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農村是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應用落地的最好場景

2021年3月17日,“數字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極飛科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在北京舉行。

本次論壇,何帆教授與李開復博士兩位嘉賓,圍繞技術變革、農業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開展了兩場關於“科技創新如何重塑農村經濟”的高峰對話。

李開復

表示:“農村是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應用落地的最好場景。農業生產中的大量重複性勞動,例如播種、施肥和撒農藥,都是可以被AI所取代的。”

何帆教授

表示,“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農業是未來行業佈局的一條投資主線。但是,隨著城市化程序加速,農村邊緣化、空心化成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未來農民的身份標籤,很有可能會逐漸消失。”

李開復:農村是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應用落地的最好場景

在脫貧攻堅戰宣告勝利的當下,隨著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我國也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鄉村,成為了國家的戰略級戰場;鄉村振興,成為了我國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資料賦能,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資訊時代,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數字資源以及資訊科技產業,正在向鄉村擴散。中央網信辦資訊化發展局資料顯示,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雙雙超過98%,基本保證農村群眾的上網用網需求。

在資訊基礎設施的支援下,智慧農業具備了初步的可行性。目前的智慧農業,主要包括了大田精確農業、智慧畜牧業、智慧漁業、智慧溫室。

主要技術包括有:遙感與感測器技術、農業大資料與雲計算服務技術、智慧化農業裝備等。

李開復:農村是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應用落地的最好場景

從整個智慧農業的協作流程上看,以資料流動為線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

環境感知裝置:

溫度溼度感測器、土壤感測器、空氣感測器、無線感測器採集

2)

網路傳輸裝置:

無線wifi、zigbee網路等組成,主要用來傳輸資訊,在不同裝置之間聯通。

3)

決策支援中心:

平臺,挖掘分析、產生決策依據並實現遠端控制、釋出命令。

4)

終端裝置:

捲簾機、噴水機、加溼機。

由上述幾個部分可以發現,整個智慧農業的起點,就在於對農業中資料的採集。

人工智慧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有大量的有效資料進行餵養,比如農場的天氣、土壤、溼度、溫度。只有得到了足夠多精確有效的資料,才能夠指導農業生產(種植密度、如何節水、農藥分量)。

李開復:農村是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應用落地的最好場景

目前已有的資料採集方式,有以下三種:

1)

農業遙感資料獲取:

農業衛星、飛行器等對地面農作物的大範圍監測

2)

農業生產環境資料獲取:

主要利用農業遙感技術、智慧感測網技術。光纖感測器、微機電系統、仿生感測器、電化學感測器等新型感測器技術,以及多光譜、高光譜、核磁共振等先進檢測方法,在植物、土壤、環境資訊採集方面廣泛應用。

3)

農產品市場經濟資料採集:

對農產品的成本、需求、庫存、進出口、市場行情等資料進行動態採集,涉及農業流通、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等。一般由“智慧終端+通訊網路+專業群體”組成。

長期來看,如果人工智慧要在農業上發揮重要作用,一定要在農業感測器上加大研發投入,研究足夠穩定的鐳射器、光柵、土壤養分感測器、農藥殘留感測器等。

遙想未來,若是農業的自動化能夠成功運營,未來農業很大程度上可以讓無人機器做更多的工作,幫助農民解決當下的難題,解放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