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之前文章聊了下明朝皇帝的御膳,由於篇幅有限並沒有將每一位皇帝的飲食愛好都介紹到,今天呢便和大家說說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的飲食愛好。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崇禎皇帝一生節儉,甚至連龍袍有了破損都不捨得換新的,而是拿回後宮讓皇后打個補丁,但就是這樣節儉的有些過分的皇帝,卻十分喜歡吃燕窩羹,紫禁城是尚膳監經常要為其預備好燕窩羹,還要提前經過多位主人人員的品嚐,將味道拿捏的恰到好處再進獻給皇帝。

要知道燕窩可是和魚翅並列的高檔食材,其身價可不低,那麼生活節儉的崇禎,卻為何會縱容自己有這樣奢侈的愛好呢?解釋這個問題,還要從燕窩進入中國的歷史說起。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眾所周知,燕窩主要產自東南亞,是金絲雀築巢後留下的巢穴,經過採集、乾製後成為人們熟悉的燕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是不產燕窩的,這也是古代的食譜和醫術中看不到“燕窩”二字的原因。

而且單就營養價值而言,燕窩並沒有什麼特殊性,說到這裡,估計會有朋友拿宣傳資料中提到的,《本草綱目》關於燕窩的記載來說事,這其實是商家宣傳中玩的文字遊戲,因為就連寫就《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也不曉得燕窩有啥功效,這點稍後會解釋,我們先繼續瞭解燕窩傳入中國的歷史。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明朝永樂年間,伴隨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燕窩作為印度尼西亞地區的特產,連帶著食用方法被帶回了明朝。自此以後,燕窩便作為這些東南亞國家的特產,每年出口一定量到中國。

但這個時候的燕窩並沒有太高的地位,因為這東西本來就是印尼土著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開發”出來的另類食材,所以對於明朝人來說,燕窩與現如今的海帶紫菜差不多,都是沿海地區的一種特產而已,價格自然也比較親民。根據萬曆年間的關稅記載:

燕窩之稅銀,上等貨一百斤稅銀為一兩,中等貨七錢,下等貨兩錢。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要知道交易階段的燕窩已經是乾貨了,一百斤看著不重,但貨量卻很大,朝廷只收不到一兩的稅銀,其價格便可想而知了。明白了這樣的背景,我們便會理解為何崇尚節儉的崇禎皇帝會喜歡吃燕窩?

原因就是此時的燕窩價格並不貴,甚至還很親民。

改變燕窩命運的是一股勢力的出現——荷蘭人。大航海以後,歐洲人開始用堅船利炮爭奪殖民地,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人便趁機佔領了印度尼西亞(1596年),隨後於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其主要貿易物件便是中國。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當時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都是市面上的搶手貨,東印度公司只需要收購這些貨物轉手賣給歐美國家,便可以賺取鉅額差價。但當時的中國屬於典型的小農經濟,老百姓基本可以自給自足,這便意味著東印度公司很難將其他商品賣給中國人。

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在東印度公司雄厚財力的支援下,關於燕窩的商業宣傳就此展開。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為何要選燕窩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燕窩作為東南亞國家的特產,貨源便於壟斷,壟斷意味著暴利。

其次、燕窩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依舊很神秘,這就為後來的過度宣傳打下了基礎。

由此來看,荷蘭人的確要比後來的英國人有經驗,因為鴉片的技術門檻很低,雖然之前中國的種植面積非常小,但卻不影響後來居上,英國人想透過鴉片抵消貿易逆差的目的也就破產了。但燕窩也有自身侷限,那就是產量受限。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言歸正傳,在幾番成功的商業宣傳後,明朝不大受待見的燕窩開始走起了高階路線,“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甚至一度可以比肩黃金。

為了給燕窩披上養生聖品的外衣,商人們不惜花重金讓知名學者為燕窩背書,所以從清朝開始,一些如《本草綱目拾遺》(成書1765年)這樣的醫學著作中便開始出現關於燕窩的記載和描述,大都將其描述為養生聖品。

原來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1578年)與這本《本草綱目拾遺》完全就是兩本書,出版發行的時間差了近200年。但對於清朝時候的老百姓來說,二者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商家在宣傳時會故意避重就輕,只說出自《本草綱目》,“拾遺”二字就被主觀忽略掉了,讓讀到的人下意識地還以為是李時珍親自寫的這段描述。

不得不說,燕窩的華麗轉身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商業宣傳案例,以至於很多套路,時至今日依舊在用。

2020。12。08(午夜)

寧可衣服打補丁的崇禎皇帝,卻為何喜歡吃燕窩?這不能怪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