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我國目前總共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專屬於各自民族的獨特文化,比如傣族有自己的潑水節,苗族有自己的蘆笙舞,維吾爾族有“達甫”等等獨特的樂器,而幾十個這樣擁有璀璨文化的民族,就構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而在這個大家庭中,漢族依然是主體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民族融合演變,時至今日幾乎已經沒有了完全純正的漢族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漢人文化和相貌的追根溯源,從而瞭解中華民族民族融合的宏大程序和偉大歷史。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等中外學者的研究當中發現,純正的漢族人幾乎不會具備絡腮鬍這樣一個特徵。這是因為漢人本身生長在溫暖溼潤的中原地區,因為排汗散熱的緣需要,原本的體毛慢慢退化,成為世界人種當中體毛最少的民族之一。

而這也得到了目前的許多文物、壁畫和畫像的佐證。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漢族人基本還保持著純正的血統,雖然張騫通西域之後東西兩方已經開始了融合交流,但畢竟還是少數,因此在秦漢和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中原人的畫像,幾乎都是沒有絡腮鬍的。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而中國古代很早就已經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因此他們也不可能是剃去了絡腮鬍,因此絡腮鬍這個特徵,並不是漢人本身就具備的生理特徵,而是外來的。

那麼絡腮鬍這種生理性狀到底來源於哪裡呢?據斯坦福大學人類學系的研究,他們對世界各個種族的體毛覆蓋率和擁有絡腮鬍的人群比例進行了研究,發現白人比黃種人和黑人擁有更多的體毛,絡腮鬍也更加常見。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如果更加具體的話,絡腮鬍等體毛覆蓋率在各種族的排名依次是歐洲人(60%~80%),埃及人(52%左右),印度人(40%~50%),廓爾喀人(33%),而中國人則是不到10%了。

由此可見,後來漢人的絡腮鬍,很可能就是從這些民族中傳來的。漢武帝當年派遣衛青、霍去病兩名大將西征匈奴封狼居胥之後,漢武帝進一步設定了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穩定了下來,加上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東西,絲綢之路開始變得鼎盛,而後印度人、伊朗人等民族也就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了中原,開始跟中原的漢人融合,這就成為了中原人絡腮鬍的來由之一。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但此時的融合規模還比較小,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原分裂正是虛弱之時,外部民族就開始進入了中原之中,西方印度人、伊朗人跟漢人的融合也遠勝漢朝時期,在中原更是進一步有“五胡亂華”之象。

雖然說是五胡亂華,實際上進入中原的夷族無不在學習漢制和漢文化,慢慢融入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其中就包括了鮮卑族。根據《晉書》記載,鮮卑族人有一個明顯的生理特徵,就是有捲曲的金黃色鬍子絡腮鬍。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而鮮卑族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中原建立北魏統治的民族,當時北魏孝文帝執政的時候,就開始對華夏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學習,他命令所有鮮卑人改穿漢服,說漢語,死後甚至也不能葬回北方,而要葬在中原,更是要求鮮卑貴族跟漢人通婚,讓鮮卑族很快被漢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當中的一份子。

而同時,鮮卑族的絡腮鬍基因也就這樣留在了漢人之中,唐太宗李世民就具備一定的鮮卑血統,史料對唐太宗面貌的記載中,也說明唐太宗具有細密捲曲的鬍鬚,雖然不至於像絡腮鬍那樣“茂盛”,但跟當時的漢人還是頗有些分別的。

臉上有這個特徵的人,或不是純正漢人,而是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後裔

因此,現在沒有絡腮鬍的人可能並不是漢人,但擁有絡腮鬍一定不是純正的漢人。但是不是漢人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認同中華文化,身具中華文化的“基因”,那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至於瞭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民族融合史,是為了讓我們進一步瞭解華夏文化偉大的包容性,能夠成為鮮卑族等等民族都極其嚮往而學習的民族,足見我國文明之璀璨繁盛了。而我們,則應該保持自信,不負先祖,在以後創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