤祥,歷經十多年的冷遇,終於因為四哥的登基而捲土重來、徹底翻身。這是他這麼多年來不計得失傾力支援四哥胤禛、盡心盡力辦事的最好報答。

成為親王后的胤祥,先後擔任過許多位高權重的職務,比如會考府督辦、兼管造辦處、管理戶部親王、營田處總辦、西北軍務督辦、泰陵(雍正帝陵寢)營建總管、總理水務、兼管內務府、軍需處總辦,林林總總合計十多個衙門的主管,此外還兼任領議政王大臣,雍正帝第一心腹大臣的名號胤祥絕對是當仁不讓(位置要高過隆科多、年羹堯,戲稱“常務副皇帝”)。但是胤祥在登上高位後頭腦還是十分清晰,從不專權跋扈冒犯皇權,而是處處謹慎行事、安守臣節,處處小心、不敢逾制違例,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比年羹堯、隆科多要清醒萬倍。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剛受封怡親王,雍正帝為了表示對十三弟的感激之情,下詔命怡親王本年按照皇子始封親王的舊例支取錢糧二十三萬兩(康熙帝皇兄裕親王福全、皇弟恭親王常寧即按此例),但是胤祥一再謙退,不願接受,即使雍正帝再三下旨,胤祥最後也只收下十三萬兩。之後,過意不去的雍正帝以皇伯裕親王福全的例子,讓胤祥分封親王后支用官物六年,胤祥則以侄子不能和伯父相提並論的理由婉拒推辭了這個待遇。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怡親王胤祥擔任議政王大臣兩年多,政務繁瑣、身體消耗極大,雍正帝關愛十三弟,又擔憂他操勞過度,所以明發上諭,說怡親王“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特旨在其親王之外加賜一郡王爵位,允其於諸子中擇一人承襲。有清以來,宗室中沒有人獲得過,哪怕當年有兩度擁立之功的禮親王代善也沒有獲得(代善後裔中的兩個郡王爵位,都是子孫因軍功單獨獲封,而不是承蔭代善之澤)。當然,按照胤祥謙遜內斂的性格,自然是照舊堅辭不受,最後雍正帝無法,只能退一步,給胤祥在親王俸祿外加俸一萬兩,作為自己的心意。

允祥獨一無二的親王儀仗由何而來?

胤祥在康熙帝在位時被分封的旗分是正藍旗左翼近支第二參領,兼管六個佐領,不過這都是名義上的兼管,不屬於實際屬眾。但是雍正帝登基後,明令正藍旗第二參領胤祥所屬的六個佐領統歸怡親王府管轄,成為怡親王府旗分,此後永遠不變。對於這個恩典,胤祥沒有推辭,誠惶誠恐地接受了,這或許是清朝特殊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吧

上面這許多例子,一方面來說體現了待臣下刻薄嚴苛的雍正帝對自己唯一具有兄弟情分的十三弟胤祥特別的厚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胤祥行事的謙虛、低調,同時還有賢德和內斂的品德。因為這些,使得雍帝在日後愈發倚重和敬佩胤祥,並以“柱石賢弟”的稱謂來讚譽他。並曾充滿了感情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這倆兄弟之間的相互敬重、顧託扶持,君臣一心,整個雍正一朝再沒有其他的可比性。

清代親王儀仗出巡制度,按順治帝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所定儀制,和碩親王(不含外藩親王)的出行儀仗是:吾仗兩對、立瓜兩對、臥瓜兩對、骨朵兩對;紅羅繡五龍曲柄蓋一頂(親王居下)、紅羅繡四季花傘一對、紅羅銷金瑞草傘一對、紅羅繡四季花扇一對、青羅繡孔雀扇一對;旗槍十把、大纛二領、條纛二領、豹尾槍兩對、儀刀兩對、儀馬六匹。

其中諸傘蓋用太監擎執,立瓜、臥瓜、骨朵、旗槍、大纛、條纛、豹尾槍、儀刀、儀馬用王府護衛、護軍執掌。

親王護衛,按照順治帝所定舊制,和碩親王儀制是:長史一人、一等護衛六人(從三品)、二等護衛六人(從四品)、三等護衛八人(從五品)、四品典儀二人、五品典儀二人、六品典儀二人,合計二十七人,另有無品級普通護軍四十人。

因為雍正帝對於胤祥非同一般的信任和倚重,同時胤祥又多次拒絕了雍正帝所加賞的其他物質和爵祿厚賜,所以為了表示自己對十三弟的厚愛和關照,雍正帝思考之後想出了既可以表達自己的關照之心,又可以讓胤祥不便再推辭的辦法,那就是:增加怡親王儀仗!

於是,雍正帝在雍正三年(1724年)三月下詔,命怡親王此後儀仗增加豹尾槍一對、長桿刀(比儀刀更長、更有氣勢)一對,以顯示怡親王在朝中諸多親王中獨一無二地的地位。同時,為了加重怡親王儀仗的威嚴,雍正帝還特旨增加怡親王府護衛數量,在原來二十七人的基礎上再增加長史一人(右長史)、一等護衛四人、二等護衛六人、三等護衛六人,合計增加十七人。為了不讓胤祥再次推辭,雍正帝還特別說明這是特例,不是給怡親王府永遠的待遇,僅限胤祥一人終身使用而已。

允祥獨一無二的親王儀仗由何而來?

所以,在雍正帝的“狡黠”安排下,胤祥再也不能如同以前幾次一樣加以謙虛婉拒,只得將這超乎尋常的依仗隊伍接受下來,以安皇帝四哥拳拳愛護之心。

不過即使接受了如此高規格的依仗,胤祥平時也極少使用,除非是每年冬至、正旦大朝會,或者皇帝生日時上朝、巡查泰陵(雍正帝陵寢)時,才會用那麼幾次,把低調內斂的性格,顯露得無以復加。

雍正七年(1729年)冬,因為日復一日的勞累,身心俱疲,導致胤祥腿部骨結核的病情惡化加重,乃至轉為絕症。至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胤祥已經病入膏肓,不能再按照原計劃外出檢視河工,不得不讓人代替前往。而每年必定參與的先農壇春耕祭祀大典,胤祥也無奈缺席,這讓一直依仗弟弟處理政務的雍正帝頓時慌了手腳,急忙下詔令太醫院妥為診治,務必使怡親王痊癒。

但胤祥病勢沉重,藥石無效,太醫們也不能使其擺脫病痛的折磨。焦慮不安的雍正帝萬分憂傷,連連下旨讓其他臣子代替胤祥處理政務,同時延請各地名醫,對病重的胤祥“醫禱備至”,寄希望於名醫能夠挽回局面,恢復胤祥的健康。

不過胤祥在長期高負荷工作下,壓力極大,身體早已不堪重負,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即使再好的藥物和最有名的名醫也無法挽回。延宕了幾個月後,用盡了藥物的胤祥還是沒有能夠化險為夷,於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病故於京師,時年四十四歲,為他的四哥雍正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胤祥去世後,一向以刻薄寡恩、御下嚴苛面目示人的雍正帝對這個英年早逝的弟弟現出了異乎尋常地悲痛追悼之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了幾乎唯一的手足兄弟感情。他為胤祥安排了盛大肅穆的葬禮、自己穿著素服親自參加葬禮典儀,向胤祥靈位奠酒致哀,動情之時甚至不顧身份在葬禮上嚎啕大哭,同時當著來參加葬禮的諸臣深切追憶年幼之時兄弟倆相處玩耍的往事:“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從這可以看出,雍正帝對胤祥的思念緬懷之情,溢於言表,發乎內心。

允祥獨一無二的親王儀仗由何而來?

在胤祥的梓宮起駕前往陵墓所在地時,雍正帝親自前來觀禮送行,並著令怡親王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賜其諡號為“賢”,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敬語於諡號前,以示恩寵不衰。

因為當初賜予胤祥高規格的儀仗時就說過僅限胤祥終身使用,不會傳給嗣封怡親王后人,所以雍正帝不得不下詔停用了胤祥生前所享有的高過所有親王的特殊儀仗。但同時雍正帝確立了胤祥生前一直堅持拒絕的王爵“世襲罔替”名份,授予胤祥第七子、王世子弘曉世襲怡親王資格:“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這也是清朝第九位、同時是第一位恩封的世襲親王(前八位都是軍功世襲親王)。此外,雍正帝再立胤祥第四子弘皎為世襲郡王(寧郡王):“著令怡賢親王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勳。”

從此,怡親王胤祥的後代,除了一個世襲親王,還有一個世襲郡王,這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事情(弘皎的寧郡王爵位後來在乾隆帝時期被終止世襲資格,成為降襲郡王,不過機緣巧合下,弘皎後裔在百年後又得以承襲怡親王大宗,成為世襲親王,這都是後話了)。而得到這兩個世襲王爵的原因,除了雍正帝對於初代怡親王胤祥的特別厚愛和倚重、愛屋及烏加恩其後代之外,胤祥身後繳回的親王高規格依仗,也是雍正帝加封的藉口之一,胤祥如果地下有知,應該是欣慰無比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