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裡面的鹹菜缸,實則價值不菲,可謂是件“憋屈”的國寶

國寶,國寶,國之珍寶,自當奉為“上賓”,得千萬人矚目崇拜。然而,並不是所有得國寶都能被人們發現它真正的價值,被人們珍藏愛之。這裡面都很多方面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悠久的歷史、紛繁的戰亂,讓有些寶貝流浪人間,被“不識貨”的人給“收藏”了,而淪落到這種地步的寶貝們自然是比較憋屈了。

它們有的被人們與一些贗品、劣質品放在一起,供來往的行人們挑選,有的是直接被人們遺落在房屋的某個角落,終日與灰塵為伴。當然,這不是最慘的,還有比它們的經歷還要悲慘的國寶。比如說,筆者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的這件國寶,它被人當做醃鹹菜的缸醃了三百多年,可以說是十分的委屈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寺廟裡面的鹹菜缸,實則價值不菲,可謂是件“憋屈”的國寶

這件醃鹹菜的“缸”其實是我國最早出土的大型玉雕——瀆山大玉海。它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的工匠製作出來的,原材料十分的珍稀。據說它所使用的玉石材料與“傳說中”的和氏璧一樣都是使用獨山玉來製造。

不過,它的外形可要比和氏璧大的多了,單重量就已經達到了七千多斤,高七十釐米,直徑在135到182釐米之間,用“龐然大物”來形容它一點都不為過。

寺廟裡面的鹹菜缸,實則價值不菲,可謂是件“憋屈”的國寶

不得不說,蒙古族這個遊牧民族還真的是很“豪”,他們製作出這件大型玉雕沒別的意思,只是為了在宴請群臣的時候作為盛酒的器皿,可以說是很有草原兒女的風情了。不過,這些蒙古人不“識貨”並不代表著其他人不識貨。

寺廟裡面的鹹菜缸,實則價值不菲,可謂是件“憋屈”的國寶

在當時,一些西方國家的傳教士到元朝朝拜,當他們看到瀆山大玉海的時候,驚豔不已。為了表達自己對於這件瀆山大玉海的崇拜與欣賞之情,特意用了拉丁文來記載它,文中的溢美之辭簡直就是撲面而來。後來,傳教士回到了西方,他的這份記錄也被翻譯成各種版本在西方各國流傳起來。一時之間,很多西方人對這件來自神秘的東方的寶貝十分的嚮往。

寺廟裡面的鹹菜缸,實則價值不菲,可謂是件“憋屈”的國寶

後來,元朝在自己的統治者的造作之下,氣數已盡,被明太祖朱元璋給推翻了,這件大型玉雕也流落到人間,無人知道它的蹤跡。很快,幾百年的時光過去,乾隆皇帝在微服私訪的時候遇到了瀆山大玉海,於是就把它帶到了皇宮。

寺廟裡面的鹹菜缸,實則價值不菲,可謂是件“憋屈”的國寶

不過,瀆山大玉海的好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就又因為兵荒馬亂流落出來了。這一次,“撿”到它的是一位寺廟裡的和尚。不知是它太倒黴還是寺廟裡正好就缺一個醃鹹菜的缸,這件國之珍寶就這樣被和尚隨意的拿來醃鹹菜了。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小和尚不識貨,畢竟這件大型玉雕“長”得實在是其貌不揚,一點都沒有價值連城的樣子,太接地氣兒了。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機遇才讓它躲過了其他國寶所經歷的磨難,如今它再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就是價值連城的國寶而不是醃鹹菜的罈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