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前為什麼沒有農民起義?

根據《莊子·雜篇·盜蹠》記載,春秋後期的魯國曾有一次奴隸起義。

後來人稱這次起義為“盜蹠起義”。

但由於這場起義的具體情況不詳,起義領袖盜蹠的生卒年份不詳。

而且關於盜蹠的生平介紹也很混亂,一會說他是柳下惠(春秋早期人物)的弟弟,一會又說他與孔子同時代。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再加上很多人認為《莊子·雜篇》可能是三國時期某位不知名人士的偽作。

故而“盜蹠起義”是否真實存在,目前存疑。

另外根據《荀子》記載,戰國時期的楚國還有一場“莊蹻起義”。

大概情況是楚懷王時期,楚國在垂沙之戰中慘敗,楚將唐眜被殺。唐眜死後,他的部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農民起事。起義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並將楚國分割成了幾塊。後來楚軍反撲,起義軍打不過,莊蹻只好率領殘部經湖南、貴州抵達雲南,並在打敗當地土著部落後,自立為滇王。

不過對於《荀子》書中的記載,歷代文人素有爭議。因為《史記》中也有一位莊蹻,是楚頃襄王時期的楚國將領。很巧,他在楚頃襄王的命令下,也南征雲南。也是在打敗當地土著部落後,自立為王。(因退路被秦軍截斷,回不去了,遂自立為王)

兩個莊蹻的事蹟隔了二十年。

很明顯,記載內容衝突了。故而後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比如南宋學者王應麟認為楚盜莊蹻和楚將莊蹻是兩個人,只是同名。而唐代的楊瓊和清代的梁玉繩則認為楚盜莊蹻和楚將莊蹻是同一人。認為莊蹻先造反,然後詔安,最後於二十年後率軍入滇。

由於爭議不斷,且“孤例不證”,所以後人一般認為“莊蹻起義”可能也不存在。

如果這兩場起義都不存在。那秦朝之前倒是真的沒有什麼成規模的農民(奴隸)起義。

為什麼先秦時代沒有大規模起義呢?

現在一般認為是四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農民起義”是後來人根據意識形態進行人為劃分的結果。

舉個例子,“陳勝吳廣起義”,習慣上會被劃歸為農民起義。但從實際歷史上看,這場起義應該是秦朝基層軍官攜軍隊譁變,然後引發各地士人擁護六國舊貴族叛亂,並伴隨著秦朝地方官廣泛渾水摸魚造反的產物。

從表現形式來說,秦末農民起義與後來的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唐末農民起義、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等,情況略有不同。而與先秦時代的“暴動”又有所相似。

在很多典籍中,先秦時代存在“賊”。

“賊”在當時指作亂叛國之人。

比如《莊子》中就說“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竊鉤者誅,竊國者候”。

“成王敗寇”的“寇”,就是先秦時代的“賊”。

這種造反者在任何時代都有。先秦典籍把小規模起義納入“賊”之列,而不是起義,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當然,由於當時中下層士人本身也有不少人從事生產,比如陳勝本人就幹過農活,所以把秦末起義劃成農民起義,也沒什麼問題。

不過秦末起義也確實更像是先秦時代“暴動”和後世農民起義的過渡產物。

第二,當時士人的使用率十分高,底層人缺乏起義帶頭人。

其實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領導人大多不是傳統農民階級出身。

例如唐末農民起義的黃巢和王仙芝都是鹽商出身,黃巢還是大鹽商。見過世面。

元末農民起義的徐壽輝和張士誠,分別是布商和大鹽商出身,也都有見過世面。

隋末農民起義的翟讓、竇建德、李密。元末農民起義的劉福通。是體制內的人。

我們知道。傳統農民缺乏教育和見識。很難促成起義,併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

古代一支起義隊伍如果沒有讀書人參與,是很難做大做強的。而先秦時代計程車人,又普遍能找到工作,不愁飯碗。故而,當時底層人缺乏能人組織,形成大規模起義。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古代,農民必然在歷次民變中是主要參與者。但在歷史上,地主與農民的界限並不分明,二者間的矛盾,也未如想象中那般尖銳。在許多民變中,農民之所以加入起義軍,原因很複雜。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兩點:

1、古代中國的矛盾,重心不在於地主與農民之間,而在於民間與朝廷。朝廷不仁,壓迫包括小地主、落第文人、農民在內的廣泛群體,才會形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老百姓參與起義,很多人出於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亂局所裹脅。

第三,秦朝統一之前,列國的界限明確,並不容易出現後世大帝國時期,首義者一呼便天下雲集響應的情況。

其實我們縱觀歷史也能發現,歷史上的大規模起義,都出現在大一統王朝。而亂世,比如三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世道混亂,軍閥割據,反倒沒有大規模起義了。

為什麼沒有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軍閥割據,幾乎一個郡就有一個軍閥。農民造反可能還沒出村就被鎮壓了,沒有一呼百應,攪動全天下的可能性。

第四,春秋時代,地多人少,小農經濟還處於萌芽發展階段,農民只要不懶,總能找到一塊荒地自耕自種。即便破產了,破產農民也能依附宗族而生存。(原始氏族社會遺留現象)

至於當時的奴隸,由於中國不像歐洲和古中東文明,是典型奴隸社會。雖也有奴隸,但奴隸數量並不多。而且少量的奴隸,更多也是家庭奴隸,是以家庭成員身份從事農業生產,很難抱團,形成一股力量。所以無論是農民還是奴隸,都不可能形成大規模起義。

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發展,農民群體比之先前有所增長。

但因為當時各國變法,農民沒有形成一個固定階級。比如當時的秦國,農民立軍功,就能獲得爵位和物質獎勵。很多農民可以憑軍功擠進統治階級隊伍。

所以,當時一輩子都在地裡刨食的農民數量並不多,很多人是有低等爵位的。這些人即便偶爾有暴動,也一般認為是政變性質,而不是農民起義。

這裡只是隨便說幾點,可能有些觀點站不住腳的,當然也會有更多原因。歡迎討論和補充。

相關文章