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順治通寶為什麼能快速行通天下?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伴隨而來的是不同王朝之間的貨幣戰爭,儘管當時的南明朝廷節節敗退,儘管市面流通的崇禎通寶劣質不堪,但文瀚樂拍發現順治通寶的流通普及速度實在太快了,難道僅僅是因為順治通寶顏值更高?背後的清軍戰鬥力更強?

清朝初年,順治通寶為什麼能快速行通天下?

在翻看相關歷史文件之後,文瀚樂拍簡單推測出了三方面的原因:

不斷增重的銅錢

如同金銀一樣,我國古代銅錢具有購買力的根源,在於銅錢本身的銅料,而並非是銅錢上的面值。當出現錢荒,銅錢非常值錢,購買力旺盛的時候,很多商人就會選擇熔化銅器私鑄銅錢,當銅錢存世量巨大,價格非常便宜的時候,商人們就會選擇熔化銅錢去鑄造更加值錢的銅器。

以前,每當到了王朝衰微的時候,透過發行更多的減重、劣質銅錢,減少用銅量,獲取更多財富,就成了封建政權掠奪百姓財富的手段。而順治通寶卻恰恰相反,透過不斷增重的方式,提升百姓對這種銅錢進行持有和儲藏的興趣。

清朝初年1斤的重量約為595克,順治元年的順治通寶法定重量為1錢,也就是3。72克左右,然後很快就提升至一錢二分、一錢二分五,直到史無前例的一錢四分,約5。2克,使順治通寶成為了有史以來的重量最高的小平錢。不斷提高的重量,意味著鑄造成本的提升,這也在無形中,打壓排擠了南明王朝的銅錢,為順治通寶的流通鋪平了道路。

畢竟,兩種銅錢購買力相同的時候,百姓們都樂於先把糟心的崇禎通寶錢花出去,留下高顏值、厚重的錢。

清朝初年,順治通寶為什麼能快速行通天下?

可控的白銀信仰

自古以來,金銀都是價值很高的貴金屬,但流通範圍僅僅侷限於權貴和富商之間,普通百姓生平很難遇到。明朝中後期開始,白銀的大量湧入,讓普通百姓也能在日常生活是使用白銀作為貨幣,萬曆時期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正式確立了銀本位制度。從小說《水滸傳》中白銀的出場頻率,就能看到當時明朝百姓心目中,白銀的普及度和地位。

但這又引出了新的問題,白銀與銅錢之間怎樣換算呢?

清朝初年,順治通寶為什麼能快速行通天下?

明末亂世,缺乏強有力的朝廷,發行銅錢的背後缺乏強大軍隊的保障,信譽直線下降,而順治通寶的出現與普及,及時緩解了民眾們的焦慮。銀錢雙軌制度的保障以及清朝軍隊強大的戰鬥力,都有效保障了順治通寶的順利推行。

清軍入關的時候,也就是順治二年,當時的制錢與白銀之間的兌換價格是七文準銀一分,也就是一兩銀子可以兌換700枚順治通寶,而到了順治四年的時候,調整為每十文準銀一分,也就是一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枚順治通寶,並以這個兌換標準“永為定例”強制推行。

這種明確銀錢自由兌換的方式,在提升信譽度的同時,加速了順治通寶的普及度,隨著白銀的流通逐漸通行全國。

清朝初年,順治通寶為什麼能快速行通天下?

有效的回收銷燬

鑄造發行全新貨幣的同時,及時有效地進行回收和銷燬非常有必要,如果新錢舊錢並行,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當時的清朝朝廷為後世做出了榜樣。

比如在順治十四年鑄造發行滿文式(順治四式)的時候,由於這種銅錢的重量更高一些,與以前的順治通寶仿古式、順治通寶單漢字式、順治通寶一釐式的差距非常大。朝廷就透過法律廢止舊錢,同時限定時間對舊錢進行回收。

後來朝廷發現順治通寶普及度非常高,滿文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又透過延長一釐式的使用期限來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轉,整個過程中避免了順治通寶購買力出現大幅的變化,有效穩定了幣值。

所以如今古錢幣圈子中,會發現順治通寶仿古式、單漢字式、一釐式銅錢的存世量,要明顯少於後來的順治通寶滿文式、滿漢文式,而且順治一二三式的銅錢,也大多為生坑或至少被長期掩埋過,傳世的版本相對較少。

清朝初年,順治通寶為什麼能快速行通天下?

新王朝鑄造發行銅錢,然後廣泛流通,這背後不僅僅需要強大的軍隊作為保障,銅錢本身的質量也需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才行,文瀚樂拍看到順治通寶在保持較高顏值的同時,透過一系列貨幣政策的調整,使新的銅錢更加符合市場的經濟規律,不斷提升在百姓心中的信譽。因而伴隨著清軍的統一步伐,順治通寶快速普及全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