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引言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賦》不僅塑造了一個雄偉壯麗的宮殿,也介紹了秦始皇陵所在,驪山的走向。作為中國最神秘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雖然已經被確定所在,卻依舊沒有人敢發掘。歷史上無論哪一部史書,對秦始皇陵都讚不絕口,不可否認這是我國最精緻也是最危險的帝王陵墓,當然其中的奇珍異寶也數不勝數。

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阻止考古學家發掘腳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們口口相傳的水銀江河,還有其中的機關暗道,以及現如今的文物儲存技術不到位等等,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原因,最關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其實只要仔細看看衛星雲圖就知道了。

一、文物保護技術

很多人都知道,我國的文物保護技術已經是世界前列,但是卻依舊並不到位。從建國以來許多文物出土就灰飛煙滅的現象不在少數,著名的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在幾分鐘內暗沉脆裂,同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新鮮藕片,剛剛接觸空氣就化成灰燼。這讓我國研究農作物發展史的機會轉瞬即逝,定陵文物悲劇事件就更不用說了。

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以竹簡文物為例,剛剛出土的竹簡其實和人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是下圖的樣子。古墓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因此文物得以妥善的儲存,一旦開啟,就會瞬間脫水,空氣的湧入也會加速文物氧化,因此現在很多珍貴的竹簡都是真空保管。不難想象秦始皇陵中一定有大量竹簡,這是記錄秦朝歷史的重要證明,如果沒有良好的保護技術,那麼這些竹簡自皇陵開啟時就會化作灰飛。

二、內藏水銀暗器

《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記載為:“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皇陵中不僅有許多能工巧匠製作的機弩暗器,還有大量的水銀。這些暗器非常危險,有靠近的人就會被洞穿,而秦始皇地宮中還有大量水銀灌輸的江河大海,以此來模擬山川河流。

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所謂“水銀”就是液態汞,這是一種重金屬,一旦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開採,必然會造成重金屬中毒,到時候不僅是科考隊全員喪生,就連驪山所在的臨潼區都會淪為重金屬中毒的危險地帶。這些水銀就成為了考古隊無法逾越的障礙,也是守衛秦始皇陵最後的壁壘。

三、佔地面積巨大

如果從衛星雲圖來看秦始皇陵就會發現其佔地面積究竟有多大,陵園的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封土高約115米,內外兩座城垣,分別周長3840米和6210米。用這些數字來表達可能不太直觀,筆者用一個對比就可以很就簡單的表達出秦始皇陵的大小。

故宮是我國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而秦始皇陵相當於78個故宮大小!

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那麼如此巨大的皇陵會給發掘帶來怎樣的困難?這就和專業的考古方式有關,要想確保文物不被破壞,考古隊就必須在陵墓外搭建一個全包圍的屏障,確保二十四小時有固定的溫度溼度和各種條件。這種與自然環境隔離的屏障一般造價不菲,如果想要發掘秦始皇陵,勢必要搭建這樣一個屏障。那麼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挖走一座山,隨後在78個故宮個大小的皇陵上搭建全包圍保護屏障。

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這樣的工作不僅勞心費力還會花費大量的資金,簡單計算一下,面積為56。2平方公里,封土高75米,那麼山體的體積大約為14。2億立方米。那麼運送到10km外的總費用就高達568億元,這還沒有開採,光是運土就花費巨大。因此國家直到現在也沒有開採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為何至今沒人敢發掘?你仔細看看驪山衛星雲圖便知曉

結語

上世紀50年代,定陵地宮開啟的一瞬間,給專家學者帶來的並不是興奮和喜悅,而是痛心和後悔。因為保護技術的不到位,導致大量的文物被不可修復的破壞。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新上演,國家才會對帝王陵墓小心謹慎。而秦始皇陵又是我國帝王陵墓之首,因此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物件,也正是如此,千百年來沒有盜墓賊敢光顧的秦始皇陵至今都無人敢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