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問:誰是古代力氣最大的人?

答:李元霸。因為他能將兩隻各重400斤的大錘揮舞如飛。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問:誰是古代力氣最大的馬?

答:李元霸的馬。光兩柄錘就800斤了,再加上李元霸本人和盔甲、馬鞍的重量,負重1000斤還能衝鋒陷陣,這力氣也是沒誰了。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漢墓壁畫上的戰馬

以上的問答自然是玩笑,但看多了演義小說中牛x人物動輒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很多朋友會追問:冷兵器時代的戰馬,究竟能負重多少斤?戰馬,不是開玩笑的。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是王牌部隊,他們座下的戰馬也是百裡挑一的良馬。

戰馬不是輜重馬,對於負重能力不是第一要求,甚至不是第二第三第四。一匹能衝鋒陷陣能長途奔襲的戰馬,最主要的指標是以下幾個:

第一,體格健壯。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胸要寬,背要厚,臀要豐滿,骨骼要硬;第二,訓練有素。對騎手的指令要如臂使指,絕對不能耍性子,把騎手突然摔下馬;第三,膽子大。戰場上不怕噪聲、不怕刀槍、不怕衝撞;第四,耐操。絕對不能挑食,只吃黃豆不吃草。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蒙古騎兵擊潰歐洲重甲騎士

蒙古人為什麼能騎著矮小的蒙古馬縱橫天下,西方騎著高大阿拉伯馬的重甲騎士也不是對手。就是因為蒙古馬具備了以上四大要素,尤其是蒙古馬對寒冷氣候、簡陋食物超乎尋常的耐操能力。

至於負重,能承擔騎手(含盔甲、武器)的重量,平時能行軍,戰時能衝鋒,就足夠了。電影裡的冷兵器作戰,那種千軍萬馬奔騰不休的場面,現實中是罕見的,別說高速衝鋒了,就算普通行軍,考慮到氣候、地形、牧草的變化,騎兵每天能正常行軍40公里就不錯了。

如果需要長途奔襲,比如唐代李靖打突厥時使用的輕騎兵大範圍奔襲,根本不能多帶輜重,騎兵都是自備幾天的乾糧和簡易的毯子帳篷之類,馬的食物完全就地放牧解決。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中國古代最常見的軍用馬,主要是蒙古馬、河曲馬、西南馬,大宛馬這樣出自中亞的優良“天馬”很罕見。這些國產戰馬,一般負重200斤是沒問題的,300斤左右應該是極限,再重的話就別指望它戰場立功了,光喘氣跑不動了。

不過,古代不是有重甲騎兵嗎?人和馬披上厚重的鐵甲,不是一樣衝鋒嗎?重甲騎兵是南北朝時期發明馬鐙後出現的,人、馬披重甲,一般的弓弩根本射不透,戰場衝擊力極強,在冷兵器時代的確是大殺器。

想象一下,假設你是一個步兵,對面一排重甲騎兵列陣衝來,光是那鐵蹄踏地的震撼聲,就足以讓你心驚肉跳頓起逃命之念了。冷兵器時代,如果陣地平坦,一千重甲騎兵衝來,一萬個步兵分分鐘潰不成軍。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蒙古重騎兵

宋金遼西夏對峙時期,金國有“鐵浮屠”,西夏有“鐵鷂子”,都是重甲騎兵。就連以輕騎兵為主力的蒙古人,也有重甲騎兵。但重甲騎兵最大的不利在於:因為負重過載,只能在兩軍對壘的野戰中使用,遠距離包抄、遊擊、奔襲就指望不上了。

而且重騎兵對氣候、地形的依賴性極高,一馬平川的平原最佳,一旦到了河流沼澤、江南水鄉就容易抓瞎,下雨天也沒法出動,會陷馬蹄。至於攻城戰,重甲騎兵更是徹底靠邊站。

人、馬都披重甲的重騎兵,重量足以達到戰馬承受的極限,所以,重騎兵出場的時機非常重要,一定是大規模野戰的關鍵時候。因為只能保證短促的衝鋒,否則馬力不可能維持。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負載的重騎兵

正因為負重過載,導致機動性遠不能適應戰場需要,到了明清兩代,重騎兵就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在史書上經常看到一些使用超重兵器的名將。別提關羽,關羽82斤的青龍偃月刀只是演義杜撰,三國時代也沒有長柄大刀,歷史中關羽使的是槊。重量不詳。

比如五代名將王彥章。《資治通鑑》記載:“王彥章驍勇絕倫,每戰用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連環畫中的王彥章

明代勇將劉綎。《明史》記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龍大姐不排除王彥章和劉綎的馬,都是負重能力極強的良馬,但王彥章每戰用兩杆100斤鐵槍卻能不累死馬的真正奧秘,卻沒有點透。

最接近真實戰場的記載,是《舊五代書》描述五代猛將李存孝的這一段:“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連環畫中的李存孝

看明白了嗎?三匹馬,李存孝自騎一匹,僕從有兩匹備用馬!重鎧的李存孝必須不斷“陣中易騎”,才能挺身陷陣,萬人辟易。

其實這個道理金庸在《射鵰》和《天龍八部》中都點到了,遼國、金國、蒙古的騎兵為何厲害,因為他們作戰時基本每人兩匹馬,換著騎,這樣愛惜馬力的做法才是騎兵厲害的奧秘。

宋朝之所以不敵遊牧民族,就是吃虧在缺馬上:宋朝馬軍,有馬騎的十人中只有一二人,其餘都是弓弩手。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圖:韓幹《牧馬圖》

毫不誇張,冷兵器時代,戰馬就是騎兵的第二條命,給它硬馱上幾百斤重量無異自殺。至於“負重一千斤”,還能“日行千里”的李元霸坐騎:那不是戰馬,而是神獸。

古代戰爭中,最強的戰力一般就是騎兵,如果一個國家的軍隊不具備騎兵隊伍,只有等著捱打的份兒。戰馬作為騎兵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古代戰爭中,並不是所有的馬匹都能夠勝任軍馬一職。

其中馬匹質量最好的,就是產自高寒地區的戰馬。因此,古時候能夠培育合格戰馬的地區並不多,同時,還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培養馬匹,一塊水草豐美、地域廣闊的天然牧場更是必不可少。

如果真要拿戰馬與當今的社會的戰爭武器來做對比,它的價值可能與當下的一輛坦克不相上下。

冷兵器時代的鐵血戰馬,馱得了李元霸的800斤大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