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是太子了,為何李亨還要冒險,趁亂從唐玄宗手中奪權登基

雖然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是自古至今,像李唐皇室這樣數代帝王繼位都伴隨著腥風血雨、至親相殘的事蹟的情況還是不多的,從李世民到武則天,再到李隆基,三個人的登基之路都滿是親人的血跡,讓人不寒而慄。

而當年以明君著稱的李隆基,也在年老之後昏庸殘暴,犯下大錯,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馬嵬坡兵變後,更是被自行即位的太子李亨變成了前任皇帝,從此大權旁落,餘生沉寂。

既然已經是太子了,為何李亨還要冒險,趁亂從唐玄宗手中奪權登基

既然已經是太子,為什麼李亨還要自行即位?

古人是很講究名聲的,君不見以李世民的蓋世戰功,絕頂才華,卻還是經常被人詬病玄武門之事,而唐肅宗李亨當時已經登上了太子之位,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他就是下一任皇帝,那麼為什麼他還要冒聲名不保的危險,來自行即位呢?

這是因為李隆基本人的性格導致的。其實在李亨之前,唐玄宗還立過一位太子名為李瑛,這位太子沒有什麼過錯,卻在武惠妃等人的誣陷之下,以“謀反”的罪名,和其他兩位王爺一起,先是被貶為庶人,隨後被李隆基下令殺死。

既然已經是太子了,為何李亨還要冒險,趁亂從唐玄宗手中奪權登基

一日之間,殺死自己三個兒子,究其原因,不過是“權勢”二字太過迷眼。李隆基一生經歷了許多政治鬥爭,他的皇位就是在這一次次爭鬥中到手的,這樣的過往,讓他根本不能對他人付以信任。

特別是太子,這是一個敏感的位置,按理說,國無二日,但是太子卻是“儲君”,是可以名正言順代替帝王的人,這就讓二者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對李隆基而言,“太子”已經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更接近於一個政治敵人。

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他也隨即受到了李隆基的猜疑。在對方的縱容下,他多次受到當時宰相李林甫的衝擊,更是在公元746年,遭遇了一場極其險惡的政治鬥爭。

既然已經是太子了,為何李亨還要冒險,趁亂從唐玄宗手中奪權登基

在李隆基的猜疑下,李亨被迫休棄了自己的妻子

事情的開端是因為一個名叫皇甫惟明的大臣。這位大臣十分正直,在來到長安後,直接向李隆基表達了對李林甫的鄙棄,認為應該將他撤職,同時積極舉薦讓李亨的妻兄——韋堅來擔任宰相之職。

作為一名政治老手,李林甫立刻就知道了皇甫惟明的所作所為,他立刻展開了反擊,藉著韋堅和皇甫惟明一次私下相聚的機會,向李隆基告發二人想要謀反,多疑的唐玄宗聽聞這個訊息後,立刻審訊處置了二人。

李亨也沒有逃過一劫,因為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害怕被牽連的他,上表說自己與太子妃“情義不睦”,請求與之離婚,而李隆基同意了這件事,一對眷侶,從此關係斷絕。

這就是李亨的處境,從中可以看出,如果他不自行稱帝,想要自然而然地從唐玄宗手中拿到帝位,那麼他最終的下場,不會比李瑛好到哪裡去。

既然已經是太子了,為何李亨還要冒險,趁亂從唐玄宗手中奪權登基

馬嵬兵變,讓唐玄宗的威望下降到極點,也為李亨創造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在正常情況下,太子手中的力量是無法與皇帝相抗衡的,特別是唐玄宗這樣御宇多年的君主,兩者相鬥,太子贏的可能很小。但是安史之亂的發生為李亨創造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馬嵬兵變中,李隆基被迫處死了楊貴妃,與此同時,他的威望也已經降到了最低點。有史學家認為這次兵變就是李亨策劃的,因為當時李隆基逃出長安比較匆忙,身邊的人馬很少,這就讓李亨有了可乘之機。而唐玄宗也許是發現了這一點,於是決定與李亨分道,自己去蜀中避難,留下李亨向北收拾殘局。

這是李隆基決策上的一大失誤,收拾殘局、直面敵人固然有危險,有可能失去性命,卻也是建立威信的良機,果然在不久後,李亨在積蓄力量,獲得人心後,於一個名為靈武的地方自立為帝,從此奪得了大權。

既然已經是太子了,為何李亨還要冒險,趁亂從唐玄宗手中奪權登基

有人曾經開玩笑說,李隆基實在是活得太長了,如果他早死二十年,沒有做下那些昏庸之舉,對他或者大唐,也許都是件好事。他確實長壽,作為父親的他,只比兒子李亨少活了半個月而已,這還是在他受了極大打擊,人生最後幾年十分失意的情況下。而對於李亨而言,如果沒有馬嵬之變,他也許早就在唐玄宗的猜疑之下,不清不楚地失去自己的性命。國家的不幸卻成了他的幸運。人生的程序,就是如此離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