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最得人心:最仁愛的君主,但是為什麼背叛他人還有那麼多?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可以說是仁慈與正義的化身。 他是一個最擅長收買人心的人,禮賢下士、善待百姓。 儘管曹操的軍隊一直在追趕他,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對待人民並帶著他們一起逃亡,這使人民感到了他的仁慈。 在徐州,陶謙患了重病。 他覺得自己不應該趁人之危,所以他拒絕下達命令攻打徐州。劉表讓荊州他也不要,龐統要他命令劉璋奪益州,他也是不想。 後人對劉備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晉朝史家習鑿齒就曾說:“雖然前輩處於危險之中,但他的信仰更加明朗,他不會面對危險而迷失方向,這樣的氣魄足以感動三軍”

可以看出,劉備的慷慨大義確實收買了不少人心,使人們死心塌地、甘願投奔他,得到了認可。 畢竟,劉備甚至利用自己的仁義感化了,來刺殺他的刺客。 這種技巧使人們不得不佩服,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計算三國時期哪個陣營的叛徒最多時,統計結果令人驚訝。 在曹,孫,劉這三個家族中,劉備的叛徒最多。

三國中最得人心:最仁愛的君主,但是為什麼背叛他人還有那麼多?

對於叛徒來說,主要有以下兩種人。 一個是背叛自己的營地並採取敵對行動的人,例如後來的鐘會;另一個是投到敵對一方的人,例如孟達。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無論是自願投降還是強迫,只要執行了這兩種行為,它們就被視為叛徒。

我們必須知道,當時是東漢末年,漢朝是世界上最重節義的王朝,所以忠實的人民受到欽佩,但是放棄節義而成為叛徒常常意味著喪失人格和信譽,很可能會引來眾人鄙視,這一點,比較典型的就是于禁,在關羽淹沒了七軍之後投降了。 儘管于禁是為了使他計程車兵們活著,不得不投降了關羽,並用他的名節換來了成千上萬士兵的生命。 但是當時的社會並不關心這些原因,也沒有考慮到你的壓力。 當時,曹操得知自己五個好將軍之一的于禁已向蜀漢投降。 他情緒激動了很久,認為于禁已經在他的軍中三十年了,沒想到面對危機,他不如投降的龐德將軍。 後來,手下回到曹魏,沒有再獲得重用。 最後,他被羞辱,抑鬱而終。

三國中最得人心:最仁愛的君主,但是為什麼背叛他人還有那麼多?

就叛徒而言,三個勢力陣營都有,但蜀漢最多。 襄樊第一次大戰後,在東吳避難的糜芳和傅士仁,就投靠了曹魏的孟達;在夷陵避難的黃權,向東吳投降,在投降後甚至位居東吳九卿之一 。更有劉備派兵攻擊吳國之前,殺了張飛的範強與張達等等。 可以說,這些人中不僅有皇室親戚,而且還有許多的高階將領。 儘管這些人投降時可能面臨一些窘境,但是絕對沒有到了要投降的地步;即便這樣,這些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這表明並非所有人都不願意。 由於劉備善於慷慨解囊,使人感到欣慰,為什麼將軍在忠誠度方面是三大陣營中最差的?

三國中最得人心:最仁愛的君主,但是為什麼背叛他人還有那麼多?

其實最重要的是劉備。 劉備非常善於吸引人們的心,但在管理人員方面似乎並不那麼優秀。 孟達加入曹魏時,孟氏家族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黃權加入了曹魏。 黃權的家人不但沒有受到影響,他的兒子黃崇還成了蜀漢的尚書郎。 劉備的小舅子糜芳投降了,糜竺“面縛請罪”。 劉備不僅沒有懲罰,還像以前一樣對待糜家。 這樣對待投降者的家人,他的下屬會擔心什麼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唄, 無論如何,沒有後顧之憂、不會有啥嚴重的後果。

對於跟隨他與世界搏鬥的將領來說,劉備的矯正也許並不殘酷,這使得跟隨他的人肆無忌憚,最後在蜀漢中出現了許多叛徒。 當然,在劉備發家之前,他是一個叛逆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手下似乎可以製造出如此多的叛徒,似乎有一點繼承的含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