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了五個字,主考官大吃一驚,便讓72歲的他高

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開創了階層的晉升途徑,也讓天下讀書人為了自己的前途而拼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更重要的是,它為歷朝歷代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大大推動了歷史的程序。

學而優則仕,孔子的這句話,不管理解為學習有餘力就可做官,還是學業優良就可做官,都像至理名言一樣激勵著一代代莘莘學子。

自隋煬帝開創科舉制以來,科舉考試成為歷代統治者從讀書人中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歷經隋末戰亂後,唐代成為科舉的發展和革新期,唐太宗看到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曾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他說了五個字,主考官大吃一驚,便讓72歲的他高

唐代,有名有姓的狀元共一百四十一人,其中年齡最大的當屬尹樞。在科舉的道路上,尹樞不折不撓的精神可與清代屢試不第的蒲松齡相媲美,蒲松齡考了一輩子,到七十二歲時才勉強混了個歲貢生;同蒲松齡相比,尹樞的命運要好得多,七十二歲時中得狀元。

尹樞是四川閬中人,生於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狀元。尹樞能高中狀元,與當時的主考官杜黃裳有很大關係。杜黃裳是個“有王佐大略”的良臣,德宗時擔任侍御史、禮部侍郎,因受到奸臣兼權臣裴延齡排擠打壓,十年沒有升遷。於公於私,杜黃裳對禍國殃民的奸臣恨之入骨。

貞元七年(791)辛未科,杜黃裳有幸成為主考官,五百名舉人參加科舉考試。經過貼經、詩賦、試策三輪考試,尹樞、令狐楚、林藻等三十人入圍進士。由於杜黃裳是第一次主考,既無經驗,又很緊張,在對三十名進士進行最後排名時犯了難。儘管他苦想“選才公允之策”,一時半會兒仍理不出頭緒來。

既能不負重託,又能選拔良材,既要對得起良心,又要對得起考生,這四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為了沒有瑕疵、不留遺憾地完成主考任務,杜黃裳想到了集思廣益。為此,杜黃裳說,“俾為社稷求棟樑,諸學士皆一時英俊,奈無人相救”,言外之意是眾考生都很優秀,想請大家幫著確定此次科考的最終名次。

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大膽想法!為了堂堂正正地選拔優秀人才,身為主考官的杜黃裳豁出去了,眾考生也聽得目瞪口呆,“時人策五百餘人,相顧而已”,沒人敢跳出來吃這個螃蟹。現場沉默良久,鴉雀無聲,這時尹樞站了出來,表示可以做這件事。瞬間,這位七十二歲的資深考生成了焦點人物。

杜黃裳對尹樞早有耳聞,知道他是個真才實學之人,考試前曾微服私訪過他,當問及參加科考的眾考生時,尹樞回答得頭頭是道,且很恭敬謹慎,給杜黃裳留下了很好很深刻的印象。此時,尹樞主動出來幫忙,正合杜黃裳之意。

排名工作進行地很順利,自始至終,尹樞如行雲流水,非常從容,“因命捲簾,授以紙筆,樞援豪斯須而就。每扎一人,則抗聲斥其姓名”,尹樞根據各位考生答卷的文采、觀點、思想、建議,逐一分析點評,然後確定名次,宣佈姓名。眾考生無不心悅誠服,都認為這個老頭辦事很公道,紛紛點贊。

他說了五個字,主考官大吃一驚,便讓72歲的他高

三十名進士,從第三十名到第二名,均已確定,唯獨“狀頭”的位置還空著。誰有資格做狀元?尹樞毫無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黃裳大吃一驚,然而細想,尹樞能把眾考生的答卷點評得頭頭是道,其才華決不在眾人之下,而且有膽識,有擔當,有自信,有魄力,第一名非他莫屬。就這樣,透過毛遂自薦,尹樞成為辛未科狀元。尹樞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

此事一出,朝野轟動,皇帝表示認可。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也專門作詩《送尹樞令狐楚及第後歸覲》:“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蘭。寶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貢文齊受寵,獻禮兩承歡。鞍馬並汾地,爭迎陸與潘。”尹樞的事蹟,《唐摭言》《太平廣記》《閩川名士傳》均有記載。二十二年後,尹樞之弟尹極在元和八年(813年)癸巳科也高中狀元,兄弟二人成就佳話。(劉秉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