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興:14歲出家苦修,曾割肉救母,一雙破鞋穿了40年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八苦於我們似人生的所有構成,於釋覺定不過爾爾,與他不過一場修行,浮生若茶,甘苦不過一念。

與佛結緣,開啟修行之路

釋覺定原名陳多興,14歲的他已然開啟苦修的一生,或者可以更準確地稱為踏上了追求信仰之路。他與佛的緣分結於5歲,那是一位僧人言:“這個孩子與我佛有緣。”

自此陳多興母親常攜他進出寺廟,燒香拜佛。一顆神往的種子深深扎進幼小的心中,漸漸生根發芽。他開始吃齋唸佛,苦讀經書。

隨著時間的沉澱他逐漸看淡世俗,對於常人執著一生的事早已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誰能想到那一年他不過14歲呢?陳多興傳奇的一生就此拉開序幕。

《六度集經》有言“求度眾生,善護眾生。”

陳多興幼年時父親就已離世,徒留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庭貧困,母親日益操勞,身體每況愈下,母親為他付出良多,陳多興與母親更是感情深厚。

即使佛家講究四大皆空,可當陳多興決定避開紅塵時,心中仍放不下對母親牽掛。於是在情與佛間他選擇了兩全,他白天於家中陪伴母親,悉心照料,晚上回寺廟借一盞佛燈,在一方渺渺黑夜中追尋佛的腳步。

後來母親病重,為救治母親,陳多興訪遍名醫,都是無疾而終,最終於古書中得到的方法,是割肉熬湯,以血肉治癒。

或許如今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可陳多興本就是佛家虔誠的信徒,比起自己的母親,對無妄的肉軀毫不在意,但天不隨人願,母親大限將至已是無可挽回。

常言:“十月恩胎重,三生報答輕。”陳多興已是無愧於心,陳多興救母一事一度得到百姓神化,民間褒獎不斷。有一顆赤誠之心於方寸之間,載得起天地萬物。陳多興於紅塵的最後一點牽掛了斷,別了這世間永珍,踏上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出走一生,歸來仍是少年

以一人之軀走遍名山大川,訪遍名僧,與人交流學習,一心問佛。陳多興5歲遇到高僧點撥提攜,14歲進入佛門,深諳佛門真理,他用整個青春與壯年來參悟佛。

從春風到秋霜,夏蟬到冬雪,陳多興的腳步沒有停止,仍在追尋這份禪意,少年決意走向萬千世界追尋心中信仰,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有在被踐行的時候才有意義。”

感念佛門保佑,陳多興一路走來,旅途疲憊能尋一處休憩之所,飢寒交迫,也總能遇到好心人施以援手。一路艱辛也幸得一路眷顧,一路相伴的僅是一件佛衣,滿心佛理,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當這位少年產生定居念頭時,他已是中年,雖滿臉滄桑,眼中卻充滿慈悲憐憫。那位獨屬於佛家的少年,從未遠離,四海為家,坐亦禪,行亦禪。

他命運般地遇到了安徽金龍山,清幽美好,充滿禪意,可聞鳥語花香,是個尊佛禮佛的好宿處。在樹木茂密處更有一座破敗的寺廟,陳多興當即欣然住下,他建築房屋,耕種幾方田地,種植蔬菜莊稼,每日誦經參佛,滿足愜意。

陳多興本以為一生會就此寧靜致遠,苦修過日。直到1966年一場飛來橫禍,大火燒燬了金龍山的破廟,而後有一日正在酣睡,忽遇到一位菩薩,望其能修繕寺廟。

於是第二天陳多興動身修廟,四處化緣,一點一滴攢聚,辛苦十五載,事蹟傳播到全國各地,終於在社會的幫助下重建寺廟,陳多興為其命名“正覺寺”。

陳多興出走一生,過客天涯,於蒼蒼茫茫江湖之中追尋佛的腳步。布袋和尚說:“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是向前。”這句話賦予了“正覺寺”真正的佛意,這是陳多興跨遍萬水千山尋求的真理,陳多興深以為然。

他是佛教忠誠的信徒,他用身體力行著佛家精神,深受百姓愛戴敬重,他潛心佛家思想,不論多久只要初心未改,歸來就仍是佛門少年。

苦行一生,終成就一代名僧

陳多興是受人尊敬的一代大師,人們尊稱他為老師公,自正覺寺重建,陳多興美名遠播,許多僧人慕名而來,在此潛心修行。

曾經傾頹的寺廟漸漸香火鼎盛,可陳多興仍然堅守佛家標準,這麼多年始終只有一件滿是補丁的佛衣,幾雙自己編的草鞋,除此再無他物。

陳多興還收了眾多弟子,帶領更多的人尊佛禮佛,成為一方寺廟主持,可他所有事務從不假他人之手,仍然自己親自耕作,補縫衣物,做飯誦經。

於他而言,這似乎沒有任何變化,他的人生只有佛,佛家知止而樂,一蓑煙雨任平生,說得不過如此。

陳多興以慈悲為懷,向人們傳授佛家佛理,用善良,慈悲感化於眾,腳步止於正覺寺,心卻仍懷蒼生。他常帶領弟子幫助他人,以身作則,以佛家關愛眾生來踐行世間,這就是一代名僧的風範風骨,對所有都報以善意。

陳多興一生不妄求,不意動,三餐清淡只剩幾粒米,一雙鞋可以一穿就是四十年,只有一件滿是補丁的佛衣。

如今的他早已兩鬢蒼白,步履蹣跚,可他仍堅持佛門早晚課誦,堅持佛門清規,心懷大善,樂於助人,樂於向人們分享佛家理念。

幾十年如一日對這一切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真誠待人,以佛家慈悲渡己渡人,以磨難之身度渡紅塵攘攘。

陳多興的一切彷彿都充滿了佛教的神秘色彩,佛教聖徒,八十多歲老人,已入佛教70年,割肉救母,遊歷四方,苦行一生,摒棄紅塵,隨遇而安,一心如來。

往後許多年,風雨中佇立的正覺寺,提醒著後人一代名僧陳多興的功德,他的弟子也會將他與佛的故事代代傳承。既見如來,便不負如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