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 廟號 廟號到底怎麼區分?

諡號,中國古代皇帝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惡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諡號 廟號 廟號到底怎麼區分?

諡號可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如漢光武帝、隋文帝,“光武”和“文”都是諡號。

諡號是從周開始的,《逸周書 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可以有諡號。

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清兩代就有5935人,佔總數的57%左右。

諡號 廟號 廟號到底怎麼區分?

廟號,皇帝除諡號外,大部分還有廟號,即死後在太廟接受子孫祭祀時追尊的名號。如唐高宗、宋神宗。廟號也有褒貶之意,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mo)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

一般來說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都是守成之君;仁宗、宣宗也是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也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而光宗、熹宗則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了。

年號,是皇帝用來紀年的稱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如康熙、乾隆。

諡號 廟號 廟號到底怎麼區分?

綜上所述總結如下:文獻中對於從漢到隋的皇帝,習慣上都用諡號相稱。自唐朝開始,廟號成為皇帝在文獻中最常用的代稱。對於清朝入關後的皇帝,習慣上多用年號相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