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的矛盾觀念,迷戀武力卻也敬重威望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十):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在十七年的歷史煙雲中,北洋廟堂留下的一直是一個“溫和”的形象。這種溫和的行事風格,源於王朝“當家人”的氣質,在他們留下的印記中,或多或少顯現著一種“士大夫”的背影。無論是擁有甲士數十萬的“大軍閥”,亦或是腹中詩書萬千重的“老翰林”,他們的性格中夾雜著迂腐與保守,同樣也流露出個性的坦然,以及情懷的鮮明。具體的表現就是對於武力的迷戀,以及對於威望的敬重。這種威望的形成,來源於“尊師重道”的傳統,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一種高處不勝寒的謙遜,錚錚個性表現出的則是對於道義的堅守。

北洋軍閥的矛盾觀念,迷戀武力卻也敬重威望

北洋軍閥對於武力的迷戀,體現在很多事情上,也產生了很多迷戀武力的強人。民國五年,袁項城的逆流而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因為對於麾下北洋軍實力的信任。在當時西南軍閥蠢蠢欲動的情況下,除了駐守京畿地區的兩個混成旅的北洋軍,在北洋一脈的地盤上,也雲集著十四個師,以及十五個混成旅的北洋軍,這些虎狼之師才是信心膨脹所在。民國七年,“一介文人”徐世昌走馬上任,閣臣之首靳雲鵬召開巡閱使會議,這場北洋軍閥在曹錕宅院裡召開的劃分地盤的重要集會,徐世昌直接連列席的機會都沒有。

北洋軍閥的矛盾觀念,迷戀武力卻也敬重威望

但是,王佔元這位曾經不入流的軍閥,因為躍居“兩湖巡閱使”以及麾下收攏數萬人馬,卻得以列席,著實露了一把臉。民國九年,段祺瑞之所以會與直係軍閥同室操戈,更多是因為麾下嫡系三個師的“參戰軍”已經編練而成,有了底氣後,自然對於北洋袍澤直係軍閥關於武力南征的掣肘,要有一個了斷。所以說一些北洋軍閥,雖然也懂得見招拆招的宦海遊戲,但是在骨子裡還是迷戀武力,奉行一切用武力說話。然而也有不同的情況,在論資排輩的時候,北洋軍閥也會更看重資歷,這裡的資歷是一直以來積累的威望,這種威望之所以能夠存在,來源於北洋軍閥對於道義的堅守。

北洋軍閥的矛盾觀念,迷戀武力卻也敬重威望

最終,不得不說北洋軍閥這種迷戀武力,卻也敬重威望的觀念,更能看出這些在歷史變局中弄潮角兒的掙扎與矛盾。就像徐世昌這位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的一介書生,之所以能坐上北洋廟堂的頭把交椅,自然是“徐相國”的威望。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吳佩孚一敗塗地,嫡系人馬損失殆盡,孤身南下後卻能振臂一呼即有群雄響應,十四省聯軍揮師北上,不僅報了一箭之仇,更嚇得敵手主動放出被羈押的直係軍閥“老帥”曹錕。所以北洋軍閥這種矛盾的觀念,也是這些人骨子裡殘存的最後計程車大夫背影,在矛盾的背後是一種艱難的轉變,以及那種禮義德行的本分在悄然褪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