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雍正皇帝的性格比較孤僻,似乎總是獨來獨往,除了皇十三子胤祥外,與其他兄弟也不太親厚。加上雍正即位後,還清算了胤禩、胤禟等兄弟,這便讓很多人,給他貼上“冷血無情”的標籤。

那麼為何,雍正會養成這種孤僻的性格呢?這就與他的經歷有關了。許多人的關注點,都在雍正最後繼承了皇位,還有不少人,質疑他皇位得來不正。可真要說起他登基前的經歷,卻實在令人感嘆有些不容易。

或許你知道雍正最終繼承了皇位,也知道他即位後,清算了自己兄弟,更是知道他僅僅在位十三年便駕崩了。可或許你不知道的是,這位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皇帝,多年一來,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爹不疼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皇四子胤禛出生於永和宮,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無法令胤禛一出生,就獲得父親過多的關愛。加上當時清朝的大環境,還不允許后妃親自撫養自己的兒子,所以胤禛出生後,便交給了貴妃佟佳氏撫養,即後來的孝懿仁皇后。

眾所周知,從一開始,康熙就是打算傳位給胤礽的。胤礽生母是孝誠仁皇后,在生下他之後便難產去世,因此康熙十分看重這個嫡子,一心想要傳位給他。胤礽在滿週歲時,就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子。也就是說,只要康熙一天不廢太子,胤礽就是大清未來天子的不二人選。

康熙雖然也看重其他兒子的教育,但在他心中,誰都無法取代胤礽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性格本就內斂的胤禛,一開始便不怎麼受到父親的喜愛。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比如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因親征噶爾丹勝利,開始對兒子們進行冊封。其中皇長子和皇三子,都被冊封為郡王,可是已經年滿二十歲的胤禛,卻和弟弟們一樣,僅僅是被封為貝勒。

大臣們認為這樣不妥,便上書請求康熙,對年滿二十歲的皇子一視同仁,沒想到康熙卻說:“朕於阿哥等留心視之已久,四阿哥為人輕率,七阿哥賦性魯鈍,朕意已決,爾等勿得再請。異日視伊等奮勉再為加封,未始不可。”

也就是說,在康熙心中,胤禛為人輕率,而且之前康熙還評價過胤禛“喜怒不定”。更重要的是,康熙在解釋的時候,還特意提到皇七子。皇七子本身有殘疾,且為人魯鈍,將胤禛和他放在一起,可想而知胤禛聽後的感受。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娘不愛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原屬正黃旗包衣,後抬入正黃旗滿洲。康熙十四年,烏雅氏以宮女身份入宮,得到皇帝寵幸之後,於康熙十七年生下皇四子胤禛。不過前面已經說過了,烏雅氏並不能親自撫養兒子,所以胤禛交給時為貴妃,膝下僅有女兒沒有兒子的佟佳氏撫養。

接下來,就堪稱是烏雅氏的進階之路。生下胤禛後,她晉封為德嬪。接著生下皇六子胤祚(後來夭折),晉封為德妃,之後生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烏雅氏又生下皇十四子胤禵,此時後宮位分高的妃子,已經可以親自撫養皇子,因此胤禵是烏雅氏帶大的,母子二人感情深厚。

正因為如此,烏雅氏便一直支援胤禵繼位,甚至連她都覺得,胤禛最後能夠繼承皇位,都是透過不正當手段奪來的。所以雍正即位後,尊烏雅氏為皇太后,要為其上徽號“仁壽皇太后”,可烏雅氏卻堅持不肯接受。

而就在雍正即位不久,皇太后烏雅氏就生了重病。雍正關心母親病情,晝夜不離身邊,親自侍奉湯藥。只可惜,最終母親還是去世了。更令人惋惜的是,直到烏雅氏去世,母子二人之間的結,還是沒能開啟。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同母兄弟不支援

雍正身為皇帝的兒子,註定無法像百姓家的孩子一樣,可以對自己的父親傾述心事。母親也不支援和理解自己,所以有話也沒辦法和母親說。雖說有個同母兄弟,可這位兄弟不僅比自己小十歲,兄弟倆還沒能一直生活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在九子奪嫡中,胤禵非但沒有支援自己的同母哥哥胤禛,反而支援“人氣王”皇八子胤禩。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初次被廢,康熙正處於盛怒之中。沒想到這時候,群臣卻紛紛上書,建議其冊立胤禩為太子。康熙本就沒有完全放棄胤礽,又見大家就如此心急推舉胤禩,心中更是氣憤。

當康熙怒斥胤禩的時候,胤禵不顧自身安危跪求康熙說道:“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康熙一怒之下,就拔出佩刀要砍胤禵。結果作為胤禵同母哥哥的胤禛,卻並沒有站出來救自己的弟弟,反而是皇五子胤祺,跪抱著康熙求他息怒,這才救了胤禵一命。透過這件事,就足以證明兄弟二人之間的感情,連“塑膠情”都談不上。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孤獨的雍正

所以說,雍正的心事,無法與父親、母親、同母弟述說,雖說身邊有支援他的大臣,可為了掩飾好自己,雍正也無法對他們真正做到推心置腹。這裡筆者舉一個例子來證明。

雍正原本身邊有一個人叫戴鐸,在康熙第二次廢掉太子之後,戴鐸就寫了一封信給胤禛。信中是戴鐸為胤禛想的奪嫡計策,比如他建議胤禛,在面對康熙的時候要“不露其長”,在面對兄弟的時候要“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除此之外,戴鐸還提出胤禛應該做到“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最後,他還不忘反覆叮囑:“當此緊要之時,誠不容一刻放鬆也!否則稍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

其實透過戴鐸對雍正的建議,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後來雍正的確是這樣做的,並且奪嫡成功。說白了,戴鐸的這些建議,就是要雍正不露鋒芒,表現出對太子之位沒有野心的樣子。同時,上對康熙要既忠且孝,下對兄弟要親和友愛。

戴鐸字字珠璣,可以說每一個字,都說到雍正心裡去了。可最終戴鐸的結局是怎樣的呢?根據記載,雍正即位後,先將戴鐸發到年羹堯手下當差,後來以“貪汙”的罪名,將其處死了。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雍正對於自己奪嫡,早就有了成熟的計劃,且與戴鐸所建議的如出一轍。換句話說,戴鐸與雍正不謀而合,要是換做其他人,必定都會為遇到這樣一位知己,而感到開心。按理來說,雍正應該十分欣賞戴鐸,將來好好重用才是,為何卻將其處死呢?

其實,並不是戴鐸真的貪汙,而是雍正無法留下他。戴鐸的建議,確實一字一句都說到點子上,可正好與雍正心中所想不謀而合,這對他來說是相當危險的。這就好比曹操和楊修的關係,楊修很聰明,總是能猜中曹操的心意,可曹操還是把他殺了,就是因為楊修太出頭了。

這件事換到雍正和戴鐸身上也是一樣的,戴鐸雖不知雍正心中也是這樣謀劃的,可遲早會反應過來。雍正要奪嫡,就不能讓任何人知道自己的計劃,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份危險。萬一某天戴鐸經受不住誘惑,將計劃告訴了別人,這便壞了大事。

因此,雍正不僅無法將心裡話告訴戴鐸,他不可能說我就是這樣想的,反而只能回覆道:“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我若有此心,斷不如此行履也。”意思是你說得很好,可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爭奪什麼,所以你的建議對我是無用的。之後,他還不忘叮囑戴鐸,千萬不要將這件事到處說,這也就註定了戴鐸最終的結局。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孤獨終老”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反對筆者,說雍正身邊可是有個怡親王,二人雖不是同母所生,卻親如同母兄弟,怎麼能說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呢?那麼筆者不禁要問,雍正與怡親王之間,真的是無話不說嗎?

雍正與怡親王胤祥感情深厚,這點無可厚非。雍正對胤祥是絕對信任,所以他掌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胤祥,還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給了他。可即便兄弟二人之前再好,一旦有了“君臣”這一層關係,就註定無法像從前一樣了。

就好比每次胤祥辦成一件差事,雍正都要對他大加封賞,可作為臣子的胤祥,根本不可能做到心安理得去接受,於是他只能屢次回絕,除非實在推辭不掉。不僅如此,胤祥為了讓雍正放心,甚至主動請求囚禁自己的長子弘昌,讓年紀尚幼的兒子弘曉去承襲爵位。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可以看出,雖然雍正對胤祥關懷備至,可胤祥始終要求自己繃緊一根神經。也正是因為胤祥這樣做,才使得雍正對他愈發放心,才會有了所謂的“絕對信任”。

不過,比起其他人來說,雍正與胤祥之間,自然要親厚得多。拋開君臣的關係,私下裡也可以聊一些輕鬆的話題,這對雍正來說已經算是奢求了。但遺憾的是,這位唯一可以為他分憂的兄弟,卻在雍正八年就病逝了。

胤祥的去世,對雍正打擊巨大,他在胤祥靈柩前痛哭,表示:“怡親王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諸臣常服,宴會俱不必行。”

爹不疼娘不愛,同母兄弟不支援的雍正,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父親康熙去世,雍正繼承了皇位,接著生母烏雅氏去世,同母弟胤禵被他囚禁起來。雍正最寵愛的敦肅皇貴妃年氏,於雍正三年病逝,不久雍正清算了年氏的哥哥年羹堯。前面幾個兒子先後夭折,皇三子弘時則因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慎,被雍正削除宗籍,不久抑鬱而終。雍正八年,怡親王胤祥病逝。

如此一來,雍正才真正成為了“孤獨之人”,註定要“獨孤終老”。當然,這裡說的是內心孤獨,並不是說雍正身邊就沒人了。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一生勤勤懇懇的雍正帝,生命走到了盡頭。他透過十三年的努力,為兒子弘曆(即乾隆帝)留下一個國庫充盈、政局穩定、國力強盛的大清江山。不知在臨終前,雍正是否回首了自己的一生,又是否留有遺憾,而遺憾又是什麼呢?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雍正傳》《中國通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