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本文節選自《“清”出於藍——清代滿族服飾的藍色情結及染藍方法》,作者為王業宏、劉劍、童永紀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成為清代統治者後不久便將藍色納入服飾制度體系,作為最重要的服飾色彩。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成為清代統治者後不久便將藍色納入服飾制度體系,作為最重要的服飾色彩。透過對清代檔案的研究,清代在藍染上技術十分成熟,存在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為古代技術復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清代尚藍的心理根源:入關前的服飾使用

清代滿族發跡於中國東北,經濟比較落後。建立政權之初,服裝面料基本以毛皮和“毛青布”為主。入關後,滿族採用了很多明代舊制,但服飾制度是比較特殊的一例。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等級森嚴,清代滿族統治者雖然也沿用了黃色這一代表皇權古制,但同時也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飾傳統,特別表現在對藍色的使用上,無論從制度規定還是制度以外的個人喜好,藍色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石青緞銀鼠皮行服褂

滿族入關前生活在中國北方邊陲,冬季非常寒冷。滿族人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以“毛青布”和毛皮為主要服飾面料,大毛青布、小毛青布在滿族人的衣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建立後金政權以後,滿族人開始發展紡織業,自己織布,並透過貿易、戰爭等手段獲得一些絲綢,服飾面料逐漸向多樣化過渡,“毛青布”的地位逐漸降低,到了順治時期,成為末等人的穿著級別以及平民服飾材料。

根據《天工開物》記載,“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所以毛青布是一種深青色的棉布,在檔案中間還有“佛頭青布”的記載,根據《揚州畫舫錄》卷一記載“佛頭青即深青”,所以毛青和佛頭青都指深青色。另外,資料統計中還發現,毛青布和佛頭青布交替出現但無同時出現的情況,因此它們很可能是同一型別紡織品的不同稱謂。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以上分析表明,滿族人在入關前使用的紡織品主要為“毛青布”即一種深青色的土布,深青屬於藍色系。因此,藍色是早期滿族人服飾的主要色彩,是由地理、經濟等條件制約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民族習俗,這種習俗沉澱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結構,為人關後在服飾及裝飾上的審美選擇提供了前提。

清代尚藍的服飾表現:入關後的服制地位

順治時期的檔案及五朝《大清會典》中的一些記載揭示了滿族人服飾的主要面料、用色及獨特的穿著方式。滿族人沒有繼承歷代的禮服形式,而是採用本民族的穿著袍褂式習慣,即以右衽大襟的袍為主要外衣,天冷時外面加一件對襟的褂,無論何種正式場合,都以此為標準。

褂的顏色規定

在清入關之初,服飾制度並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褂的面料起初以“毛青布”和毛皮為主,後來滿族人統治中原,直接管理了明朝的皇家織造局,並使用了明末的織造技術和裝飾方法。

隨著服飾制度的完善,褂的顏色也逐漸固定下來。雖然康熙朝還未有文字表明褂的用色規定,但從藏品來看康熙朝的褂主要為青、藍色。乾隆朝《大清會典》中對於褂的顏色有了明確的規定,即無論身份地位,服飾型別均使用青色。如皇帝“袞服色用青”,皇后禮服、吉服褂“表衣色用青”,官員補服均用青色等等。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常服袍

從人關後服飾制度的完善可以肯定,滿族人在服飾的裝飾上最終按照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形成了服飾的色彩風格。無論是等級高的禮服褂,還是次級的吉服褂、常服褂、補服褂,顏色均以石青為主。這種用色的體制一直沿續到清末,而這種青色為正式服色的心理影響更為深遠。

朝服的顏色規定

清代男朝服和女朝服形制不同,男朝服只有一件朝袍,女朝服有三件,穿著時從外到內分別是朝褂、朝袍、朝裙。

男朝服中皇帝的朝服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用於祭祀,一種用於朝會。皇帝祭祀的朝服有四種顏色,即青、黃、玉色、紅色。其中南郊祈谷用青色,西郊祭月用玉色,玉色為一種淺藍色。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藍色緙絲雲龍紋單朝袍,清乾隆(乾隆皇帝在南郊祈谷、雩祭場合時所穿用)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月白緙絲雲龍紋單朝袍,清乾隆(月白色朝袍為皇帝秋分祭月時所穿的禮服)

除皇帝外其他男性貴族或官員,用於朝會的朝服,皇室中地位極高的成員一般使用黃色系作為身份象徵,宗室封爵者“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曾賜金黃者,亦得用之”;民公至四品“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四品以下官員可穿朝服的“色用石青”;資格上不能穿朝服的人所穿的公服、祭服等也主要以青、藍色為主。

女朝服中朝褂均用石青。女朝袍的規定與男朝服類似,皇室重要成員一般使用黃色系,貝勒夫人以下“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朝裙除紋飾有所區別之外,無論尊卑均是上紅下石青。而朝裙在穿著時,下襬一般會露出。

從以上對清代重要禮服中朝服色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黃色(系)為皇族專用,其餘人均以使用青或藍色為主,以上可見藍色在清代服飾體制中的重要地位,這說明藍色是一種基色,是民族傳統的一種象徵。

袍的顏色規定

在清代的服飾制度中,袍主要分為吉服袍、行服袍和常服袍。

吉服袍主要包括帝后的龍袍,吉慶節日的應景袍,皇族和官員的蟒袍。這種袍子一般是彩織或彩繡的,十分華麗,皇帝、皇后至郡王福晉可以使用黃色,親王以下“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行服袍

行服袍屬男子服飾,形制與袍在前襟有區別,為行圍方便,設計為缺襟樣式,即騎射時可能把前襟一部分卸下來。這種服飾的形制在會典中沒有明確規定。從傳世實物上看,藍色居多。

常服袍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時穿的服裝,會典中只對皇帝常服作出規定,其中常服袍“色及花文隨所御”,但皇帝常服的顏色並非隨所欲,內務府的織造檔案中記載了幾種固定的顏色,例如從乾隆至道光年間常服的顏色基本以藍、醬、駝、古銅等為主,間有墨色、油綠等,從織染局的檔案記載來看,藍色的用量是比較大的。

總之,清代等級較高的袍——吉服袍除了皇族可使用黃色之外,其餘也是以藍和青為主。黃色屬專用並非一定要使用,皇族是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不同時間、場合選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如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穿戴檔中記載,皇帝的龍袍就有黃、藍、醬、香四種顏色。在配色上,無論袍身什麼顏色,一般來說袍都是“領袖俱石青”,而且這種裝飾風格由來已久並形成制度。另外,袍、褂的裡子一般以月白色為主。這些細節也足見滿族人對藍色系的尊崇與喜愛。

清代尚藍的現實應用:染藍的種類與技術

中國古代的染料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礦物染料,一類是植物染料。由於前者的許多缺點,從秦漢起,逐漸被後者取代。植物染料可以染各種顏色,而能夠染藍的植物染料只有一種——靛青。不過能夠提取靛青的植物有不少,關於靛青的製取,古代文獻中多有提及,但是具體的染色方法卻鮮有記載,特別是染藍的染料配比更是幾無覓處。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青金石

靛青是還原染料,在清代採用的是生物發酵還原的方法。選用的還原劑有很多種,普遍使用的是米糠和酒糟,酒糟是酵母劑,而米糠是酵母培養基。所用的鹼劑主要是石灰(沿海地區一般用礪灰)。當靛青被還原成靛白隱色鹽後,就可以染色。根據所需的顏色,進行不同次數的浸染和氧化。

在《染作》中,有各種色系染色用料的記載,其中藍色系的配方約佔40%。藍色系的色名分別:月白,寶藍,紅青,石青和元青。

在涉及寶藍色的配方中,所有的織物都是先練後染。染寶藍,用的染料為靛青和大黃,染色助劑為鹼。紅青和元青染色都存在先染後煉和先煉後染兩種染色方式,而石青只有先染後煉一種方式。

據《染作》檔案,石青可以透過橡碗子和五倍子套染,黑礬媒染,再用杏仁油後整理來獲得元青;相應地,紅青應當也可以透過某種方法從石青再加工而得。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清代常服

清代官方和民間史料中藍色記載很多,這些顏色的名稱(以下簡稱色名)有些比較生動,如比喻和描述性的,有些則比較理性甚至難以理解。

織造局中的顏色定名比較嚴謹,比如青色就主要是石青、真青、元青等;藍色為石藍、砂藍、翠藍等。而民間的命名則顯得自由隨意,往往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來修飾顏色,如鴉青、蝦青、燕尾青,是動物的顏色;湖色、雪青、天藍是自然的顏色,還有用地名來命名從而表述當地的流行色的,比如沔陽青、淮(寧)藍、潮(州)藍等。

染色中耗費銀兩的多少也主要取決於靛青染料,所以根據染色時耗費銀兩的多少也可以判斷顏色的深淺,可確定青、藍、淺三類顏色依次變淺。

滿族對藍色情有獨鍾

常服袍

在清代,雖然宮廷用的藍色和民間用的藍色在品種和數量上不同,但是具體工藝流程是相同的。

清代對藍色的崇尚是一種習俗、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其一,靛青較易獲得和染色方法較容易掌握,是東北地區紡織品染色的主要方法,是一種自然選擇,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其二,少數民族對顏色有獨特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旗色為黃、白、紅、藍。

本文節選自《“清”出於藍——清代滿族服飾的藍色情結及染藍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