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不可能沒有遺留版本,宋朝時畢昇已發明了活字版印刷,難道明代皇帝就不曉得用這印刷術嗎?不能全怪戰火。即便以主流認為的看法,到清代,永樂大典還有近萬冊。但是這書不知為什麼從紫禁城移到了翰林院。而且當時人就說失竊問題嚴重。就是在嘉靖墓裡可能都儲存不了了,嘉靖墓現在科學探測後發現裡面現在全是水!儲存的可能性不大了!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有沒有現代版編撰的四庫全書永樂大典什麼的,過去的永樂大典當然要找,但是找的同時咱們再自己收集編撰屬於我們這個時代以及儘可能的將過去能蒐集到的古籍進行收錄來編撰完成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永樂大典”,有沒有這個可能呀?個人覺得在嘉靖的陵寢的機率比較大,嘉靖非常喜歡永樂大典,經常當做睡前讀物來看,後來失火更是連下幾道聖旨搶救大典,後來更是點名要永樂大典陪葬,如果在歷史的場合中遺失的話不應該一本都找不到,怎麼也會有幾本漏網之魚,但是現在發現的全都是嘉靖副本,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文淵閣的牆裡藏著,因為有一個牆要比別的牆厚好多。

在朱棣的全力支援下,大明王朝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全最大也最完美的一部書,這成為他和明朝的巨大榮耀。依俺看來,這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榮耀。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泱泱中華有時威震四方、睥睨天下,有時屈膝受辱、幾經危亡,但中華民族終究沒被打敗,我們的文明傳承了下來,並引領我們一次次站立起來。這也正是《永樂大典》的偉大之處,它早已成為一種精神!大典有近4億字,用毛筆字抄寫,要1000個認字的人每天抄8小時,連續抄半年才能抄完,這還是單純的抄寫員的抄寫工作,校對,整理以及蠟燭筆墨紙飲食消耗等等還沒有計算。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說永樂大典不要提四庫全書。現在還有人拿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做比較,以彰顯滿清在文治上的功績。四庫全書的初衷是審查所有文字資料,旨在銷燬所有被蟎清認為對它統治不利的書籍刊物。四庫銷書成書之日,絕對是中華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比之焚書坑儒、蕭繹焚書有過之而無不及。都找不到了怎麼知道它那麼好?還有,我們的民族過去太輝煌了容易讓我們活在過去,一部分人總是會什麼時候都不忘緬懷一下過去,還好近代我們重新審視了自己繼續邁步向前進。過去的輝煌銘記於心以它為鑑就讓它過去吧,明天更重要。

最可惜的還不是永樂大典,而是隋文帝時期,沒能把37萬卷藏書(中國史上皇家藏書最高紀錄)整合在一起。這可都是隋以前的華夏人文寶藏啊,到了唐玄宗只剩8萬卷。比起這個損失,永樂大典(2萬多卷)排在後面了。當然,按近古算的話,那永樂大典還是排第一,但總史上還是隋藏書損失最可惜。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不是抄不起,在明朝是壓根就是個面子工程,或者說是皇帝的私人圖書。“上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取探討,殊寶愛之。自後,凡有疑卻,悉按韻索覽,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關於永樂大典的記錄少之又少,而真正使其真正發光發熱的是清朝乾隆時期。

清朝四庫全書的政治原因導致內容出現不實,永樂大典不知道是因為編纂人員質量還是其他原因,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錯誤以及刪減。不過,即便如此,清代還是從其中編纂了二十四史的舊五代史,以及續資治通鑑長篇,還有宋會要輯稿。其實關於《四庫全書》,還有《永樂大典》,都有相關研究專文,也有普及性文字,並不難找,也很詳細。只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社會專業化程度越高,自然對其他學科瞭解越少,文史類又不同於數理化這樣的知識,基本上只要認字,都可以說一說自己的觀點,自然就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其實不光是普通人,就連一些不同學科的教授,在自己的專業內堪稱高明,可一說到其他學科,難免出現常識性錯誤。就像大眾熟知1+1=2的哥德巴赫猜想,可到底這個猜想是什麼,恐怕也不是大多數人能知曉的。其實就看每年諾貝爾獎就明白了,那些得到獎項的研究,還有科學家,我們真知道其人其學嗎?

《四庫全書》的優點很多,特別是修書的時候,所撰寫的目錄提要,前人多認可其學術價值。可《四庫全書》的修撰,本身就帶有一定政治色彩,再加上乾隆這個人的尖刻刁鑽和清朝前期的文化高壓政策,必然讓《四庫全書》,相比於之前歷代所修的叢書、都具有更多時代色彩。所謂聚書也是毀書,就是《四庫全書》的最大弊病。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正本真的很難說在哪兒了。但如果能夠發現全本,價值極大,即使是已經從中輯佚存世的書,也仍然有再次輯佚的價值。明初修書,確實有其匆忙的地方,不光是《永樂大典》,還有當時的一些官方考試課本,也是如此。畢竟從各個方面來說,一個王朝的文化興盛,往往都是在中期,整個王朝的穩定性都非常牢固的時候。明朝的文化培育也是如此。《永樂大典》所採用的的編纂方式,有其傳承,並不是憑空胡來,只是相對於那種具有學術意義的編纂,顯得過於“原始”。但它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往往全本完整抄錄。這種價值太大了。

朱老四遍永樂大典是為了收天下讀書人之心,他當時打著靖難的口號奪了侄子的皇帝位,儒家思想的讀書人可不認為他這是靖難,這就是謀反,從一個方孝孺就能看出來,當時天下書籍很多孤本都在民間讀書人手裡,你貢獻一本手抄本就可以在永樂大典裡留下貢書者的名字,可以隨著永樂大典流傳千古,讀書人都看重名聲,透過修書籠絡人心,朱老四這招實在是高!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清朝前面幾個皇帝還是挺有能力的,所以康乾盛世,的確是盛世。他們都很懂得吸收前朝的教訓的,把書留著,估計也是更多對歷史的瞭解。而且清朝統一天下後也懂的文化的重要,所以回覆課考,推行滿漢統一。所以雖然滿族說是外來民族。但是他們後來的尊重漢族文化,也的確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