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第四戒“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如何理解?

滿清名臣曾國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究其本人而言實際上並非是一個天資卓越的官場奇才,相反曾國藩也自認為自己屬於資質比較駑鈍的那一類人。但是正是因為曾國藩知道自己天賦並不突出,所以就更加註意從失敗的教訓中汲取經驗。故而曾國藩一生留下了諸多的文稿傳世,大多記錄的便是其人生中的各種領悟及為人處世之道。

曾國藩第四戒“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如何理解?

而在這當中,比較著名的便是“曾國藩六戒”,而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六戒”中的第四戒!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直白:在進行事情的謀劃時,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少;而在進行利益分配的時候,一定不能獨佔而是要儘可能和大家分享。字面意思非常簡單,那麼其背後的含義有是什麼呢?

曾國藩第四戒“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如何理解?

首先,我們來說“謀可寡而不可眾”。

在事情的謀劃過程中,首先涉及到的一定是方方面面的利益關係。一件事做出來,必然不能保證所有人的利益都能夠得到保證,那麼在不同利益的驅使之下,不同的人想法就會不一樣。那麼事情在謀劃之初,如果參與的人過多,那麼大家勢必就都會想要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來主導事情的發展,但是各自需求又都不一樣,這樣意見就難以得到統一。這樣一來,事情就會陷入久拖不決的狀態當中,甚至是導致腹死胎中!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事情的謀劃本身而言是一個機密的事情。有句話叫“事密則成,事洩則敗”,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一旦參與謀劃事情的人數過多,人多嘴雜洩露的機會便大大的增加了。

那麼上述兩層原因實際上就傳遞出了一個道理:在事情的謀劃層面,一定要選擇利益趨同的核心人員來商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事情的謀劃方向與自己的意願基本一致,而且能夠極有效率的迅速商定,不被洩露。

曾國藩第四戒“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如何理解?

接下來,我們來說“利可共而不可獨”。

對於利益而言,所有人都會有追逐的慾望!所以,一旦有利可圖,所有人的目光焦點都會盯著這個地方。那麼在這個時候如何利用“利益”就成了一門很深的學問。

若是能夠做到利益的合理共享,那麼所有人就會為了利益形成合力去把事情辦成;但是如果利益不能得到共享,那麼力量就會分散,有的是出工不出力,有的甚至就會反過來形成事情推進的阻力,最終只能夠導致事情辦砸!

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劉邦和項羽!楚漢交鋒之時,劉邦將利益與大家共享,最終使得幾乎所有人都站到他的一邊,進而奪取了整個天下;楚霸王項羽其勢雖強,但卻因為事事都想獨佔利益,最終成了孤家寡人一個,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曾國藩第四戒“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如何理解?

綜合前面所述,實際上“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分別闡述了事情發展的兩個階段。在前期的謀劃階段,必須要選取利益趨同的核心人員,在後期利益分配階段,必須要儘可能的充分滿足團隊整體的利益訴求。只有做到了這兩點,才能透過一件又一件事情,從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在良性迴圈中不斷增強團隊的整體實力和凝聚力。

圖/來源於網路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