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何以變成軍閥?北洋裂變之原因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五十六):異行涉禍,庸德遠害。

在清朝歷史上,“北洋”一詞雖然有過嘆惋與不甘,但是一直也算是晚清鼎新求強的代名詞,與“南洋”交相輝映。不過清朝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成為“軍閥”割據的社會基礎,軍稱尊,則為閥,不再有“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初心,軍隊則成為改朝換代的決定性因素。以至於清朝末年,八旗、綠營的戰鬥力已所剩無幾,模仿德、日軍隊所建成的三十六鎮清朝新軍,成為清廷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武昌起義爆發前,清朝天下已打造出二十萬眾新軍,然而這些人馬卻成了終結王朝的掘墓人。隨著南方新軍紛紛站在湖北新軍陣營,戰力睥睨天下的北洋新軍更是選擇取而代之。

新軍何以變成軍閥?北洋裂變之原因

其後,北洋之裂變也悄然上演。早在咸豐年間,湘軍崛起,這支近代軍閥之鼻祖,清朝的廟堂之上,對於兵權之旁落,開始給予關注。隨著慈禧面前的紅人、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湘軍的地盤上被刺身亡,好在“千里長江盡懸曾字旗”的曾國藩,這位中興名臣之首急流勇退,老北洋的扛纛人李鴻章開始風頭漸盛。然而這位位極人臣的李中堂,也是一位天地君親師的衛道士,直到甲午戰後一個矮壯胖子開始在小站改編 “定武軍”為“新建陸軍”,也就是其後的“北洋新軍”,“北洋團體”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安分守己的“北洋集團”。在光緒二十七年,李鴻章朽木枯折,清朝在全國範圍開辦新軍,無奈只是“無米之炊”。

新軍何以變成軍閥?北洋裂變之原因

隨之清廷不得不讓各省督撫自籌軍餉,其後也在新軍中也就形成了“端誰的碗,服誰的管”的規則。一開始的七千新建陸軍,也逐步發展成“北洋六鎮”的七萬虎狼之師,其間營中每天開飯時,都要大聲問士卒:“你們端誰的碗,吃誰的飯?”士兵要集體回答:“我們是端袁宮保的碗,吃袁大帥的飯!”這種視直屬官長為衣食父母的方式,恰恰是典型的“兵為將有”的軍閥體現。袁也一直透過“知遇”關係,網羅各級軍官。又透過結拜“兄弟”、收門生義子、聯姻和金錢收買的方式,同北洋軍將領建立起密切的依附關係,使他們只知效忠“袁大帥”而無視清廷。

新軍何以變成軍閥?北洋裂變之原因

最終,當清廷察覺出這些尾大不掉的新軍團體,已經成為隨時都將爆炸的火藥桶時,為時已晚。掘墓人湖北新軍率先扯旗,黃雀在後的袁項城也從被貶而再次出山,不過這位“穩坐釣魚臺”的北洋新軍大家長,一直都沒忘記亡清之志,麾下四十餘位北洋軍將領,更是在段祺瑞的領銜下,一致要求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這些曾經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清朝新軍,已經種下了裂變為軍閥的種子,在日後北洋新軍“大家長”撒手韁繩之後,群雄逐鹿的北洋群雄,再也沒有了新軍之初颯颯鷹揚,而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軍閥混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