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明明沒有身份證,也沒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何不提前逃跑?

古代的社會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這要追溯到秦國商鞅變法的時代。先說一個和商鞅有關的故事,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商鞅也獲得了很多的封賞,這在客觀上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比如他實行的軍功授爵制,就造成很多舊貴族的不滿。

古代明明沒有身份證,也沒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何不提前逃跑?

商鞅的處境很危險,所以他每次出門都帶著幾十輛戰車,車上全是全副武裝、執戟操戈的戰士。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要傳位給商鞅,商鞅堅決推辭了,不久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繼位,這時候就有人對秦惠王說,功高震主的人要及時除掉,君主對身邊的人太親近就會惹來禍患,您一定要早下決斷不要後悔。

公子虔,這個商鞅的對頭趁機向秦惠王告發商鞅謀反,商鞅恰好在此時要告老還鄉,秦惠王於是下令捉拿商鞅。商鞅趕緊逃跑,逃到邊關準備投宿旅館,結果店主不認識商鞅,商鞅也沒有帶任何身份證明,店主對商鞅說,根據新法收留沒有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的。

商鞅仰天長嘆說,沒想到新法厲害到如此地步。沒辦法,商鞅逃回了自己的封地,抵抗秦軍,兵敗被捉,秦惠王下令對商鞅的屍體施以車裂之刑。

商鞅的故事後來成了一個成語叫“作法自斃”,商鞅死後,新法並沒有廢除。秦統一六國後這些法令就一代代傳下來了,而且更加嚴密精細。

商鞅是個秦國的大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結果,也沒有逃脫社會管理制度的約束,而且當時這些制度都是新法,實行的時間不長,還有不少漏洞,就這樣,商鞅都沒有跑掉,可見古代社會管理的嚴格。

古代明明沒有身份證,也沒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何不提前逃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在中央設立太尉主管全國治安,在郡設都尉、縣設縣尉,在鄉的下邊設立亭,十里為一亭,漢高祖劉邦就當過亭長。對居民的管理實行的是“什五制”,把老百姓十戶、五戶的編組管理,一十一五的民戶互相承擔監督和檢舉的義務,一人犯罪眾人承擔連帶責任。所以整個國家都被一張行政和治安相聯絡的大網嚴密覆蓋了。

周秦漢唐對城市的管理堅持封閉式管理,集市和街坊分離,民居不得朝著大街開門,而且宵禁制度極為嚴格。宋以後這些制度都有改變,但是為了適應新形勢,宋朝的城市管理以街道為單位,居民家門前立一塊牌子上面註明姓氏,人口數,以便核查。在城市每二百步駐有士兵,防火防盜,維持治安。古代的城門是按時開閉的,不到時間誰也出不去進不來。

而在古代能受到誅九族這樣恐怖刑罰的人,一般都是位高權重的人,這樣的人,始終是處在皇帝的嚴密關注之下,所以逃跑很難。他身邊的警衛,說是警衛實際上可能就是監視者。

再說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特務組織也隨之產生,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都負有監督官員的責任,一旦皇帝要對某個官員動手,他是根本跑不出這些特務組織的控制的。

古代明明沒有身份證,也沒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何不提前逃跑?

所以說,那些被皇帝誅九族的人,本身跑不掉,他的九族早就按照戶籍管理被登記造冊了——這是普遍的社會管理制度,很可能已經被編入某個居民組了,想逃跑根本沒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