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滸傳》中沒有遵守清規戒律的魯智深,最後反而參悟了?

和尚是佛教徒,佛教是吃素的,不能喝酒吃肉。

但魯智深在五臺山的文殊院出家,又是喝酒又是吃肉,明顯違背了佛教的清規戒律。於是智真長老只好把他打發到東京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的智清長老雖然收留了魯智深,卻安排他看守菜園子,並沒有介入到佛教徒那些繁文褥節。打那以後,魯智深不論是在二龍山落草,還是上梁山當步軍總頭領,事實上都已經脫離了佛教的清規,與那些戒律沒啥關係了。

於是,問題來了——

既然魯智深沒有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為什麼最後還能參悟坐化昇天呢,這不是矛盾麼?

我認為,這件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解釋。

一、《水滸傳》是虛構的文學作品,既然是文學作品,其人物形象就必然按照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來刻畫和考量。魯智深是深明大義的俠士,他心地善良純潔無瑕,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懲惡揚善除暴安良。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就不可能脫離紅塵萬念皆空,不可能循規蹈矩地不喝酒不吃肉不殺生。

二、這裡有個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問題。清規戒律固然是佛家的要求,但畢竟只是一種外在形式,更重要的而是積德行善內在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其外在的形式又有什麼意義呢。魯智深恰恰是忽視形式而重在內容,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積德行善解人危難。因此可以說他才是純粹的佛家弟子。

三、魯智深的一生,可謂是佛教積德行善的大集合。從解救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到火燒瓦罐寺除掉丘小乙和崔道成這兩個欺男霸女的惡人,再到大鬧桃花村解救劉太公和他的女兒,又到野豬林救出林沖並把他一路護送到滄州。他縱貫一生的俠義壯舉,與佛教的宗旨是一脈相承的。

總結:

望遠處的是風景,看近處的才是人生。

錢楊絳先生的名言警句,用在魯智深身上可謂恰如其分。喝酒吃肉無非是遠處的風景,而懲惡揚善積德行善才是真正的人生。

因此,魯智深可謂悟到了人生的真諦,他能夠參悟坐化昇天,是符合人們善良的心理,是能夠被人類所接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