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對於李世民這個人物,從古至今總是褒貶不一,他的國家,他的操作,他的政治,他的人生,無不充滿著讓人質疑的地方。但是,從個性方面來講,他卻是個擔得起有仇必報的主兒,而且,不管國事還是家事,他都從來眼裡不揉沙子,比如渭水之盟事件就能非常清楚地彰顯其為人行事。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說起來,渭水之盟也是一場趁火打劫的操作過程。

當時,李世民剛剛完成了他的人生大事:玄武門射殺,成功登臨帝位。但剛剛坐上龍椅二十幾天的時間,屁股還沒坐熱呢,突厥頡利可汗大舉興兵,氣勢洶洶朝著大唐來襲,甚至一路攻到了武功。也就是當時的陝西咸陽的一個縣,離大唐的首都長安已經非常近。

其實,突厥之所以敢這樣挑釁,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大唐江山初設,國內一切還不穩定。加之李世民這一上位,國內各方權力更加多動。據歷史記載,李世民登基時,全國也不過三百萬子民。這就說明,雖然大唐有著盛大的領土,可卻是屋大人少,絕對的“煙火尚希,灌莽極目”。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而突厥呢?他們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作為一直與大唐對峙的力量,從唐朝建立之初就已經不斷覬覦其山河了。那段時間裡,他們幾乎每年都有入侵的行動,反正唐朝建立八年的時間裡,突厥曾有40多次進攻侵略事件發生。不管是靈州還是原州,包括朔州、幽州等重要的戰略之地,突厥都發起過進攻。

因為年年不斷地進攻,且屢戰屢勝,那是兵馬、戰力日盛。非但如此,突厥還在各戰略重要之地扶持傀儡政權,這讓大唐江山內爭不斷,權力不穩。這樣一來,突厥倒撈了不少的好處,讓自己日漸壯大,形成如日中天之象。所以他們一聽說玄武門事件,立刻就認為機會來了,在長安不穩之時,馬上出兵進攻。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李世民當然不是吃素的,他一聽當下就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人氣勢浩蕩地來到了渭水之岸,與頡利可汗兩軍對峙。突厥在內心裡是對李世民有所忌憚的,他的身手與能力也是聞名於外的,所以頡利可汗一見李世民親征,心裡有些慌亂起來。

李世民是什麼人,對於頡利可汗的心理瞭解得一清二楚,加之自己身邊謀士計劃,他先是極力聲討突厥背棄盟約,再是擺出一副決一死戰的樣子。果然,頡利可汗怕了,於是成就了“渭水之盟”。當然,立盟可以,好好撈一筆也是真的。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不過,李世民雖然退了突厥大軍,可卻感覺恥辱不已。

為什麼呢?這當然是大唐以一箇中原正主之身份給了突厥若干的牛、馬、羊,據說,當時光是戰馬就給了三千多匹,而羊則超萬頭。除此之外,還送了大量的玉帛。這明明就是花錢買和平的操作,這事傳出去,誰會看得起他李世民呢?

不僅如此,這些東西人家帶走了,並沒有直接將被擄掠的大唐子民還給李世民,而是在第二年九月,大唐派出外交使者,對此進行交涉才釋放了一部分。

這就充分說明,當時李世民與突厥簽訂的所謂盟約,不過是用錢買了人家退兵的一個事實,其他的都免談。如果將這件事按《左傳》中的說法,那就是“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李世民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公然與人家進攻者簽下這樣的盟約,如何能不丟人呢?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所以,李世民對這事那叫一個咬碎了鋼牙,突厥剛一撤兵,他就這樣狠狠地說:“將予取之,必予固之”。一句話:咱日後算賬!但實話實說,在今天,作為局外人,我們今天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客觀地講:不丟人。

為什麼?大唐當時兵力其實並不強,加之人也不多,又政治未穩,如果再與突厥來個持久對抗,那想要強大起來還真得用點時間才行。所以,先給點好處,將他們打發走,這未必不是一個權宜之計。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果然,此事之後,李世民一邊打理不穩的山河,一邊對兵士大加錘鍊。這就是經濟、軍事一起抓,只用了短短三年時間,李世民的大唐天下就改頭換面了:屯田大增,平定周邊力量,梁師都、薛延陀、回紇等部落都被大唐搞定。如此一來,突厥就有些兵單力孤了。

於是,李世民於貞觀三年下令,大兵興舉突厥,一雪前恥。這是一種忍隱之後的報復,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北方草原,只一戰便將突厥的中心給夷平了。當年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也很悲催,直接被捆到了長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渭水之盟:大唐向突厥賠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覺得是奇恥大辱

這一戰雖然前仇盡報,但李世民這個人的個性也一覽無餘地被描繪出來了吧?不敢說睚眥必報吧,但也是有仇必還。這樣的行事是好是壞呢?可能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但從李世民當位那些年的行事來看,這種有仇必報的行為多少影響了他為人的品質。大概也正是如此,後來的盛世之功也就要功過相抵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