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四百年:劉牢之進退失據恥辱而死,桓玄原形畢露天下失望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盪四百年》的第244篇

桓玄能夠如此輕易的擊敗司馬元顯,劉牢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然後,桓玄掌握大權後,第一個想要解決的就是他。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三月,桓玄以劉牢之為會稽內史。劉牢之心知肚明,對屬下道:“剛開始就來奪我的兵權,大禍要來了。”

此時,劉敬宣還在桓玄身邊,他向桓玄請求回去勸告劉牢之趕快上任,桓玄同意了。然而,回到劉牢之身邊後,他卻勸說劉牢之襲擊桓玄,劉牢之猶豫不決,只是將部眾移到班瀆駐紮。

這天,劉牢之私下裡問劉裕道:“現在,我們應當北上到廣陵和高雅之會合,一同發動部隊匡扶社稷,你能跟著我去嗎?”

劉裕回答道:“將軍擁有幾萬精兵時,對桓玄望風而降。現在,他剛剛得志,威震天下,朝野歸附,您要去廣陵,怎麼可能順利到達呢?我要解甲歸田回京口了。”明確拒絕了劉牢之。

不只是劉牢之,其他人也覺得大難臨頭。比如何無忌,也問劉裕道:“我該怎麼辦?”

劉裕道:“我看劉牢之難逃一死,你可以隨我回京口。如果桓玄遵守臣節,我和你應當為他做事;不然,我和你一起想辦法對付他。”

關鍵時刻,劉牢之和何無忌都在徵詢劉裕的意見,可見劉裕在他們心中的分量,而劉裕的回答一針見血、簡單幹脆。

於是,劉牢之將各級將領、僚屬全部集中到一起,商議據守長江以北來討伐桓玄。

參軍劉襲直言不諱道:“事之不可者莫大於反。將軍往年反王恭,近日反司馬元顯,今復反桓玄,一人三反,何以自立!”

話剛說完,劉襲轉身而去,其他的將佐官吏也一鬨而散。

劉牢之大為恐懼,連忙派劉敬宣去京口迎接家屬。然而,已經過了約定的日期,劉敬宣始終沒有返回。

劉牢之以為謀反的事情已洩,劉敬宣被桓玄所殺,率領現有的部下向北逃跑,抵達新洲時,他徹底崩潰,上吊自殺。

可嘆劉牢之一代名將,戰場上所向披靡,卻在面臨逆境時以如此不堪的方式結束一生,心智上的不成熟由此而可見一斑。

不久,劉敬宣匆匆趕回,他來不及痛哭,渡過長江逃往廣陵。

最後,還是曾經的將吏將劉牢之裝斂,並將棺木運回丹徒。桓玄下令劈開棺木,把劉牢之的腦袋砍了下來,又將屍體扔到街上示眾。

劉裕審時度勢,與何無忌一起暫時投靠了桓玄。他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桓玄不敢小視他,以他為撫軍中兵參軍。

隨後,桓玄辭去丞相及荊、江、徐三州刺史,改任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領豫州刺史,總百揆,以司馬德文為太宰。

得知劉牢之已死,司馬休之和高雅之也不敢在廣陵久留,和劉敬宣一起逃奔洛陽,將兒子兄弟送到後秦做人質,向後秦請求援助。

此時,姚興忙著和拓跋珪決戰,沒空搭理他們,只授予兵符印信,讓他們到關中去招募兵丁,招募到幾千人後又回到彭城駐守。

四月,桓玄前往姑孰駐紮,辭去錄尚書事。儘管不在建康,但朝廷的大政方針還是要向他請示,小事就由尚書令桓謙和卞範之決定。

自隆安元年以來,東晉接連不斷的發生天災人禍、動亂戰爭,百姓深以為苦,民心思定。

桓玄剛剛來到建康時,還能從大局出發,禮賢下士,建康的百姓非常高興,都希望能得到安定的生活環境。

然而,沒過不久,桓玄原形畢露,驕奢橫暴,放縱享樂,政令無常,朋黨競起,凌辱朝廷,皇家御用的車馬轎乘、供奉的食品用具等都隨意裁減,連司馬德宗也不免挨凍受餓,民眾大失所望。

這一年,三吳地區再度發生大饑荒,人口減少一半左右,其中會稽郡是十減三四,臨海、永嘉兩地人口則幾乎全部死亡。

且不說普通百姓,即使是富貴人家,也都穿著綾羅綢緞,懷裡抱著金玉,關起門來相互之間看著餓死。

對於這一切,桓玄漠不關心,在他眼裡,三吳是司馬氏的地盤,跟他有什麼關係?他只關心自己的大本營,荊楚一帶。

不僅罔故三吳餓殍遍野,桓玄還加緊了清除異己。

十月,桓玄殺死吳興太守高素、將軍竺謙之以及竺謙之的堂兄竺朗之、劉襲和劉襲的弟弟劉季武等北府舊將。

劉襲的哥哥冀州刺史劉軌邀請司馬休之、劉敬宣、高雅之等人一起佔據山陽,打算髮動軍隊進攻桓玄,失敗後退走。

隨後,將軍袁虔之、劉壽、高長慶、郭恭等人也趕來一起逃亡。他們先是準備投奔北魏,到了陳留以南便分為兩路:劉軌、司馬休之、劉敬宣等人投奔南燕,袁虔之、劉壽、高長慶、郭恭等人投奔後秦。

拓跋珪聽說司馬休之等人打算前來,非常高興。後來卻一個都沒來,覺得很奇怪,便讓兗州刺史長孫肥查訪原因。

經過查訪,長孫肥抓到了司馬休之等的隨從,詢問緣故,他們都道:“魏國聲威遠播,司馬休之等人本都打算來歸附。但聽說崔逞被殺的事後,又改變了主意,逃奔到其他地方去了。”

崔逞本是後燕大臣,出身清河崔氏,後燕敗後,拓跋珪將其任為尚書,總領三十六曹,後又升為御史中丞。

三年前,崔逞因言辭傲慢以及草擬文書不合心意,被拓跋珪賜死。崔逞之死,在當時是一件大事,使得南方士族不願投順北魏。

直到此刻,拓跋珪才深深懊悔當初的衝動之舉。從此以後,讀書人即使有什麼過錯,拓跋珪都予以寬容和優待,很少施以刑罰。

十二月,袁虔之等人抵達長安,姚興問道:“桓玄的才能謀略與他的父親桓溫相比孰優孰劣?他最後能不能成就大業?”

袁虔之道:“桓玄乘晉室衰微動亂,竊據宰相高位,為人多疑猜忌,刻薄殘忍,刑賞不公。以我看,遠不如他父親。他現在已經掌據朝中大權,看樣子一定要篡逆。如此一來,就給了別人剷除他的口實。”

姚興認為袁虔之說得很有道理,以他為廣州刺史。

這一幕,和戰國時期有些相似之處,有才之士在一個國家待不下去了,可以另尋明主。而為了爭霸中原,各國君主也非常厚待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