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或許是受了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朋友都忽略了唐玄宗在遇到楊玉環之前的感情經歷。

實際上,李隆基在遇見楊貴妃之前,還曾寵愛過一位叫梅妃的女子。相傳,梅妃的容貌尚在玉環之上,恰似天宮仙女下凡。可惜的是,楊玉環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梅妃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致使梅妃成了李隆基生命中的過客,被棄置於冷宮,晚景淒涼。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那麼,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楊貴妃是多才多藝的美人,除了動人的容顏和妖嬈的身段外,還精擅胡舞,這才使李隆基移情別戀。透過查閱史料,筆者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梅妃非但不是花瓶,反而,是歷代后妃中罕見的才女。

她自幼飽讀詩書,九歲時便能背誦《詩經》中的經典段落,十四歲就能吟詩作對,時人常將其比作晉朝才女謝道韞。除了文采過人外,梅妃還精通各式各樣的樂器,對歌舞亦有涉獵,這一特長更使喜好音樂的李隆基對其寵愛備至。由此可見,梅妃在才藝方面遠勝楊玉環,外在因素並不是她失寵的原因。

史料中對於梅妃的記載極少,一句“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十分隱晦地向我們透露了梅妃的性格,或許,這才是是梅妃失寵的關鍵原因。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在這裡,我們且將梅妃放在一旁,看看楊玉環是如何獨得李隆基寵愛的。

所謂,“六宮粉黛無顏色”只是詩句中的描寫,想要一窺貴妃的魅力,還需從更直觀的畫像中入手。在後世畫家所繪的各種版本《出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後世畫家為了描繪貴妃的風姿不知耗費了多少筆墨。不論畫家們使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其筆下的貴妃幾乎都大同小異:楊玉環在華清池中清潔身體,隨後如出水芙蓉般浮出水面,在幾個丫鬟的攙扶下披上一件輕紗。

為什麼連出浴都需要下人的攙扶呢?

或許是因為畫家們想要表現“侍兒扶起嬌無力”這一特點。此時,嬌柔若無骨的玉環穿著鬆鬆垮垮的薄衫,彷彿多走一步就要摔倒在地,讓畫外的觀者忍不住想要鑽進畫卷中攙她一把。其實,“嬌柔”就是楊玉環的一大致勝法寶,李隆基身為一國之君,在人前人後風光無限,想必這樣的男人不會喜歡一個“女強人”。如此看來,“氣節若梅”的梅妃太過高傲,不如嬌柔的楊玉環惹人憐愛。她經常與強勢的李隆基針鋒相對,久而久之,兩人難免會發生摩擦,也難怪李隆基會移情別戀。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那麼,為何梅妃會心高氣傲呢?

相傳,梅妃所在的江氏是閩地望族,梅妃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當時的大唐雖然開放,但儒術已在中國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所以,“無才之女”受歡迎的程度遠超才女。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時人希望從無才女人的身上獲取畸形的優越感,因此,梅妃的才學和見識反倒成了她得寵的“絆腳石”。

梅妃入宮前,李隆基最喜歡的武惠妃已香消玉殞。史料中並無關於武惠妃才學的記載,從她陷害大臣排除異己的做法來看武惠妃是個非常淺薄的女人。此時的唐玄宗深愛武惠妃,所以,縱容了她的種種出格舉動。武惠妃過世後,唐玄宗陷入喪妻之痛中無法自拔,終日鬱鬱寡歡,被身邊的小人鑽了空子。高力士為了討好李隆基,上表勸皇帝在民間展開選秀。

李隆基選秀的初衷又是什麼呢?不過是想找個女子作武惠妃的替代品罷了。

就這樣,梅妃走進李隆基的視線,前文我們提到梅妃的容貌堪比天人,自然會在眾多秀女中脫穎而出。李隆基與梅妃接觸了一段時間,從她的身上發現了許多不同於武惠妃的特質,這個女人才貌雙絕,她與“文藝青年”李隆基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所以,兩人在一起時自是如膠似漆,李隆基很快便走出了武惠妃去世的陰霾。李隆基是個重視感情的人,他不但對女子用情極深,對自己的兄弟亦是如此。

唐玄宗登基之初,經常與宋王成器、申王成義、歧王範、薛王叢四位本家兄弟飲宴,飲到酣處索性與兄弟們同寢。兄弟五人不但情深義重,他們的喜好也大體相同,李隆基在宮殿中擺下五個帷帳,與兄弟們盤坐其中,談天論地,從詩賦聊到音律,相處的非常融洽。李隆基將梅妃召入後宮後,迫不及待地想將這個才女引薦給自己的兄弟們,於是,他在飲宴中請出梅妃,讓她吹奏白玉笛助興。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一時間,梅妃的笛聲繞樑,五個兄弟聽得如痴如醉。隨後,李隆基又派人取出自己珍藏的美酒,款待諸王。梅妃端著酒具向眾人敬酒,薛王酒量不濟,已喝得東倒西歪,恍然間,從桌下伸出腳勾住梅妃的纖纖玉足,神魂顛倒。梅妃頗識大體,不想讓眾人難看,便不動聲色地掙脫,隨後,跑回自己的寢宮中不再出來。唐玄宗不明就裡,問左右:“梅妃為何不告而別?”

宮女們答道:“娘娘鞋子上的玉珠脫落,待回宮重整珠鞋後就來。”過了好一會,仍不見梅妃返回,李隆基心下起疑,派人催促梅妃儘快回到殿上,誰知梅妃竟以腹痛為由,拒絕出席。失去美人坐陪,李隆基失去了飲宴的心思,眾人寒暄幾句早早散場。第二天一早,薛王醒了酒,想起昨天的失禮行為後面如土色,生怕梅妃會在李隆基面前告狀,自己小命不保。

於是,薛王負荊請罪,跑到李隆基面前磕頭說道:“承蒙皇兄賜下飲宴,我酒量不佳,醉酒後誤觸皇嫂的珠鞋,這雖是無心之舉,但終究釀成大禍,請皇兄懲罰我。”李隆基聽罷,頓時想通了昨日飲宴時梅妃不辭而別的原因,但是,薛王是李隆基的兄弟,李隆基亦不想與他翻臉,便大度地說道:“既然是無心之舉,朕自然不會追究。”此件事了,唐玄宗來到後宮想要試探梅妃。

梅妃深明大義,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緣故破壞皇上與諸王的兄弟情,於是,仍竭力否認。李隆基見梅妃一心想著皇家骨肉之情,竟甘願受辱息事寧人,對這個女人愈發寵愛。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可惜的是,梅妃的“深明大義”恰恰成了她失寵的最大原因。

眾所周知,楊玉環與李隆基之間的愛情是有違倫常的,在楊玉環入宮之前已被李隆基的兒子壽王娶作王妃,李隆基強幸玉環之舉無疑是“扒灰”,難免會受千夫所指。梅妃聽說這件事後,怒不可遏,當即寫下一首《樓東賦》,希望李隆基能夠回頭:

“玉鑑塵生,鳳奩香殄。懶蟬鬢之巧梳,閒縷衣之輕緣。苦寂寞於蕙宮,但凝思乎蘭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況乃花心颺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

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宴,陪從宸旒。奏舞鸞之妙曲,乘畫鷁[yì]之仙舟。君情繾綣,深敘綢繆。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無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乎幽宮。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朧。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屬悉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可惜的是,李隆基沉浸在與楊玉環的淫樂中無法自拔,況且,梅妃的諷詩已觸動了他的敏感神經,所以,梅妃自然遭到了冷落。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自李隆基寵幸楊玉環後,不再勵精圖治,反而,展現出種種怠政的跡象。識大體的梅妃不遺餘力地勸說李隆基,但擅長撒嬌的楊玉環時常在皇帝耳邊吹“枕邊風”,在她的曲解下梅妃的好言相勸全都成了逆耳的惡語。而梅妃一再揭李隆基的傷疤亦使皇帝惱羞成怒,李隆基終於一紙詔書將梅妃打入冷宮。不過,若說梅妃就此失寵,倒也不盡然。畢竟,此女除了性格剛烈以外,不論相貌才學均勝楊玉環一籌。

所以說,李隆基雖厭惡她的高尚氣節,但又時常想起兩人在一起無話不談的日子,陷入深深的矛盾中。這年梅花盛開,趁著楊玉環回孃家探親,李隆基便派出貼身的小太監,打著聽戲的幌子請梅妃前往翠華西閣相見。誰知楊玉環聽說這件事後,第一時間闖入翠華西閣打算“捉姦”,嚇得李隆基只能抱著梅妃躲進夾牆中。後來,楊玉環揪出二人,面色不善,李隆基只能將梅妃送走了。

再後來,李隆基思念梅妃,便命人把外國使節進貢的一斛珍珠送給梅妃。梅妃回詩《謝賜珍珠》,不受: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我很久沒有畫我的柳葉眉了,面上的殘妝和著眼淚打溼了我的紅綃衣。我自是很久沒有梳洗過了,你也不必送一斛珍珠來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皇帝看完詩,指示樂府為這首詩譜一個新曲子,取名《一斛珠》,並且,又差人將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金釵送去給梅妃,梅妃問使者道:“陛下打定主意要拋棄我了?”使者答道:“陛下並未拋棄娘娘,只是害怕太真撒潑。”梅妃傷心地說道:“為了不讓那個胖丫頭吃醋,陛下竟如此疏離我,這與拋棄我何異?”楊玉環對這件事耿耿於懷,覺得李隆基背棄了自己,於是,躲在後宮中一杯接著一杯地借酒澆愁。

酒過三巡後,楊玉環越想越氣,她本是善妒媚浪的女人,怎會容忍自己的男人臨幸其他后妃呢?楊玉環一氣之下,叫來兩個太監,與二人做“求歡狀”,放浪形骸。後人將這一歷史事件改編成經典劇目“貴妃醉酒”,但卻刪減了其中不堪入目的色情表演,徒留楊玉環一人孤芳自賞。實際上,所謂“貴妃醉酒”不過是一個小家子氣的女人撒潑做出的低俗舉動罷了。

總而言之,梅妃被淺薄的楊玉環擊敗,獨居冷宮無人問津。安史之亂之際,梅妃為了守貞,用白布包裹自己的身體,毅然決然地投井自盡,可歌可泣。也有傳言,直到某天梅妃託夢給皇帝,梅妃說:“當年陛下逃難時,我死在亂兵的手上,有可憐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東邊的梅樹下。”最終,在溫泉池邊梅樹底下,找到了梅妃屍體,外面用錦褥裹著,上面堆著差不多三尺厚的土。

為何楊玉環姿色不如梅妃,反倒比梅妃更加得寵呢?性格決定了命運

察看梅妃身上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放聲大哭,以妃禮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種滿各種梅樹,並親手為她寫下祭文……

與終日爭寵吃醋纏綿於李隆基身邊的楊玉環相比,她們兩人自然高下立判了。

參考資料:

【《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