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自長江逆流而上,經漢口,過三峽,便來到了四川。

從樂山向北數十里之外,到達一個物產富饒的小鎮,這裡“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

這就是眉州眉山鎮,在這裡,提起三蘇,無人不曉,因為三蘇就是從這裡走出去,自此載入中國史冊,成為無數人追慕的物件。

父親蘇洵,生有二子,長子蘇軾,次子蘇轍,三人佔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

如果把唐宋八大家分成兩大家,那麼蘇洵一定是自成一家的那個。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為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沒有進士功名,也是唯一一個不在朝為高官的。

但是他的文章,卻讓同朝代的人皆贊。

煙雨迷離的大宋王朝,留給我們很多旖旎的夢境,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蘇洵以曲折的仕途釀成了一杯奮發的酒。

我們穿越世間風雨,溯洄宋時歲月,追尋他的軌跡,一起經歷浮沉,領會人生真意。

家國情

仕途是觸不到的夢

論大器晚成,沒人比蘇洵更典型。

蘇洵從小就不喜歡唸書,也不擅長“聲律記問之學”,但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考的就是韻文詩賦。

十八歲那年,蘇洵科舉考試落榜,他開始放飛自我。

在之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基本只做一件事,就是每天約朋友一起去遊山玩水,縱情于山水之間,附近的名山大川遍佈著他的足跡。

他曾經在自己的詩裡回憶說:

“少年喜奇蹟,落拓鞍馬間,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往還。”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他二十七歲。

人不能只行萬里路,還需要破萬卷書。

這一點,已經為官的哥哥蘇渙非常清楚,便有意點撥這個只知道玩樂的弟弟。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那一年,蘇洵的母親去世,他回家守孝。

守孝期間,二哥蘇渙對他說,三弟,你飽覽名山大川,都是我沒有看過的,你能不能用文章描繪這些名山大川,也讓我開開眼界。

聽聞哥哥的請求,蘇洵一下子紅了臉,這把他難住了,因為胸無點墨是無法描摹錦繡河山的。

也是從那時起,蘇洵開始發奮讀書。

《三字經》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這裡的“蘇老泉”指的就是蘇洵。

那麼從哪裡開始讀起呢?

哥哥蘇渙給了他一個方向,蘇渙對他說,聽長輩說我們眉山蘇家是從外地遷過來的,你走了那麼多地方,交了那麼多朋友,能不能在遊歷的過程中,遍訪長輩,梳理一下我們蘇家的脈絡?

於是,蘇洵就在遍訪名山大川的時候,給自己多加了一項任務:訪求先賢。

為了查詢歷代以來蘇氏的蹤跡,蘇洵不僅要訪求蘇家長輩,還要在古書中尋找蛛絲馬跡,由此他查閱《左傳》《戰國策》《史記》,遍讀諸史。

隨著他的第一個成果《蘇氏族譜》出爐,蘇洵也對讀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別看《蘇氏族譜》是哥哥為了引導弟弟佈置的一項“作業”。

但其實它非常有價值,自唐末以來,譜牒之學就因為戰亂幾乎斷絕,《蘇氏族譜》中譜例的建立,一直影響到明清時代。

此時的蘇洵,人生規劃和當時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一樣,以考試做官為目標。

但,蘇洵沒想到,科舉考試卻是他始終也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

自二十七歲到三十七歲,蘇洵至少參加了四次科舉考試,無一例外都落榜了。

他曾寫了一首打油詩: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與自己的兒子蘇軾這個考神比,蘇洵的仕途真是比登天還難。

從十八歲到三十七歲,蘇洵的“考齡”已經整整二十年,反覆落榜之後,他痛定思痛,做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不考了。

一段路,如果走了很久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換一個方向。

他人生的轉折點也由此開始。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放棄了科考,不代表放棄了學業。

當讀書不再為了考試,而是為思想而讀,人生便豁然開朗。

一天,蘇洵的書房忽然冒出黑煙,焦急的家人擁過去一看,竟然是蘇洵在焚燒自己的文稿。

他覺得自己曾經那些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寫的文章,根本不值得一讀,為了顯示自己與往日一刀兩斷的決心,他一把火燒了自己十多年寫的上千篇文章。

之後,蘇洵把自己關在書齋裡,五六年來,只讀書不落筆,他讀遍經史子集,當各種深刻的思想積澱成熟,就要奔湧而出的時候,才開始寫文章。

十餘年間,他創作了《六國論》等一大批流傳後世的經典政論文。

這時,那個應試學者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家蘇洵。

他的散文,充滿了力量,也充滿了深刻的思想。

坎坷行

箇中苦澀誰人能懂

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

蘇洵真正的伯樂,有兩個人,一個叫張方平,一個叫雷簡夫。

張方平當時是益州的知州,主管四川,這人是個天才,他看書看一遍就會背,過目成誦,堪稱宋代“最強大腦”。

這樣的人物,一般人無法入他的眼。

但是他第一次見蘇洵,卻連連稱讚。

因為他發現這個貌不驚人的人博聞強識,再讀到蘇洵的文章,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這樣評價蘇洵的文章:

“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

這些大家的優點綜合起來就是蘇洵的文章。

後來,張方平甚至在自己客廳裡專門設定了一個座位,只有蘇洵來,這個座位才能坐。

而蘇洵第二個伯樂雷簡夫對他的評價更高,說蘇洵有王佐之才,是可以做帝王師的。

這兩個人向當朝宰相韓琦以及當時的天下文壇盟主歐陽修推薦了蘇洵。

張方平對蘇洵說:遠方不足成君名,何不遊京師。

帶著對自己未來的期盼,也因自己的兩個兒子要赴京趕考,蘇洵陪子進京。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潛龍騰淵,飛龍在天,京城因為三蘇父子的到來,掀起了一股狂潮。

大家爭搶著看他們的文章,家家戶戶流傳他們的詩作,各方少年,紛紛仿效。

宰相韓琦常邀蘇洵為座上賓,對他非常尊重,極其器重。

蘇洵一日之內,身價百倍,名氣如日中天。

當時,如果不是進士出身,想要名滿天下,難以讓人信服,難於登天,可蘇洵做到了。

但是,蘇洵的內心卻愈發苦悶,因為當時的掌權者,對他都是一個態度:

禮之,待之,而不用之。

名氣不等於官職,蘇洵那顆學而優則仕的心,被蹂躪得粉碎。

沒多久,蘇洵的夫人突然去世,三蘇回到四川老家。

那一年十一月,在眉山的蘇洵突然接到中央給他的詔令,要他去舍人院考試。

但是人們沒想到,十二月初,蘇洵就給宋仁宗寫了一封回信,大意是:對不起,情領了,我不去。

也許是曾經的科舉考試給蘇洵留下了陰影,那時候的他,半夜三更在天寒地凍中,拿著乾糧等在東華門外。

等鑼敲響了,排著隊魚貫而入,看著考官們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寫下文字,對於他這樣的知識分子來說,每考一次,都覺得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也許是朝廷的“禮之,待之,而不用之”,讓他看到了官場的拖拉作風,看到了朝廷的不信任。

蘇洵有理由對科舉考試不滿,從18歲到37歲,他的青春,生命,理想都被這個制度折磨殆盡。

即便對科舉有怨氣,蘇洵還是在給仁宗皇帝的信中,提出了自己十大政治革新主張,以及對天下看法的深刻意見,向朝廷貢獻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他雖深處江湖之遠,卻心憂廟堂,無論朝廷如何對他,蘇洵那顆學而優則仕的心始終是滾燙的。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嘉佑五年,看到蘇洵不考試的決心,朝廷終於給了他一個官。

但是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蘇洵心裡只有苦澀。

給的這個官叫“秘書省試校書郎”,試官是一個見習官,不是正式的,而這個官的官階是九品,我們都聽說過“七品叫芝麻官”。

九品,比芝麻還小,低到不能再低的官。

那一年,蘇洵51歲。

第二年,因為朝廷要修《禮書》,將蘇洵改任霸州文安縣主簿,官階倒是升了——從八品,還不到八品。

這是蘇洵此生做到的最大官職,修完《禮書》,58歲的蘇洵溘然長逝。

浮塵間

失意裡的得意人生

不知道晚年的蘇洵有沒有感謝過自己仕途的不順。

但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那時的上帝對他關上了一扇門,卻打開了一扇窗。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刻,決定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沒有科舉的失意,也就沒有思想家蘇洵,沒有那些縱橫捭闔,氣勢磅礴的文章。

蘇洵的文章,常用排比,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他在文章《項籍論》中,把曹操劉備項羽一起做了一個比較,他說:

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終其身無成焉。

意思是項羽有奪取天下的才能,卻沒有謀略,曹操智商夠用了,卻沒有謀取天下的胸懷,情商不夠,劉備卻是情商極高,但智商沒跟上。

所以這三個人,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這段話縱橫而下,非常有力量。

不僅有說服力,蘇洵的文章也寫得巧妙且非常深刻。

他有一篇文章叫《管仲論》,講的是管仲臨終時,提醒齊桓公要提防三個奸臣:豎刁,易牙,開方。

結果應了管仲的話,齊桓公被這三個人迷惑,被囚禁在宮中無人問津,一代風雲人物最後竟然被餓死宮中,六十七天後屍體腐爛了才被人發現。

蘇洵對這件事怎麼評價的呢?

他說: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矣。

意思是,這三個人其實根本不足為慮,世間有的是這樣的小人。

管仲你作為大智大賢的人,臨終的時候應該從根源解決問題,為齊桓公推薦一個像你一樣可以支撐大業的人。

而不是讓齊桓公去提防幾個小人,有你這樣的人,小人自然不會得逞。

這就是蘇洵,眼光深刻,思慮深遠,出世的姿態,入世的精神。

蘇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沒有考科舉,也沒有師承,自學成才。

憑藉以一己之力,讓自己的文章能夠與先秦的孟子,漢代的劉向、賈誼、董仲舒的文章相抗衡,和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分庭抗禮。

上可以與先秦兩漢的大家相媲美,下可以與唐宋第一流的散文家相抗衡,並且開啟了大蘇和小蘇的大師之路。

可以說在文學發展史中,蘇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間的重要一環。

就憑這點,沒有進士功名,也沒有朝廷高官的蘇洵進入唐宋八大家,足以讓人信服。

二十七,始發奮,三十七,棄科舉,五十一,方九品。

在那個不安的時代,滿腹經綸的他,註定了要歷經坎坷;

在那個燦爛的時代,才華橫溢的他,譜寫出了傳世經典;

在那個壯闊的時代,深陷痛苦的他,才能領略人生真諦。

苦難的大宋,在辜負他的同時也成全了他。

任時光穿越千年,他依然在人們心中熠熠生輝。

作者

| 茶九,寫有價值的文,喝有年頭的酒。

圖片

| 《蘇東坡》劇照

音樂

| 《江南煙雨》

好書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