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在那些技術上和經濟上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在那些受教育更多和職業較優越的人中間,“治療”被視為改變各種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的主要辦法。

許多人都有他們自已的治療醫生;更多的人尋求諮詢,他們從五花八門的諮詢人士隊伍中尋找中意的“專家”。

從星相學家到算命先生,從宗教牧師到社會工作者,從自封的治療者到受過高等訓練的專業人員。

許多人誠惶誠恐地收聽廣播和觀看電視節目,這些節目聲稱要用我們對自我的認識;還有大量的人致力於收集各種講述如何我助”的書籍。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這類服務、書籍和節目的熱門,證明了“治療”在我們當令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什麼有這許許多多的人要尋求我們當今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什麼有這許許多多的人要尋求治療呢?對這一問題有許多答案。通常,對這些問題的最初的、最直接的回答是尋找成因,提供解釋,找出治療的辦法,當然,這是一種高雅的做法,但它往往既不實際,也無效果。

這是因為我們通常不是從自身去尋找問題的成因,而是強調外因。最廣為接受的、已成定論的外因包括一個人的童年經歷,不健康的家庭關係,不滿意的婚姻狀況,或者緊張的工作環境。大多數的心理學理論都認為,這些外因中的一個或多個是造成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

許多年來,母親成了受責備的主要罪魁禍首,其次是父親。現在,母親、父親、妻子、丈夫、孩子、社會統統都成了大多數人追究的問題根源。如今,在北美流行的多數心理學理論,都與家庭功能失調、酗酒吸毒、虐待、依賴等等問題相關聯。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許多人心甘情願地、誠惶地信奉這些理論。這些理論的倡導者們聲稱,在美國,90%以上的家庭處於功能失調狀態。

如今,人們訴說自己的家庭不和,自己是癮君子或依賴型人格,受虐待等等,已成了時髦的現象。

而在這個世界上,兒童的成長環境正在惡化,千百萬孩子死於飢餓及可預防的疾病;另外,成千上萬人成為貧困、暴力和戰爭的犧牲品。

而更多的孩子則在物質富裕、精神貧困的環境中養育,千千萬萬的兒童受不到真正的教育,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受本能驅使的、怨天尤人的或怯懦的人。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這些孩子未被養育和教育成為心胸開闊、追求科學、精神豁達的和道德文明的人,這些詞語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真實的意義。

我們必須藉助於科學的方法,認認真真地鑑定一個不健康家庭在物質、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主要特點,以便發展某些社會政策並付諸實踐,目的在於加強婚姻和家庭的基礎。

單單是忽視家庭幸福這一點,就可以使人類回到一種新的野蠻時代,這種野蠻比我們迄今在人類歷史上所目睹的任何野蠻都更具破壞性。

然而把當前大多數個人和社會的問題僅僅歸因於心理的或器質的因素,這種傾向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之所以產生這種張冠李戴的傾向,是因為我們迄今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論來闡明關於人的現實存在的全部內含,並解釋這些內含之間的相互關係。

我們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模式”,而這一模式的發展對於心理治療又是特別重要的。

就其真正的方式而言,心理治療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既有助於發展個人內心的和諧,又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團結。

“治療者”的素質

為獲得一個“統一的思想模式”和發展一套完善的治療理論,治療者必須把當事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去看待、理解和欣賞。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治療者不僅要全面看待這個人,而且要從精神上無條件地愛這個人。

愛是心理治療的良方,它創造了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的團結的首要條件,它賦予雙方在彼此關係中的既有區別又有平等的地位。

愛是與有害的強制、控制和操縱、不信任大相徑庭的。

愛可以防止治療過程中的欺侮與虐待,愛是純潔的、無條件的,它成為個人成長的動力,並幫助個人以其信心去應對生活中的痛苦。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治療過程也需要鼓勵。要鼓勵當事人,就要求治療者有高度的成熟性。他必須有能力和意願去發現當事者的優點,不僅要強調指出這些優點,而且要讚賞這些優點。

正是透過這樣的治療過程,才能使一個自我懷疑、自暴自棄和自我厭惡的人漸漸獲得自信、自我接納和自愛的心理素質。

一旦個人具有了對自我的肯定性認識,一種完全出乎意料的新挑戰就出現了。

不面對這種挑戰,個人就不能夠得到成長與發展,就不能擺脫嚴重困擾他們的心理失常狀態。這是一種無私的挑戰,是成為“他人導向”者的挑戰。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從最有深遠效果的方式來看,治療過程中會出現自我接納取代自我中心意識的這種轉變;自我接納又相應地發展為自我成長,最後轉化為一種無私的品質。

這些發展階段的每個時期,在某種條件下(並非在一切條件下)是健康的。

對治療的態度

凡是決定進入心理治療關係的人,都必須首先找到他所信任的治療者,既包括對治療者知識和經驗的信任,又包括對治療者的倫理觀點和道德水準的信任。

這樣的信任對於成功的治療配合是非常關鍵的。如果需要經過幾次嘗試才能達到適當的配合,那也是值得去努力的。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正是在這種信任的基礎上,治療的另一條基本要求即合作,才可能達到。當事者必須與治療者合作,才能使治療者的知識、專長和能力有效地發揮到當事人身上。

信任與合作能夠去除通常在人際關係中大量出現的那些障礙;信任與合作是創造一種成功的醫患關係即團結所必須的基本前提。

所有的心理治療,都旨在幫助人們更多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行為的本質、動力及成因,並且幫助人們改變它們和以比較健康和現實的方式表達它們。

這一改變過程的核心是當事者對自我和對他人的看法及感受;他們對於改變其“不健康的”、“不恰當的”和“不被接受”的行為有什麼看法對治療過程也很重要。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心理治療有助於使當事人達到更高程度的成熟與成長,這是肯定的。

不過,心理分析理論的一個核心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來自性慾的力量、本能的需求和侵犯的傾向。

然而行為治療理論卻把人視為機器和動物。這種理論對處於贊成這種觀點的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似乎有極大的影響。

毫無疑問,在專制的和工業化的社會中,生活都是被操縱、被控制和被機械化了的,這種生活是違揹我們對獨立、自由和創造性的自然而健康的需求的。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雖然我們擁有相當的力量和知識,但是我們卻創造了一種更適合於機器和動物而不是適合於人類的生活。

認識過去

認識過去極其重要,這是因為兒童的早期經歷影響到兒童成長的各個方面,決定著他們心理健康、智力發展、感情成熟、社會適應及精神取向的水平和特性。

此外,知識、愛、意志這類人的重要屬性和人對自我、關係、時間的關心,都有其在兒童經歷中的發展基礎。

人雖然天生就有能力決定其對環境做出反應的性質,但這種能力在生活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條件下發揮程度是不同的。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在兒童時期,人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受父母或其他人支配的環境之中。適於人的成長與發展的健康環境至少應包含愛、鼓勵、指導等等特點。

愛是生命的源泉,它導致成長,創造力量。愛把孩子與父母及其他人團結在他們的環境之中,給孩子提供基本的信任感,使孩子感到安全和寧靜。

改變現狀

生活改變的另一個方面涉及到對我們現有行為的不現實的評價,涉及到我們怎樣看待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

我們已經說過,這種看法怎樣受我們過去經歷的影響,至少是部分地受過去經歷的影響。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人的行為在某個層次上是對現實不斷施加於我們的各種刺激的習慣性反應;我們往往以過去經歷中的那種相似方式對這些刺激加以接受和理解。

行為的本質取決於我們對過去和現實兩方面的認識。我們既可能對過去的認識有誤,又可能對現實的認識不正確,還可能對兩者都沒有正確的認識。

改變一種既成的行為是需要動機的,這種動機部分地來自於認識,即認識到我們能夠改變不健康的和不被接受的行為,認識到這種改變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但改變的重要的動機來源於我們希望擺脫焦慮、自我中心、自私和物質至上的生活方式的困擾。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去接受一種普遍的(他人導向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動機,可增強平靜感(透過被愛和愛他人)、安寧感(透過自我認識和自愛)和自信心(透過認識創造的目的和重要性)。

讓我們再說一遍,想要認識現在,就不能僅僅去看那些負面的、消極的東西。在生活的任何時候,我們都面臨著挑戰與困難。

計劃未來

研究過去、現在和將來,包括研究時間跨度和限度,這就要求思考起始與終結、團聚與分離、生與死等問題。

生活中的這些情節和事件往往造成焦慮、恐懼等情緒。生活中有失落、離別、死亡之痛苦,也有新生、團聚的激動與歡樂。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如果我們不能夠認識自身存在的精神本質的話,最終就會被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所壓倒。從本質上說,行屍走肉般地生活與死並無差別。

行屍走肉般地生活造成墮落和貶低人的價值,使人失去成長的意願和動機,助長及時行樂的傾向和自我中心意識。

人生可被理解為一次旅行,它始於意識的開始,跨越幾個存在的世界,不斷增加知識和愛的積累。生命是永恆的和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求知和愛。

需要我們以實踐的方式達到這樣的目的,以便我們能夠計劃生活的方向和質量。

“統一的思想模式”可以突破心理治療的侷限性

反思過去能夠使我們擺脫心理上的侷限性,而專注於將來使我們能夠邁入一種富於精神的生活方式;著手於現在則使兩種過程都有可能進行。

精神心理學闡明瞭所有這些過程,目的在於幫助人們創造一種內心的和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因此,精神心理學既要從心理學上解決生活的改變問題,又要從精神上改變人們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