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沒吸取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仍然封自己的兒子為王?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被封為皇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夭外,其餘二十三個兒子都被分封為王,而且成年後就藩。

漢朝曾發生七國之亂,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吸取這個歷史教訓,仍然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呢?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後不久與太子朱標在文樓聊天。

朱元璋為何沒吸取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仍然封自己的兒子為王?

朱元璋問朱標:最近跟儒臣學了些什麼?

朱標回答:昨天講的是漢朝七國之亂。

朱元璋於是接著問:七國之亂誰對誰錯?

朱標回答:錯在七國。

朱元璋認為講官的說法有失偏頗,對朱標說:漢景帝為太子時,“常投博局殺吳王世子”(《明太祖實錄》),激起他的怨氣,登基為帝后又聽信削藩的建議,輕率削藩,這才是導致七國之變發生的真正原因。

可能朱元璋未必真的這麼認為。

可能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了分封的打算。無論如何,從一個父親的角度,都希望自己的兒子之間能相親相愛、友好相處。

朱元璋為何沒吸取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仍然封自己的兒子為王?

當時朱標尚未成年,虛歲十四歲,其實未滿十三週歲。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朱元璋下詔定封建諸王國邑及官屬之制。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朱元璋定王府官制,王相府左右相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傳各一人,從二品,參軍府參軍一人,正五品,錄事二人,正七品,紀善一人,正七品,(《明太祖實錄》)。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正式實行分封,頒發詔書,封當時除太子朱標外的所有兒子為王,朱棣被封為燕王。

與漢朝的諸侯國不同,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並不掌管就藩地的土地和人口,既無權徵收賦稅,也無權任免地方官員,“是時諸王止建藩號,未曾裂土”(《明史·列傳·葉伯巨》)。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史稿》)。

這些藩王在很多方面更像是統兵在外的將領,而他們領兵出戰的後勤補給由地方官員負責或者由朝廷調撥。當然,藩王的地位、級別、待遇要高出很多。

朱元璋為何沒吸取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仍然封自己的兒子為王?

如果不實行分封,二十多個成年皇子全部留在京師,不可避免和朝中文武官員結交,甚至形成自己的勢力,萬一他們爭奪儲君之位,朱元璋春秋鼎盛時,自然沒人敢亂來。那麼朱元璋年邁時會不會有人攛掇皇子們爭儲呢?

唐初的玄武門之變,後來清聖祖康熙時的九子奪嫡,無不說明上述情況有可能發生。

朱元璋把兒子分封在各地,成年後便讓他們就藩,離開京師,遠離政治中心,儘量規避了皇子間的爭鬥。

經過多方面的權衡,朱元璋決定把都城定在南京。

可是對於蒙古殘餘勢力對北部邊境的侵擾,明朝很難從南京快速調遣兵力,及時響應,因此必須派重兵鎮守北方。

那麼,這些兵力由誰來統率呢?如果交給某些將領,時間一長,難保這些將領不會變成驕兵悍將,不受控制,危及皇權。

因此,朱元璋把兒子封到沿邊地區,由他們統領兵馬控制邊防要塞。

朱元璋為何沒吸取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仍然封自己的兒子為王?

秦王鎮守西安,晉王鎮守太原,燕王朱棣鎮守北平,齊王鎮守開平,代王鎮守大同、肅王鎮守甘州、寧王鎮守大寧、谷王鎮守北平宣府、遼王鎮守廣寧、慶王鎮守寧夏、韓王鎮守開原、沈王鎮守瀋陽、安王鎮守平涼。

而且,就算朱元璋不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也必然要封賞功臣,負責鎮守邊塞的藩王還可以起到節制勳貴武將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