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的《暴風眼》到底是什麼水平?看完這些9分美劇我有了答案

楊冪在《暴風眼》中飾演的安靜,是國版“凱莉”嗎?

據說《暴風眼》編劇梁振華在創作期間為該劇更名三次,最早叫《危機邊緣》,第二次改為《沉睡者》,後又改名為《國土安全》,最後才正式定名為《暴風眼》。

而這些被捨棄的劇名中,正好包含兩部同題材經典美劇的劇名:《國土安全》和《危機邊緣》。前者是更傳統意義上的美劇同類型題材代表作,而《危機邊緣》則是帶有科幻色彩的“另類”《暴風眼》。

再加上鮑小強的《24小時》,這些每季均分達到9分的經典美劇基本構成了美劇同類題材的金字塔頂,雖然《國土安全》是慢火熬湯,《24小時》則是急火烹飪,但卻共同為同題材劇集樹立了較高的工業化標準。

許多評論都將《暴風眼》稱作我們的《國土安全》,那麼楊冪的《暴風眼》到底什麼水平?看完這些美劇再回答。

爭分奪秒的《24小時》和不慌不忙的《國土安全》

《24小時》系列是在中國觀眾心目中地位直追《老友記》的經典美劇代表。

許多曾經不眠不休追看《24小時》系列的人,都是第一次知道原來電視劇還可以這樣拍。

《24小時》代表的是高度商業化、型別化的美劇製作,融合了好萊塢動作片、懸疑片和政治電影的精華,其背後彰顯出好萊塢影視工業體系的成熟。

為了讓劇集好看,主創無所不用其極,在具有代表性的鐘表滴答聲的預警下,融合了反諜、幫派、槍戰、懸案、親情等諸多元素的故事,全部發生在24小時之內,主角要在國家安全和個人利益間輾轉周旋,除了靈魂人物鮑小強,主要角色幾乎都在正反派角色之間轉換。在寬容的創作環境下,就連劇集中的美國總統也曾被塑造成大boss。

中國網民甚至為鮑小強時代的《24小時》總結了一套反派法則:

第一、最先出手的肯定不是大Boss; 第二、最親近的人中一定有內奸; 第三、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人。

值得一提的是,美劇題材的發展始終與時代相關,《24小時》誕生的背景,是“9。11”事件之後,反恐題材大行其道。FOX電視臺掐準了時代脈搏,成功塑造了經典美劇孤膽英雄鮑小強並收穫巨大成功。但打不死的鮑小強也終要告別。

但在新的時代面前,美劇也需要新的經典人物和故事,於是《國土安全》應運而生。

同樣長達八季的美劇《國土安全》被譽為是21世紀最好看的同題材影視劇之一,但相對於誕生於2001年的《24小時》,誕生於2011年的《國土安全》則更為緊扣時代的脈搏,甚至被認為帶有一定預言性質,正是憑藉與現實存在的強關聯,它常被冠以“神劇”。

但就型別劇而言,相對緩慢的敘事節奏、多線展開的敘事,劇集最成功的,還是打造出一位難以替代的 “大女主”角色——克萊爾·丹妮絲飾演的凱莉。

事實上在劇集開播時,核心主角還是戴米恩·路易斯飾演的尼古拉斯·布羅迪,但在第三季布羅迪下線之後,這位被劇迷稱作“最愛美國的瘋女人”撐起了接下來的五季,併為主演克萊爾·丹妮絲贏得了各大美國電視類表演獎項。

這個永遠穿著利落的西裝襯,顯出狠勁,常年被躁鬱症困擾的角色像顆隨時會爆的炸彈,但只要背個她的扁挎包,又似乎可以對抗整個世界。劇集的八季片頭都保留的卡莉的一句話似乎可以同時概括出角色和劇集的本質——“因為這個國家在9·11之後已經瘋得失去理智了。”

那些科幻型別的《暴風眼》

相對於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動作諜戰題材劇集,《危機邊緣》《穿越時間線》等科幻型別的美劇則是另一種性質的《風暴眼》,只是劇集中主角們需要對抗的反派不再傳統敵人,而是滲透入地球的外星間諜或是試圖擾亂歷史的“超時空間諜”。

《危機邊緣》中FBI女探員奧莉維亞和沃爾特貝肖普博士士父子負責的專門處理離奇案件的“邊緣檔案部門”,先後經歷了各種離奇事件,但依然擋不住觀察者在第五季完成了對人類的統治,這樣悲觀的故事發展或許永遠不會出現在國劇中。

這些科幻美劇普遍是將科學與致命案件相結合,把科幻與動作型別打包,在懸疑和驚悚氛圍烘托下,讓主角一步步接近最後的真相,完成特殊的反諜任務。

而劇中的敵我矛盾,也不再是人類之間的敵我矛盾,而是人類與外星人的敵我矛盾。

美劇的困境,被韓劇複製了?

儘管上述劇集都曾創造一時的輝煌,但也普遍存在後繼乏力的問題,《24小時》《危機邊緣》進入後期都出現了過度套路化,邏輯不夠嚴謹的劇情bug,以及草草了結的大結局,而上述問題既是

經典美劇反諜模式遭遇網際網路新時代的困境,也折射出美劇工業自身遭遇的創新困境。

正因為如此,儘管FOX電視臺打造出了黑人主角版《24小時》衍生劇,甚至試圖創作以女性為主角的新版《24小時》,但都再未取得成功。即使是主演鮑小強自己參演的新劇《指定倖存者》也在三季後落幕。

而《國土安全》的創作模式則遭遇了另一重困境:儘管深入現實、反傳統的創作手法令其備受輿論贊譽,但卡莉時期的《國土安全》實際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熱門劇集。在美劇創作上,套路與反套路都要面臨自身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韓劇也興起了一股該類題材的小高潮,從翻拍美劇的《60天,指定倖存者》到集合了政治、動作、愛情元素的懸疑劇《浪客行》,都體現出韓劇主創探索的野心。

這些劇集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集合了韓國影視劇習慣性狠懟國內財閥集團和政治人物的本土化特色和高度美劇化、型別化的創作模式。而在劇集的陣容搭配上,相對美劇演技派擔綱的模式,則是大量啟用了具有廣泛收視號召力的偶像明星。

《浪客行》第一集就直接炸掉了一架韓國民用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並以此營造出懸念,展開整個故事。《60天,指定倖存者》則是一開場就用一場爆炸端掉了整個國會核心成員。

這種“搞大事情”開場的劇作模式顯然延續了《24小時》《危機邊緣》的成功經驗,而後續的孤膽英雄模式、全球化拍攝、強烈的懸疑氛圍,以及正反派人物的反覆轉換,也都帶有明顯的美劇特色。

這些題材的韓劇在繼承美劇特色的同時,也延續了同類型美劇後繼乏力的問題,劇集進入後半段普遍出現了劇情上的邏輯bug和雷聲大雨點小,當年《24小時》等經典美劇沒能解決的創作問題,韓劇也沒能徹底解決,反倒在秀智等偶像明星參差不齊的演技下,暴露地更明顯了。

《暴風眼》離《國土安全》《24小時》還有多遠?

這些美劇韓劇對我國的反諜劇有參考意義嗎?

一方面,這種型別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完成成熟的型別化體系,就像一個框架,只要符合型別,都可以往同題材裡填充,甚至可以出現科幻型別的“變種”,這種成熟工業化製作下的快節奏強情節劇,與當下內地年輕觀眾的審美體驗是能接上軌的。另一方面這些劇集也展現了獨特的美韓電視劇工業創作的自由度。

國劇可以借鑑這些劇集,但又不是完全模仿它,尤其是不必繼承這些經典模式中自帶的創作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美劇在《24小時》和《國土安全》劇終後,也已經多年沒有該類題材的熱門劇出現了,當所有影視劇都進入了一個資訊大爆炸、觀眾選擇過剩的時代,如何能完成型別創新、不讓觀眾審美疲勞,無論對於國劇還是美劇、韓劇創作者都是挑戰。

而對於《風暴眼》這類國劇來說,在工業化水平的多個方面或許已經不遜色上述經典美劇,但如何在這個型別走得更遠,才是我們的國劇主創更需費心思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